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盧嶸 王文東



摘要:本文通過對烏蘭浩特市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地下水污染和地質災害的研究,確定了地下水污染特征及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并對其經濟損失進行評價。這對烏蘭浩特市制定資源開發、國土整治,發展當地經濟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關鍵詞:環境 地質
烏蘭浩特市蒙古語意為紅色城市,是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轄市和行署駐地。本次研究區范同為烏蘭浩特市城市遠景規劃主城區控制區范圍,北起北郊變電站,南至洮兒河東岸的小三合村,西起歸流河,東止于東山(簸箕山),地理坐標北緯46°01′40″~46°08′20,東經121°58′30″~122°10′02″,總面積99km2。區內主要環境地質問題為地下水污染和地質災害。
1.主要環境地質問題
1.1 地下水污染
烏蘭浩特主城區污染源主要有工業廢水、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近年來隨著城市工業、鄉鎮企業的發展,工業污水排入河道,污染地表水體。城市生活垃圾也是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
研究區內企業主要集中在烏鋼工業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河東工業區。城市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多排入歸流河和洮兒河。2002年烏蘭浩特市建成了烏蘭浩特利環污水處理廠和烏蘭浩特東區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為8萬噸/日。處理工藝為MSBR,城市污水大部分已經處理,但仍有一部分未經處理便排入河道。河道滲漏是造成城市地下水污染的直接原因。
1.2 地質災害
研究區內只有1處崩塌隱患點,類型為土質崩塌。該點位于城北罕山永聯街道,微地貌為陡坡,坡高15m,坡長100m,坡度60°-70°,現狀條件下未發生崩塌。巖性主要為上更新統(Q4pl+dl)灰褐色及褐黃色亞粘土亞砂土,坡體結構松散,生物孔隙、植物根系裂隙均較發育。
2.主要環境地質問題的危害
2.1 地下水污染特征及危害程度
烏蘭浩特市主城區生產生活用水主要為松散巖類孔隙潛水,水位埋深小于3m,單井涌水量大于1000m3/d,水化學類型為HCO3-Ca或HCO3-Ca·Na型,礦化度小于1g/l。地下水水質良好,除局部地區受到工業、生活污水、垃圾的人為污染外,其他大部分地區均符合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用水標準要求。地下水污染源主要分布在烏鋼工業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河東工業區,污染源使該區的水源地受到污染,從而影響城市供水。
2.2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
崩塌隱患點WLZ-01,位于城北罕山永聯街道,微地貌為陡坡,坡高15m,坡長100m,坡度60°-70°,威脅人數為10人,潛在經濟損失為50萬元。
根據崩塌穩定性判別表(表1)和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分級標準(表2),現狀條件下,該崩塌隱患點穩定性差,災情為小型,險情為小型,危害程度小。
3.經濟損失評估
3.1 地下水污染經濟損失評估
按近地建廠計算地下水污染經濟損失:F總=F開采+F輸送+F建廠+F運轉。即:近地建廠總費用(F總)由地下水開采費用(F開采、輸水管道及鋪設費用(F輸送)、建廠費用(F建廠)三大部分構成。
(1)地下水開采費用
抽水井成井費用:大口井2眼6萬元;運行20年人工費:1500元/月·人×12月×20年×3人=108萬元;合計地下水開采費用為114萬元。
(2)輸水管道及鋪設費用
輸水管道及鋪設費200萬元.
(3)近地建廠費用
其費用構成包括一次性投資建廠費用、工廠運轉費用組成。一次性投資建廠費用為500萬元。近地建廠處理總費用F總為:F總=F開采+F輸送+F建廠=114+200+500=814萬元。
3.2 地質災害經濟損失評估
(1)城市地質災害經濟損失評估原則
①“以人為本”的原則;②“一分為二”的原則;③“實際調查與已有資料”相結合的原則。
(2)經濟損失評估方法
經濟損失評價方法采用靜態成本法,即不考慮時間因素對受災體的影響。價格的影響,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J—經濟損失現狀評估(預測評估)結果,萬元;
Di—評估價格,萬元/評估單位;
Wi—損失實物量(評估單位);
n—地質災害造成損失的項目。
(3)地質災害經濟損失預測評估
根據地質災害經濟損失評估的原則和方法,對調查區各地質災害隱患點可能威脅的人員數量和經濟損失進行預測評估。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居民三戶10人,潛在經濟損失達50萬元。
4.結語
烏蘭浩特市主要環境地質問題為地下水污染和地質災害,各政府職能部門應對地下水源實施重點保護,加強地質災害預防觀念和預防力度,并采取綜合治理措施,以消除隱患,促進環境地質保護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