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球化的沖擊下,現代室內設計概念化、圖紙化等問題越來越嚴重,地域性特色喪失十分明顯。文章結合實例對地域性元素在現代室內設計中氛圍的營造進行了分析,探討了當前室內設計與地域性的關系。
關鍵詞:地域性 抽象性 材料 色彩
地域性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它包容廣泛,既包括傳統的建筑,又包括傳統的工藝品、藝術品、日常生活用品等非建筑用品。近些年來, 伴隨著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建立在高科技美學研究成果之上的西方當代建筑與室內設計迅速發展,在造型、審美和使用功能等方面顯示出極大的優越性。地域性生活模式逐漸喪失其原有的獨特性。再加上設計師對于各自的地方文化也缺乏明確認識,室內設計越來越呈現同一化的趨勢,出現了全球化風格。
那么,在新技術背景下,中國現代室內設計該如何通過全新的語言形式表現空間的地域性特征,以創造出理想的文化氛圍和現代的空間效果來達到"現代建筑鄉土化和鄉土建筑的現代化"的殊途同歸?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建筑文化與室內設計
現代主義建筑設計以其簡潔、精煉的形式創造了一個時代的奇跡,這毋庸置疑。然而這種讓人沒有思索回味余地的形式符號導致了我們生存環境的冷漠,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它所負載的信息太少了。蘇珊朗格說:“一個符號總是以簡化的形式來表現它的意義,這正是我們可以把握它的原因。”因此任何圖形符號都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只有體現在一定的情感結構中,圍繞一定的主題才能表達出它特定的氛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的室內設計應該是和地域建筑緊密相聯系的。室內設計風格的形成,也是通過創作構思和表現,將不同時代思潮和不同地域的特點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室內設計形式的,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現代美學觀和地域建筑文化的統一。
二、地域性元素的采集與重構
地域文化符號在室內設計中的滲透范圍廣,形式多樣。對于地域性特征的表現不等于對傳統形式的單純再現,不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模仿傳統來表現地域和傳統,而應以時代精神作為空間環境氛圍的基點,以符號的手段達到引起人的心理映像的目的。既可以從形式出發,通過空間形體的誘導、圖案、色彩、材料以及陳設物等符號化的素材來營造室內的地域性氣氛,又可以從內容上去挖掘建筑的內涵,去研究地方性建筑形成的原因,研究當地風土人情和生活習俗,把當地人的生活狀態作為參考取其精髓。這是比較深層次的探究,是一種象征性符號的提煉,而且事實證明了這種研究的時代意義和優越性。下面就地域性元素在重構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元素符號提煉
通常在設計中如果生硬地把各種地方建筑中的符號剝離出來加以使用往往會顯得支離破碎。那么怎么樣把它們完整地、整體地再現呢?用抽象性的采集重構的方法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從歷史或傳統中選取某種典型的母題、或元素,然后經過發展、錯位、變形和重組等手段,根據社會需要和創作者主觀意念,在新的環境中建立起一套新的秩序,融入到我們需要表達的空間里,使觀者產生共鳴,產生聯想。
在這個過程中的一個難點是怎么去把握重構的度的問題。形式過強往往會抑制了設計的展開,過弱則又難以很好地體現地方氛圍。日本和歌山博物館的內部空間設計比較好地拿捏到了這個點。黑川將日本傳統元素用抽象性的方法與現代空間設計的理念相結合,創造出了一套全新的裝飾形態。前面的一排燈飾造型方正,上部的方格結構使人聯想到日本的傳統元件與圖形,既古樸又富有前衛色彩,室內的各種結構保持著傳統的直線與矩形,扇子等日本傳統的圖形被轉換為夢幻般的抽象符號。
納屋"是日本牛窗町地域建筑的代表。建筑師藤井博己以此為原型設計了牛窗國際藝術節事物所。空間相互穿插,實虛對比豐富,傳統木造"納屋"的山墻形狀被作為基本元素反復運用,并被異化和變形產生了變化多端的空間組合,傳統的"納屋"符號被演繹為具有地方風土意味的現代迷宮。當然,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還有美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的經典之作—香山飯店。香山飯店地處北京,在設計過程中貝聿銘并沒有在這個清代皇家園囿中搞琉璃大屋頂,而是把江南民居、傳統庭院中許多裝飾元素與現代形式融于一體,例如傳統月門的貫通借景,很好的營造了江南水鄉雅靜詳和的室內氣氛。
由此可見,用抽象性的手法組織剝離的建筑語言,巧妙的運用新的圖形符號達成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讓人們對傳統對地方產生整體性的再認識是地域元素在設計過程中要注意的重要問題。
(二)因地制宜的材料運用
