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琴
時下,不少中小學生把韓劇中被稱為“花樣美男”“小鮮肉”的青春派演員作為自己的偶像,并將他們的一些語言和行為復制到自己的生活中加以模仿,有些男孩的言談動作還或多或少出現了一些女性化的行為。有調查顯示,男孩到了一定年齡缺乏陽剛之氣和男性應具有的責任擔當、獨立勇敢等品格,已非個別現象,很多家長也對此表示了他們擔憂和焦慮。本期我們就“男孩女性化”這個話題,請兒童教育專家叢中笑談談她的看法。
在尊重成長規律的基礎上引導孩子的性別意識
本刊:近年來,“男孩女性化”的現象一直備受關注。您怎樣看待這一現象?
叢中笑:現在的中小學生中確實存在這種現象,比如一些男生在服飾打扮、行為模式和說話方式上比較女性化,性格上也相對膽小懦弱,遇事容易選擇性退讓等等。現在軍校、男孩訓練營特別火,恰恰也說明了這個現象應當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
改造孩子比塑造孩子難得多。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男孩和女孩有著各自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通常,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幼兒園和初中兩個性別認同階段,家長和學校如果能適時對孩子進行適度引導,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這個問題的出現。
在幼兒園時期,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四五歲的孩子就開始認識到男孩和女孩的不同,比如男孩和女孩有不同的小便方式,男女生著裝上的差異等等。在這個時期,家長就應該在日常行為上給孩子一些提示,比如男孩就應該獨立、勇敢等等。
到了初中,青春期的孩子進入了真正的性別認同和自我認同的階段,父母這個時候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男性的基本特點是什么,比如要有責任心、有擔當等等,同時也可以引導他去看一些書。孩子如果表現出一些女性化的行為,如娘娘腔、走路的姿態像女性等,一定要做到盡早引導和糾正,必要時可以找專業人士來幫助解決。
探因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的環境影響
本刊:在您看來,“男孩女性化”這一現象的出現跟孩子的成長環境有怎樣的關聯?
叢中笑:我覺得環境因素可以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來看:
家庭方面的影響表現在孩子的成長環境和家長教養方式上。現在的很多孩子生活在缺乏“男子漢”榜樣的家庭環境中,比如有些是由單親媽媽撫養,有些是父親忙于工作在孩子生活中角色缺失;另外,隔代撫養也容易在生活中給孩子過度的保護和溺愛,這就難免會讓孩子生成一種文弱氣質;更有甚者,有些家長把男孩當女孩養,僅憑自己的喜好對男孩做了不恰當的引導而讓孩子有了錯誤的性別體驗。比如,有些家長因為特別喜歡女孩,生了男孩也給他梳辮子、穿花衣服,這些男孩也因此特別關注女孩的東西,喜歡娃娃不喜歡汽車。家長可能當時意識不到這是個問題,但等問題出現了就不好解決了。我就知道一個案例,家長從小把男孩當女孩養,男孩長大后不交女朋友,都想要做變性手術了,家長這時才覺得特別痛苦。
學校方面,在幼兒園、小學階段,男孩心智等方面成熟得也比女孩晚,成績可能會相對差一些。一些家長和老師對這一成長規律的認識不夠準確,就會覺得女孩行、男孩不行,并因此對女孩多正面刺激,對男孩多負面刺激,有時候還讓女孩去管著男孩,這些對男孩的成長都是不利的,有可能就會讓男孩產生女性化的傾向。
從社會層面看,一些流行文化如“中性化”潮流會給男孩的性別認同造成一定沖擊,一些“中性化”娛樂明星的榜樣作用,也會使一些男孩對傳統男性的認識產生偏差,覺得“中性”甚至“偏女性”才是美的。
請勿錯過男孩氣質塑造的重要階段
本刊:“男孩女性化”現象存在哪些危害?家長怎樣做才能做到提早預防,避免這種現象在自己孩子身上發生呢?
叢中笑:我們看到,一些女性化較為嚴重的男孩常被社交圈當成“偽娘”嘲笑,可以想見他們承受著多么大的心理壓力。在步入社會后,這些帶有女性化特征的男孩可能還會面臨更多的心理問題,比如人際關系障礙、角色緊張等。因此,廣大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應該對“男孩女性化”這個問題予以高度重視。
學校教育方面,針對“男孩女性化”這一問題,部分教育機構已經在課程設置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比如北京市崇文第三幼兒園在小班孩子做游戲時分設男女兩組,有意識地為孩子灌輸性別意識,也會讓一些有女性化傾向的男孩多參加小足球等運動,培養他們的陽剛之氣。北師大亞太實驗學校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每個學期都會有四到五次心理課,其中有一節的主題就是“我是男生、我是女生”,該校還定期請心理專家為小學五年級到初中一年級學生做青春期講座,其中一期就是性別意識教育。
家長也要意識到:在青春期產生自我意識的時候,性別認同對孩子是很重要的。如果發現男孩有一些女性化的傾向或陽剛之氣不足,家長就要對孩子有一定的引導,比如可以帶他參加一些拓展訓練,鍛煉孩子的膽量,也可以讓父親更多地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有心理專家建議:因為自己一直和孩子在一起,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表現沒有敏感性,不妨問一下周圍人的印象。
不要過早地把社會化特點強加給孩子
本刊:俗話說:矯枉過正。您認為家長在引導孩子進行性別認同的時候應該如何把握好度呢?
叢中笑:從理論的角度講,性別不只是生理性別,更多的是由文化、環境等后天因素帶來的社會性別。像我們認為男性就應該大膽、勇敢,男人作為一家之主就應該是有擔當的等等,這些并不是天生帶來的品質,而是社會環境、角色要求等形成的對男性的認識。
對孩子來講,對生理性別的認識要很早就告訴他們,但是我認為不應該過早把孩子的社會性別認識定式化,比如男孩就應該是粗獷的、勇敢的,女孩就應該是安靜的、守規矩的等等。男孩也應該跟女孩一樣守規矩,同時我們不反對勇敢也應該是女孩固有的品質。所以,我們要彰顯每一種性別里最美的東西,還應該吸收異性的優秀品質。
孩子的發展應該是全面的,如果把社會性別過早地強加給孩子,刻意定格“男孩應該怎么樣”,對男孩完整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來講,可能會是一種缺憾。特別是在能力的發展上,我們應該給孩子們提供的是一個中性的環境。比如一個小女孩想從高坡上跳下去,當她年齡允許做這個動作的時候,家長完全可以讓她這么做。如果家長說一個女孩子這么淘氣不好,某種程度上就是限制孩子去嘗試。再比如男孩學舞蹈其實可以鍛煉身體的協調能力,對自身發展也很好。如果學校的舞蹈室不準備男孩的服裝,男孩就可能認為舞蹈應該是女孩才跳的,這對男孩來說也是一種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