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進京 孟顯波 蒙紅偉

摘要:豐鎮市豆角山銀鉛鋅礦地質特征主要從地層、巖漿巖、構造、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及礦體特征六個方面進行歸納敘述。礦(化)體賦存在中生代中酸性火山次火山巖中,呈層狀似層狀。品位變化不大,但構造裂隙發育的地段礦體品位較高,礦化普遍,圍巖與礦體界線不清,礦化體與激電異常吻合較好,呈相對低阻高極化特征。礦石類型主要表現為浸染狀鉛、鋅硫化礦石和微細脈狀鉛、鋅硫化礦石。圍巖蝕變種類有硅化、黃鐵礦化、高嶺土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等。礦區主要控礦因素為出露的中生代陸相酸性—中酸性火山巖建造。
關鍵詞:銀鉛鋅礦 礦體特征 控礦因素 圍巖蝕變 找礦標志
一、礦體特征
(一)地層: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太古界集寧巖群黑云斜長片麻巖夾條痕狀混合巖、中生代(侏羅系白音高老組抑或滿克頭鄂博組、白女洋盤組)的火山碎屑巖,其次為第三系紅土、玄武巖及第四系黃土。中生代的火山碎屑巖(流紋質含角礫晶屑巖屑凝灰巖)為礦區主要含礦巖系。
(二)巖漿巖:巖漿巖不甚發育,地表見有侏羅紀肉紅色鉀長花崗巖、石英斑巖,鉆孔中見有花崗細晶巖。
(三)構造:區域構造位于陽高——大同深大斷裂的北側。
區構造主要為斷裂構造,發育三期,即早期北東向、較晚期的北西向和晚期的近南北向的斷裂構造。礦化蝕變主要受北西向及近南北向的斷裂控制。地表可識別的斷裂構造形跡為北東向、近南北向,從探槽揭露特征觀察分析,為擠壓性質,發育于火山碎屑巖中,巖石呈擠壓片理化狀態,局部成構造角礫巖。北西向的斷裂構造地表形跡不甚明顯。壓碎凝灰巖呈角礫巖,破碎帶亦發育在凝灰巖中,根據所見部位和對應關系確定走向近北西向南西傾,傾角60°—70°左右,為壓性構造,礦化現象發育,構造角礫巖的膠結物中就可見有閃鋅礦、方鉛礦的集合體,屬成礦期構造。
(四)地球化學特征
礦區處于1:20萬區域綜合化探異常內,編號為AS6,該綜合異常元素組合較全,主要元素為Pb,Zn,Ag,Cu.Mo,且套合較好,呈圓形,面積約30km20濃集中心Ph極值為328.9μ/g,Zn極值為218.4μg/g、Ag極值為2.93μg/g、Mo極值為2.14μg/g。
對其進行了1:5萬化探加密測量,結果異常重現,編號為AS4,主要元素為Ag、Pb、Zn、Mn。該異常級別值已達到檢出限的上限,異常區主要出露石英斑巖和火山碎屑巖。
(五)地球物理特征
電磁參數測定結果顯示,石英斑巖、碎裂蝕變石英斑巖、高嶺土化石英斑巖、硅線榴石混合巖的極化率較低,一般在5%以內;銀錳礦化石英斑巖的極化率較高,一般大于5%,最高達44.83%。
礦化標本極化率一般變化范圍在6%-32%,電阻率變化范圍在20-300Ωm;礦化越強極化率越高,電阻率越低。激電中梯異常呈現相對低阻高極化特征,ηs值一般為3.0%,ηs極大值是7.56%,背景值在1.3%左右;ρs值一般100Ωm,ρs極大值是502Ωm,背景值在70Ωm。與銀鉛鋅礦化石英斑巖、火山碎屑巖的位置吻合。
(六)礦體地質特征
