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應川 張玉成 吳琴
摘 要:對仔豬死亡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對仔豬調運造成發病死亡提出防控對策。
關鍵詞:仔豬;副傷寒;流行性感冒;診治;防控措施
2013年3月以來我市某地農戶購買的仔豬先后發生死亡,應群眾訴求前往進行會診治療。截至6月6日由販運戶販入仔豬465頭,其中死亡69頭,治愈43頭。
1 發病情況
3月12日鄭某販運一月齡至二月齡仔豬80頭至該地銷售,共售出77頭,3月20日群眾反應該批仔豬大批發病并有死亡,到3月24日共死亡44頭,發病10頭,未發病23頭。4月10日-5月18日,張某、何某、王某先后從湟中、大通、西寧販運仔豬203頭、70頭、80頭,分別出售180頭,65頭,20頭,共發病33頭,死亡19頭。
2 臨床癥狀
呼吸困難,耳、頸、胸及下腹部皮膚發紅發紫,有時嘔吐磨牙,體溫升高41.5~43℃左右,精神不振,被毛粗亂污穢,體質消瘦,寒顫,喜鉆墊草,堆臥,眼角有黏性分泌物,食欲不振喜飲水,病初便秘,后期下痢糞便淡黃色惡臭部分混有血液和膿樣黏液,下痢脫水最后極度衰竭死亡。
3 剖檢變化
肺臟有化膿性支氣管炎病變。脾腫大,呈深藍,質地似橡皮樣。腸系膜淋巴結腫大,肝臟腎臟腫大,充血和出血,全身各黏膜、漿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點。腸道表現為壞死性腸炎,盲腸壁、結腸壁、回腸壁增厚,腸黏膜上覆蓋著一層壞死性病灶,剝開底部為不規則的潰瘍面。
4 實驗室檢驗
取仔豬腸系膜淋巴結、肝臟涂片,經革蘭氏染色,油鏡(10×100)鏡檢,可見短粗而兩端橢圓的革蘭氏陰性小桿菌。
5診斷及治療
根據以上癥狀診斷為仔豬副傷寒和仔豬流行性感冒混合感染引起急性敗血癥,引發死亡。采取綜合性治療措施進行隔離、消毒、治療及對全鄉存欄生豬分別應用仔豬副傷寒疫苗、豬三聯疫苗進行緊急免疫和強化免疫。
仔豬副傷寒主要侵害20日齡~4月齡的小豬,潛伏期為3~30 d,病死率極高,沒有特效藥,重在預防,長途販運引發仔豬應激反應加之仔豬的流行性感冒,且處于發病后期,治療沒有取得較好效果。
6 病因分析
我市共有21個農業村,共有農戶12 245戶,30%農戶有養豬習慣,2013年能繁母豬存欄398頭,根本不能滿足我市仔豬需求,仔豬缺口1.5萬~2萬頭,雖然我市在生豬繁育基地建設方面做出大力支持,但仔豬供求差距大,本市繁育仔豬根本滿足不了我市市場需求。受利益驅使,仔豬販運成為某些商販謀取利益的手段。
據調查,我省仔豬主要來源地為江蘇、四川、重慶、甘肅、寧夏、新疆以及本省互助、大通、湟中等地。在國內豬病頻發,我市2-5月日溫差仍然很大的情況下,傳入疫情和應激發生的概率增加。
根據我們掌握的情況,仔豬販運戶大多屬于無證販運,對仔豬調運地疫情情況不懂,不了解,專業知識缺乏,販運仔豬多為外地零星收購,健康狀況不明,不按規定報檢,沿途兜售,從而引起各種激發病。已染疫仔豬在沿途成為傳染源,擴大了疫病傳播范圍,造成疫情隱患。
7 防控措施
7.1 加大對仔豬調運的規范化管理
根據我市仔豬缺口較大的實際,按照有隔離觀察設施場地、具備防疫條件、有一定調運經驗的要求,由本地相關人員和單位進行調運。按照本專業學習工作經歷優先的原則,在誰調運誰負責的前提下,嚴格實行報檢制度,對調入仔豬進行檢疫監測。
7.2 堅決打擊私自販運、無證販運仔豬行為
通過我市防疫監督機構的監督檢查,群眾舉報,查處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打壓了一批無證販運行為,販運戶已認識到辦理有關手續的重要性,對販運仔豬的健康和疫病情況更加重視,基本消除了仔豬販運的混亂現象,逐步走向正規。
對已販運到本地的仔豬必須查證驗物,隔離觀察,進行消毒,無免疫證明的進行牲畜口蹄疫、豬藍耳、豬瘟、仔豬副傷寒免疫。
7.3 加強調入初期仔豬的飼養管理
我市2-6月是仔豬調運的高峰期,但同時也是天氣溫熱變化的反復期,是大風天氣的集中期,極端天氣日數多。按照仔豬調運經驗,在觀察期,用0.5%高錳酸鉀、溫胃散、溫脾散拌料飼喂,鹽酸土霉素0.6~2 g,分2~3次喂服,按60~100 mg/(kg·bw)用藥。調入初期用易消化稀料飼喂,逐日增加飼喂量,一般在2 d后增加精料。(編輯: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