摘 要:近些年來,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現象,“集群建筑”設計概念在中國的建筑界逐漸的被人們所熟知,政府以及建筑師或藝術家對這這種建筑事件一直保持著很高的參與熱度。引發了我們對“集群建筑”熱點現象背后,回歸本質的思考。本文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其原因,并對中國當前的建筑模式的反思。`
關鍵詞:集群建筑 設計模式 消費文化
一、緒 論
近些年來,“集群建筑”這一概念和集群建筑設計作為一種新興的建筑事件與文化現象,近幾年來一直保持著實踐的熱度。目前比較普遍的說法是支文軍在《時代建筑》中所提出的,在同一場地由建筑師或藝術家來完成的多個項目組合的建筑群體。這樣,“集群建筑”之間存在著差異性,同時,設計作品具有創新性,并且組合的建筑群體也體現著多樣性。擁有這些特點的“集群建筑”,聚集著社會的廣泛關注,以及在中國當代建筑設計師們的“明星效應”和市場的號召力下,使其成為一個興起的建筑現象,并逐漸成為政府或開發商謀取更多利潤的宣傳噱頭。如何能夠發揚這種新興建筑設計的創新模式,能夠廣泛運用到更多的領域中,并且取得價值的最大化。這就引發了我們對“集群建筑”熱點現象背后,其本質作為一種集群設計模式的思考。而本文所探究的則是作為公共休閑場所的項目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中能否發揮著作用。以金華建筑藝術公園為例,分析探討。
二、金華建筑藝術公園的興盛與衰敗
金華建筑藝術公園項目開始于2004年,這是一次地方政府與建筑師、藝術家共同努力設計建造的成果。公園集城防工程、建筑藝術展示于一體,有建筑單體17座,由來自7個國家的21位建筑師設計,是中外設計師探索、創新的一批概念性建筑群。項目建成以后,這個作為城市公園的公共設施,迎來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這17個小型建筑設計前衛,造型獨特,風格迥異,以點狀散布在狹長的場地上,由于建筑與建筑之間的空間尺度足夠大,每一座造型不一的建筑矗立在一起,并不會造成視覺上秩序的混亂。是當代集群設計案例中完成度較好、較早投入運營的項目之一。
金華建筑藝術公園在建成投入使用以后,利用率卻不高,由于交通區位相對偏遠,配套設施不全以及管理人員缺乏等多種原因,園區雜草叢生,部分建筑開始衰敗破損。2009 年初,金華市的一位普通網友“4612”在“新金華論壇”以“鳥巢設計師為何在金華受冷落”為題發貼,此文引起了一些大眾媒體及建筑專業媒體的注意,引發了城市建筑設計與現實環境的融合、管理維護、民眾接受等諸多問題的廣泛討論。而在2012年的4月18日的新聞《1+1》中也有著標題為:“奢侈的‘荒園”的報道。
三、集群建筑興起的原因
集群建筑作為一種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建筑文化現象,不僅受建筑學自身變化的影響,更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要研究當代集群設計現象產生的深層動力機制,首先對當前中國社會整體的文化特點及其對建筑文化的影響進行研究。
世紀之交的中國,隨著社會制度的完善,經濟建筑的高速發展,改革力度的劇烈,建筑領域也在這場變革中發生著一些前所未有的變化。首先是空前的建設高潮,繼而是經濟體制的變化。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性的語境下,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隨著消費主義的興起,并在世界環境中占據著主導地位。中國城市的高速發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際建筑設計機構涌入中國市場,各式各樣的現代主義建筑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但建成后得到的褒貶卻不一。而這一系列的變化對中國建筑界具有歷史性意義。“集群建筑”就是在這樣一種處于各種變化下的復雜背景之中誕生的。
但是,同時集群建筑在中國也產生了異化,結合中國的大的消費環境,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商品化。在消費主義的環境下,商品的符號性,決定了針對特定人群的集群建筑,是以這些群體的符號消費習慣為前提的。由于知名建筑師的“明星效應”使得集群建筑的附加值得以增加,而這些附加值更多的是建筑所蘊含的文化層次與品味相關的一種保證。市場愿意為這一類建筑商品付出更高的代價。但商品住宅的批量化決定了每一座建筑物都不可能具有唯一性,在利益的驅使下,開發商必然會最大程度的賺取設計附加值。于是在一些建筑項目中,都采取一些變通,但是在本質上也是一種變相的復制,缺少建筑與環境場地之間的契合關系。如“長城腳下的公社”二期“石頭溝”對“核桃溝”采取了有選擇的克隆。
