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 要:本研究對2011年-2013年期間來自錦州地區50個規模養殖場和百余戶的1 799份豬血清進行了豬瘟抗體水平的檢測,規模場按照免疫程序進行免疫,散養戶在每年的春秋兩季進行集中免疫后再進行采血監測,并且每次血樣采集時養殖場和散養戶都按照一定比例進行采集,我們通過對近三年監測結果的統計分析,發現規模養殖場的免疫效果普遍好于散養戶。本次試驗為我們進一步探討和優化散養戶的免疫程序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有效參考。
關鍵詞:豬瘟;規模場;免疫程序
豬瘟俗稱“爛腸瘟”是一種具有高度傳染性疫病,分慢性型和急性型。急性型特征是呈敗血性變化,實質器官出血,壞死和梗死;慢性呈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后期常有副傷寒及巴氏桿菌病繼發。國際獸疫局將其定為A類傳染病,我國《動物防疫法》將其列為一類傳染病,是目前危害我國養豬業發展的主要疫病之一。
1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動物
來自錦州地區10個縣(市)區50余個鄉(鎮),100日齡左右的健康長白豬。
1.2疫苗
豬瘟活疫苗(細胞源),購自廣東永順生物制藥有限公司。
1.3診斷試劑
豬瘟抗體檢測試劑盒,購自武漢科前動物生物制品有限責任公司。
1.3主要儀器
酶標儀,型號Ascent,購自美國熱電;電熱培養恒溫箱,型號DNP-9052,購自廈門醫療電子儀器廠;多道可調移液器(50~300 μL),型號DV8-300,購自波蘭HTL;單道可調移液器(5~50 μL),型號DV50,購自波蘭HTL。
1.4實驗動物的分組
從2011年到2013年每年都選取一定數量、日齡相近、品種相同的豬,用同種豬瘟疫苗免疫。豬源包括規模場和散養戶。
1.5 實驗方法
每頭豬在二免后第21天進行采血,采用間接ELISA方法進行抗體水平監測。
2 結果
2.1 2011年豬瘟抗體水平監測結果
2011年共采集血清樣本612份,其中225份來自于17個規模養殖場,452份來自于散養戶。具體監測結果見下表:
2.2 2012年豬瘟抗體水平監測結果
2012年共采集血清樣本552份,其中100份來自于10個養殖場,452份來自于散養戶。具體監測結果見下表:
2.3 2013年豬瘟抗體水平監測結果
2013年共采集血清樣本635份,其中345份來自于23個規模養殖場,290份來自于散養戶。具體監測結果見下表:
2.4 2011年-2013年豬瘟抗體水平監測結果
2011年-2013年共采集50個規模養殖場的670份血清樣本,共采集散養戶血清樣本1 129份,總體監測結果見下表:
3 討論與分析
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自2011年-2013年以來規模養殖場和散養戶的豬瘟免疫抗體水平達到了的國家規定70%的合格水平,每年規模養殖場的抗體合格率都高于散養戶。
規模養豬場商品豬的免疫程序為:25~35日齡初免,60~70日齡加強免疫一次。散養豬的免疫實行每年春秋兩季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補免。我們采集的被檢動物按照免疫方案來講,每頭豬都是在進行了二免后進行監測的,理論上講免疫的次數相同,并且免疫的疫苗均由同一廠家提供,所以說影響免疫效果的因素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一是較比規模養殖場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講村級防疫員的知識和技術水平以及責任心等都存在一定差距,可能導致免疫的失敗;二是免疫劑量的大小也可能造成免疫效果不佳,太大容易造成豬體免疫麻痹,應激反應加大,太小不能產生有效的免疫應答,不足以使機體產生抗體;三是免疫時機的把握不夠準確?,F如今散養戶還不能做到免疫抗體的實時監測,在免疫前未能掌握其具體抗體水平,容易造成盲目免疫,因此達不到理想的免疫效果。(編輯: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