豆角山礦區地表巖石破碎強烈且氧化程度較高,地表工程見礦效果不好,僅在兩條探槽中見有銀鉛鋅礦化體,含礦巖石為碎裂蝕變流紋質含角礫晶屑巖屑凝灰巖和碎裂蝕變石英斑巖。所圈定的礦體均位于鉆孔中的原生帶中,屬低品位隱伏礦體,含礦巖石為流紋質含角礫晶屑巖屑凝灰巖和石英斑巖。各礦體特征見下表。
二、礦體及找礦標志
(一)礦化特征:
1.礦化體賦存在中生代中酸性火山次火山巖中,呈層狀似層狀。
2.礦體品位變化不大,但構造裂隙發育的地段礦體品位較高,說明礦體同時具有熱液構造控礦特點。
3.礦化普遍,圍巖亦有弱礦化現象,圍巖與礦體界線不清,主要依據采樣化驗圈定。
4.礦化體與激電異常吻合較好,呈相對低阻高極化特征。
(二)礦石質量
1.礦石的物質成分及共生組合
礦石礦物成分主要為閃鋅礦、方鉛礦、黃鐵礦、白鐵礦,其次見有磁黃鐵礦、黃銅礦,多以細粒浸染狀均勻分布,局部集中呈不規則細脈狀分布。脈石礦物為長英凝灰物質、玻屑、晶屑、凝灰質角礫以及方解石、石英、長石等。
2.礦石的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主要為它形粒狀結構,自形、半自形結構。
礦石構造:主要為細脈狀構造、浸染狀構造。
3.礦石化學成分:基本分析表明,礦石的化學成分主要為Zn、Pb、Ag,光譜半定量分析結果亦表明,除Zn、Pb、Ag外,Cu、Au、Mo等元素含量甚微,均達不到綜合回收的要求。
4.礦石有用組分和伴生有用、有益、有害組分的含量:礦石的有用組分為Zn、Pb,達邊界工業品位,伴生有用組分為Ag,有益組分為Cu、S,根據光譜分析結果含量極低無綜合利用價值。有害組分為As、Hg,光譜分析及基本分析結果表明含量極低不超標。
5.礦石品位變化和銀鉛鋅的賦存狀態:豆角山礦區圈定的銀鉛鋅礦體均屬隱伏礦體,埋藏較深。組成礦體的礦石為含銀的鉛、鋅硫化物。礦石屬低品位礦石,品位變化不大,礦床平均品位Pb0.35%、Zn0.64%、Ag3.13g/t。
6.礦石的類型
自然類型:按含礦巖石劃分為石英斑巖型礦石、流紋質凝灰巖型礦石。
工業類型:按有用組分及礦化類型劃分為含銀鉛鋅原生硫化礦礦石。
主要表現為(1)浸染狀鉛、鋅硫化礦石;(2)微細脈狀鉛、鋅硫化礦石。
(三)礦體圍巖和圍巖蝕變特征
1.礦體圍巖:豆角山銀鉛鋅礦礦體圍巖為石英斑巖和流紋質含角礫晶屑巖屑凝灰巖。
2.圍巖蝕變特征:礦區圍巖蝕變呈面形及線形展布,以面形為主。線形主要出現在小裂隙、破碎帶及壓碎凝灰巖中。種類有硅化、黃鐵礦化、高嶺土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等。可分為熱液蝕變和動力蝕變。
(四)礦化成因及找礦標志:
1.礦化規律
初步認為該區礦床成因系由火山噴發相的爆發亞相上噴作用而形成了火山碎屑巖及流紋質凝灰巖。由于在火山侵入活動中,火山噴發時火山熱液攜帶了成礦物質,在流紋質火山角礫巖與流紋質含角礫晶屑巖屑凝灰巖中形成了礦(礦化)體。而硫化物如PbS、ZnS的生成,除與溫度有關外,尚有兩個因素起決定作用:其一是金屬元素相對的溶解度;其二是金屬元素對硫(S)的親合力。
2.控礦因素
初步分析礦區出露的中生代陸相酸性一中酸f生火山巖建造是主要控礦因素。但不排除火山機構控礦的可能。
3.找礦標志:
直接標志:含方鉛礦、閃鋅礦的巖石,具有褐鐵礦化、鐵錳礦化的巖石是本區找礦的直接標志。同時應注意火山集塊巖、火山角礫巖等有淬火面的地質現象。
間接標志:區內化探異常、激電異常的存在是該區的間接找礦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