觀光化。現代旅游業是一種“體驗經濟”的產品,而人造的城市與建筑空間無疑是這一新經濟模式的消費品。開發者通過營造包裝建筑環境,達到合理的配套規劃,讓觀光者在視覺上得到舒適,進而產生消費,一切都服從資本運作的邏輯。于是就有 相當多的集群設計在選址體現出強烈的與風景名勝區優勢結合的傾向。
概念化。伴隨著消費主義的深刻影響,商品的使用和交換價值越來越多地被“符號價值”所替代。“打造”、“包裝”等具有深刻的消費主義特征的營銷行為,其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制造“概念化”的事件。集群設計活動由于有著名建筑師以及眾多文化人的參與,具有一定的層次和品味,吸引了大眾傳媒的注意。這種事件所具有的符號價值滿足了有消費能力的中產階層消費文化的需求。這種“溫室”一般的設計條件,既帶來了業界對集群設計學術成果的高度期待,也引發了一定的批判和反思。
四、反 思
相比較中國其它的“集群建筑”項目來說,金華建筑藝術公園項目是失敗的,這些建筑的設計者都是國內外大名鼎鼎的人物,應該不存在設計上的問題,但是為什么這些建筑遭遇到如此的下場?
消費主義顛覆了社會結構,對經濟結構和經濟形式的沖擊,導致社會文化的全面轉型。消費主義與媒體時代的共謀,將人類社會帶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秀”時代。在這種消費狂潮下,藝術也成為了消費主義的商品,藝術創作需要迎合市場的要求才能夠被接受。從這個角度來看,帶有“明星”標簽建筑師和其創造的的建筑,是消費主義文化產業中的必然產物,在大眾媒體的大肆宣傳之下,這種“明星效應”的建筑具備了前所未有的市場價值。在這種形式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建筑師或者是藝術家更加的賣力投入到這樣的“秀”場中,同時。政府部門積極響應文化建設的口號,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去建設文化事業,這就給藝術家們做實驗提供了絕佳的溫床。藝術家一般會很少去考慮規劃問題而去約束自己構思的設計以及成本等。于是乎,各式各樣的實驗場所,建成以后的作用如同展覽會一樣,在觀看結束后,其目的也就達到。一個大的項目,不能僅僅的作為一個展覽來使用,這樣浪費資源與一直堅持的綠色設計以及生態設計是相違背的。從金華建筑藝術公園目前殘敗的狀況,不難看出當初的輝煌。而這樣的輝煌卻是如此的觸目驚心。
五、結 語
在中國當代建筑學理論體系中,“實驗性”、“先鋒性”等建筑批評術語本身,并沒有明確的概念表述,從而導致它們在中國當代建筑中的定位不是很明確。而對于實驗性建筑或者是先鋒性建筑所扮演的角色、發揮的作用也是各抒己見,不能統一。而就目前已經建成的集群建筑設計項目來說,能夠得到更多的資源以及所需要的帶有理想化的設計條件,這與政府的政策是分不開的。而從金華建筑藝術公園的荒廢的現狀不免要對集群建筑的“社會性失重”的問題提出質疑。這種理想化的設計條件,無疑是漠視了社會性需求,并不具備現實意義與存在價值。而我們的社會不能放縱助長這樣的風氣。在藝術的實驗性和社會性的矛盾上,我們需要深思,需要的是怎樣去改變并更好的為人民去服務才好。
參考文獻:
[1] 鄭時齡.建筑批評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1
[2] 支文軍, 徐千里.體驗建筑——建筑批評與作品分析[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1
[3] 周正楠.媒介、建筑——傳播學對建筑設計的啟示[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3
[4] 蔡瑜.中國當代建筑集群設計現象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建筑學,2006
[5] 吳江雄.“集群建筑”現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建筑學, 2006
[6] 支文軍.集群建筑設計[J].時代建筑, 2006(01)
[7] 余秋榮.金華建筑藝術公園[J].時代建筑 2006(01)
[8] 張軼偉.中國當代實驗性建筑現象研究——十年的建筑歷程[D].深圳大學建筑學,2012
作者簡介:
王庭杰,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設計藝術理論與批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