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卿
黃裕翔是個先天失明的孩子。母親許月桂在最初的日子里經常痛苦地想:如果可以,我愿意把自己健康的好眼睛換給兒子。但是,她沒有辦法跟老天爺討價還價,只能選擇把自己的愛完完全全奉獻給這個看不見的兒子。
許月桂為黃裕翔做的一切,動機都極其單純:“希望他快樂。”她想為兒子鋪墊一個跟其他孩子一樣幸福的童年。在她心目中,兒子跟明眼孩子的差別只是: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不一樣。
看不見燭火,也能享受吹蠟燭的幸福
鈺純、裕翔姐弟倆的生日很近,但許月桂還是幫他們分開過:姐姐有蛋糕,裕翔也有;姐姐的蛋糕上插蠟燭,裕翔的蛋糕上自然也有。
幫失明的孩子準備有蠟燭的生日蛋糕,在旁人看起來有點傻氣,但許月桂深信,就算裕翔眼睛看不到搖曳的燭火,但他內心絕對能感受到這個歡樂、甜蜜、溫暖的時刻。每一次唱完生日快樂歌,要吹蠟燭時,裕翔那滿臉的興奮期待,跟其他等著要吹生日蛋糕蠟燭的明眼小孩相比,并無二致。
蠟燭吹滅后,家人歡呼,室內飄散著淡淡的燭煙味,大家歡喜地分享蛋糕。許月桂深信,這些聲音、這些氣味與滋味,都會在裕翔的腦海里,建立一個與“幸福”相關的聯結。失明者的人生總是比常人艱難些,許月桂希望,在孩子內心深處,植入這些幸福的聯結,就算他將來遇到挫折,還是能記住,自己是被深深愛著的。
因暖暖的愛,他彈出了自由與溫柔
黃裕翔三歲時,媽媽帶他到親戚家做客,當時正在學琴的小表姐在客人面前彈奏了她在音樂班剛學會的兒歌,從沒學過音樂的小裕翔爬上琴椅躍躍欲試,沒想到他竟然精準地復制了小表姐剛剛彈奏的旋律!
在大人們嘖嘖稱奇的贊嘆聲中,小裕翔開心地笑了。
從那一天起,許月桂便傾盡所有,讓黃裕翔學鋼琴。她的初衷并不是為了把兒子栽培成一個音樂家,她只是想,既然他有天分,又這么喜歡音樂,就讓他學琴,讓鋼琴作為他情感的寄托。
黃家并不寬裕,鋼琴課鐘點費很高,而且大多數的鋼琴老師不愿意收盲生,許月桂為黃裕翔攢學費、找老師都費盡了周折。在黃裕翔學琴過程中,幾位老師其實一開始也都有點遲疑,但因為不忍心拒絕這個殷勤懇求的母親,所以才愿意姑且一試。最終,黃裕翔過人的音樂天賦、奇佳的音感和超強的記譜能力,讓老師們一掃對他“無法視奏”問題的擔心,完全接納了這個學生。
在黃裕翔小學和中學階段,許月桂也努力想幫兒子報名音樂班,校方都以“盲生無法視奏”為由,拒絕讓他進音樂班。她最后不得不選擇讓兒子在家自學。因為不受傳統訓練框架的約束,黃裕翔擁有少見的即興演奏能力,他對音樂的情感,也更接近一種“純愛”。黃裕翔的音樂伙伴說:“在音樂圈,黃裕翔的彈奏技巧或許不是最頂尖的,但他的音樂,有一種溫暖、療愈的穿透力,這種魅力是很少有的。”
許月桂從沒想過,她那“笨笨”的愛,不知不覺已經浸透進了兒子的生命。只有一個被充分深愛與包容的人,才能彈出這么自由與溫柔的琴音。至于過程中的辛苦與心酸,許月桂已經不太記得,只要孩子快樂,她就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