這也是古代風水學上講的十大原則之一。因地即“根據環境的客觀性,采取適宜于當地自然環境的生活方式”。材料是室內空間設計中最主要的設計載體,不僅可以保護原始結構,也可以支持內部空間的諸多家具。不同的材料組成符號元素來造就不同的空間樣式、不同的裝飾風格,材料的紋路、質感粗細都會給人們帶來相應的心理感受,是影響室內設計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域性材料的自然屬性、物理性能等決定了適宜于當地的生態環境、氣候、地理條件、民俗風情等地域性技術并形成相對完善的地域性材料技術體系。拿各地的民居來說,無論其空間布局或技術構成都很好的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創造出了具有自己個性特征,記錄著各自濃郁的地方風情。如漢族的“一顆印”、傣族的“竹樓”、哈尼族的“蘑菇房”、納西族的“石頭房”、藏族的“碉房”等。用現在的術語來說這就是一種場所精神的反映,是人們知道"我到底在哪里"的一種人性化的關懷。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地域文化差異很大,在設計中應該體現這種差別。但是如果在設計中過于強調傳統的因地制宜的地域性的話很難滿足現代人的生活空間需求,很多傳統材料也不斷地暴露出它們在解決建筑實際問題時的各種局限性,比如耐久防腐問題、結構穩定問題、粘接強度問題等。作為設計師要在尊重濃厚的生態特征、人文特征、適宜的材料特征的基礎上,對傳統材料的應用和新生,新材料的適宜性運用等方面作出深入的研究。
印度建筑師柯里亞將印度的風土文脈與現代主義設計原則相結合,創造出了獨特的富于時代特征的印度現代建筑。柯里亞認為氣候和風土對建筑有著直接的影響,是建筑形態和室內設計不可忽視的自然參數,如他的"管子屋",因當地氣候炎熱,空調設備少,管子住宅通過管狀的基本形式,錯落的空間界面和特定角度的開口構成了一個空氣循環流動的復合空間。這種管狀形式,特定角度方向的開口設計等元素不僅因地制宜地表現了地方的自然特征,也表現了地方深層精神與文化意義。
還有一些東南亞度假酒店立足于對東南亞傳統地域性材料技術的挖掘研究的基礎上,嘗試用一些現代材料和技術來模擬表達地域性。它們在利用現代技術和材料的情況下,對傳統造型和模式進行模仿,而模仿的對象并非只是一些簡單的符號,也帶有一定的實際功能,例如混凝土屋用大挑檐以抵御太陽輻射。混凝土現澆出來的屋頂模式可以做到挑擔和跨度比傳統的木屋架更大,造型更加輕盈明快。同時混凝土與其他材料也有一定的親和力,可以與傳統的竹木磚石結合使用。同時制造灰空間,用鋼網架模擬大跨度坡屋頂,壓型鋼板作為屋面,下部架空造開放流通的熱帶建筑氛圍。
由此可見,室內設計產業要想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必須從建筑所在的地域出發,在盡量利用本地材料和傳統技術的基礎上,適當引入先進的生態技術,才能創造自然、人類、社會融為一體的和諧的空間環境。
(三)色彩符號的運用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代表性色彩, 體現出不同的地域性文化。因此, 在地域性室內空間設計的過程中, 色彩符號的表現作為一種最為有力的語言和最強勢的裝飾元素和手段, 是不能被忽視而且需要深入探討的。在一些傳統的地方性建筑中,色彩往往作為一種統一的因素,成為建筑與城市特征的一個重要方面。“ 粉墻黛瓦”、“ 小橋流水” 是人們對江南地區高雅而古樸的色彩印象。而中國古代宮殿建筑成功運用了形狀與色彩的關系襯托出金玉交輝、巍峨壯觀的帝王權威。
前文提到的印度地域建筑師柯里亞通過對地方傳統色彩的大膽運用,實現了對印度傳統建筑語言的現代拓展,他用粉刷飾面和清水磚墻來表現建筑的地方色彩,使用白粉墻,紅屋頂等洋溢著樸素而又濃郁的民族色彩,賦予了建筑和空間地方和時代歸屬感。墨西哥建筑師路易巴拉甘關注墨西哥民居中絢爛的色彩,并將其運用到了自己的眾多作品當中。這些色彩來自于墨西哥傳統而純凈的色彩。他的墻,頻繁采用紅、黃、藍等帶著濃厚墨西哥氣息的熱烈色彩,加以拉毛、毛絨質感,靈活地用于標志地界,構筑噴水、布置景觀等。
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理念,也孕育出了不同的對空間色彩的理解和偏好,所以,室內空間色彩氣氛往往以自身形象作為一種裝飾語言來反映地域性文化的地域特征和時代特征,色彩元素的差異性可以作為設計師在室內空間營造時的參考依據。
三、結 語
綜上所述, 無論是形式或是內容,都是地域性元素符號按照一定的組合方式,承載著特定的文化內涵,從不同側面反映地域文化的設計理念,以營造一種地方性的室內空間氛圍。貝聿銘先生曾經說過:“現代建筑必須源于它們自己的歷史根源,就好比是一棵樹必須起源于土壤之中,互傳花粉需要時間,直到被本土環境所接受”。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地域性元素本身也在發生變化,建立在科學的設計方法之上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室內設計文化環境的創造,目的是要創造適應時代需求的新的地域性文化精神。中國設計師應該利用本土的土壤,把這種簡約而又豐富的鄉土元素符號用傳統而又時尚的手法運用于現代的室內設計中,營造一種全新的地域文化氛圍,走出自己“中而新”的設計道路。
參考文獻:
[1] 胡群.全球化背景下建筑室內空間的地域性研究[J].貴陽學院學報,2008(06)
[2] 邱海東.地域性符號元素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美術大觀,2013(07):96-97
[3] 蔣志英,楊茂川.色彩符號在地域性室內設計中的價值與運用[J].山西建筑,2008(04):33-34
[4] 伍賢亮,任麗芬.基于地域文化的室內設計[J].大舞臺,2013(03):167-168
作者簡介:
宋曉真,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室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