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方
與兒子商定一起看電影
面對兒子的離經叛道,老爸大衛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冒險的決定,他對兒子說:“我希望你想一想,你到底要不要去上學。要是你不想再去上學,那么你可以不去。”這是一個大衛從沒做過的決定,以前甚至連想都沒有想過。
但是,作為交換,老爸大衛對兒子強調:“我想你每周跟我一起看三部電影。我來選,這是你要接受的唯一教育。”
這真是一個非常“酷炫”的決定。一部好的電影,改變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在兒子最脆弱也最重要的青春期里,父親放棄了傳統的說教,讓電影成為父子間最親密的話題,這真是一個絕妙的教育方法。作為一個綜合的藝術體,沒有什么比電影更容易重構孩子的藝術審美啟蒙以及多元世界觀了。
藝術審美啟蒙以及多元化的世界觀是對真善美的領悟,這不是我們每一個成年人都能詮釋得清楚的,縱然能詮釋出“所以然”,青春期的孩子也未必聽得明白,而借助電影是很好的實現途徑。
為兒子挑選有價值的電影
“這是一個讓人不知不覺愛上歐洲藝術電影的好辦法……這就像學習常規文化的變體一樣。”作為著名的影評人,老爸大衛對電影的見解獨到而深刻。他說《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是對特呂弗早年麻煩不斷的逃學生涯的自傳性回顧;他說《欲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是一部釋放了瓶中精靈的戲劇,它改變了美國演員表演的整體風格……
作為著名的影評人,老爸大衛.吉爾莫對電影花絮、片場趣聞、演員軼事“了如指掌”。他說執導《決斗》(The Duel)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是靠《神探科倫坡》(Colombo)的其中一集一舉成名的;理查德.基爾是一個典型的假冒知識分子的演員;美國著名的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曾受當時還很不出名的年輕演員馬龍.白蘭“施舍”的一些硬幣才解決了電的問題;美國演員斯蒂夫.麥奎因不是那種只要站在舞臺上憑一把椅子就可以娛樂觀眾的演員……
老爸大衛給兒子杰西列出的觀影清單上不僅有影壇經典,也有口碑可疑的商業片,甚至還有探險片、恐怖片。
當然,其中也不乏像《偷自行車的人》(Ladri Di biciclette)和《美好人生》(Pay It Forward)這類直擊人性最深處的經典之作,杰西的最愛是《重慶森林》中王菲在陌生人的屋里跳舞的場景。
和兒子一起看電影、談人生
老爸大衛和兒子杰西坐在一塊兒看電影、侃大山,沒有嚴肅的說教,氣氛煞是輕松。但是,在觀影的時候,父子二人的意見和想法幾乎沒有一致過。譬如,老爸大衛喜歡美國著名的演員、導演柯林特.伊斯特伍德,他告誡兒子杰西“天才不見得只會出現在那些你認為該出現的地方”,他甚至“列舉了喜歡柯林特的五個理由”。結果只要一涉及兒子杰西,都會讓老爸大衛產生“惹人厭的辯解的沖動”。然而,這又有什么關系呢?重要的是,老爸大衛和兒子杰西始終在一起,他們談論的是別人的故事,袒露了自己的心扉,改變了自己的生活。
老爸大衛帶給我們的啟示
杰西身上的問題,我想很多男孩子都遇到過,但是多數的家長想法不一,做的也不一樣。如果家里的孩子成績不及格,不想去上學,有的父母抱以無所謂的態度;有的父母求著、呵護著;有的動輒罵天罵地;有的甚至是動手打人,但是這些態度往往帶來很不好的結果。
而《父子電影俱樂部》借助一個獨特的切入點描繪出成長的橫切面,讓我們看到一個孩子慢慢長大的艱難。在這本書里,老爸大衛通過自己擅長的一種方式——看電影、分析電影去影響兒子,他把兒子當成了兒子,也把兒子當成了一個最普通的人去對待,遇到問題不是打罵,而是冷靜和面對。
落腳到當下,期待《父子電影俱樂部》能對每一個父母、每一個孩子都有所借鑒。大衛.吉爾莫和青春期的兒子杰西一塊兒看了200多部電影,我們和青春期的子女一塊兒看100本的圖書如何?當然,我們在選擇影片、圖書的時候,還是要看看主
旨,看看影片、圖書是否弘揚生命、成長、愛等正面的東西,價值觀還是不能有所偏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