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銀 梁國武
新《刑事訴訟法》第182條第2款規定“在開庭以前,審判人員可以召集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回避、出庭證人名單、非法證據排除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了解情況,聽取意見。”該條第4款規定“上述活動情形應當寫入筆錄,由審判人員和書記員簽名。”這標志著我國初步確立了庭前會議制度。
庭前會議是庭前準備程序的重要內容,是對以往訴訟程序的重要補充,其價值具體體現在:第一,庭前會議將在正式法庭審理過程中啟動的非法證據排除活動提前,有效保障被告人的訴訟權利。第二,庭前會議制度使控辯雙方對程序性問題能夠充分了解情況、發表意見、聽取意見,有利于實現程序公正。第三,庭前會議一方面可發現并解決回避、管轄、證人出庭等程序性爭議事項,另一方面可以在交換控辯雙方意見后整理事實、證據以及法律適用方面的爭議點,通過明確爭點和整理證據,有效保障集中審理。
但是,我國庭前會議制度相較國外還有很大的差別,尚不具有抑制公訴權濫用、避免法官心證污染等功能。并且,對于庭前會議的定位、操作規程以及法律效力等問題仍存有較大的爭議。
一、庭前會議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刑事訴訟法》對庭前會議的內容只是做了原則性的規定,而沒有具體的運作規則。在公訴實務操作中,存在以下問題有待解決:
(一)適用范圍過寬,未體現庭前會議繁簡分流原則
新《刑事訴訟法》對于適用庭前會議的范圍沒有明確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183條規定:“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審判人員可以召開庭前會議:(一)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申請排除非法證據的;(二)證據材料較多、案情重大復雜的;(三)社會影響重大的;(四)需要召開庭前會議的其他情形。”第184條規定:“召開庭前會議,審判人員可以詢問控辯雙方對證據材料有無異議,對有異議的證據,應當在庭審時重點調查”。一些審判機關對于不存在異議的案件也提出適用庭前會議程序,這種忽略個案的需求差異而過于追求形式上統一的做法,有違庭前會議制度的初衷,未體現出程序繁簡分流的原則。
(二)被告人是否參與庭前會議未區別規定
《解釋》第183條規定,召開庭前會議,根據案件情況可以通知被告人參加。但究竟哪些類型的案件需要通知被告人,實踐中審訴辯三方可能存在不一致看法,而且對于有些涉及被告人合法權益的事項,被告人的缺席也不利于保障其訴訟權益。
(三)解決問題內容及法律效力不明確
有的庭前會議進行法庭調查解決實體性問題,使得庭前會議成為一次開庭活動。對于非法證據排除申請等非程序性爭議,是否可以由庭前會議做出決定,實踐做法不統一,有的在庭前會議階段就能做出非法證據排除的決定,超出了庭前會議的解決范圍。
二、完善庭前會議的幾點建議
新《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對于庭前程序的設置主要圍繞人民法院的職責展開,多為法院單方面的程序性事務,缺少其他訴訟主體的參與。完善庭前會議制度,應在保持現有司法機構格局不變的前提下,使各方訴訟主體均有機會和權力(利)介入庭前程序(庭前會議),適當擴充檢察機關的參與和法律監督,加強被告人、被害人權利,使庭前會議成為一個科學有序、互動有為的環節。具體來講:
(一)明確庭前會議召開程序
庭前會議與法庭審理不同,不涉及事實與證據的實質審理。第一,庭前會議不是正式的開庭審理,不涉及舉證質證和法庭辯論,僅僅是控辯雙方就非法證據排除異議互換證據和意見,不適用公開開庭的規定。第二,庭前會議的召開流程可以參照法庭審理的程序,由主持人員核對與會人員的信息后宣布庭前會議開始以及會議的主要議題。第三,庭前會議的提起主體除審判人員之外,還應包括當事人、辯護人及訴訟代理人,法院可以根據審判案件的實際需要,決定是否召集。檢察院在必要時也可以建議人民法院召集庭前會議。第四,明確規定不需被告人參加庭前會議的情形。庭前會議解決的大部分事項涉及被告人權益,因此原則上應通知被告人參加。如果庭前會議僅涉及控辯審三方提前溝通庭審的示證方式、順序或者了解辯護人搜集證據情況等事項,對被告人訴訟權益影響不大時,可以不通知被告人參加。
(二)明確庭前會議的范圍及法律效力
第一,應當明確解決程序問題。對回避、管轄、公開與不公開審理等程序性事項以及證人、鑒定人是否需要出庭作證的爭議問題,應當賦予審判人員庭前會議上的初步決定權,否則將無法發揮庭前會議提高庭審效率的功能。第二,應當確定無爭議證據。在法院主持下,控辯雙方對無爭議的證據加以確定,便于法庭調查和辯論有針對性、有重點地進行,提高案件質量和審判效率。第三,應當明確庭前會議內容不包括證據出示。在性質上,證據出示制度屬于一種預審程序。雙方互相認可的證據,在將來的庭審時概括說明即可,無需再經過詳細的舉證和質證程序。而庭前會議并不包括雙方證據出示,也不要求展開質證和辯論。否則不僅實現不了預期目的,反而使庭前會議變成了庭審預演,實際庭審成為重復勞動。
(三)加強庭前會議的法律監督
人民法院決定召開庭前會議的,檢察機關應當指派公訴人出席。公訴人一方面應當履行檢察機關指控犯罪的職責,通過發表意見、證據展示證明證據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負有法律監督的職責,對法院召集庭前會議的程序、庭前會議的參與人員、會議程序、討論內容、處理結果予以監督,對于人民法院的違法行為,可以當場予以口頭糾正,也可以會議結束以后向本院檢察長匯報后,制發書面糾正意見。
三、完善庭前會議制度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一)庭前會議方式與次數
庭前會議是否有必要一律采用控、辯、審三方均到場的方式進行,應當予以進一步明確。庭前會議的目的是提高訴訟效率,減少訴累,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不必三方均在場。如辯護人不在當地,法院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等。審判人員可以采取電話聯系、在線視頻等方式聽取意見,記入筆錄,也可以讓辯護人以信件、電子郵件的方式提出意見。庭前會議不以一次為限,但以“有必要”為前提。不能為了召開庭前會議而增加控辯雙方不必要的負擔。
(二)控辯雙方是否對召開庭前會議有否決權
首先,公訴人能否對審判人員召開庭前會議的決定予以否決,不予參加。一種觀點認為應當賦予公訴人否決權,建議法院不啟動庭前會議程序。這樣有利于公訴機關把握刑事訴訟活動的主動性,也有利于節約有限的公訴資源,防止庭前會議的濫用和低效,真正提高訴訟效率。但本文認為,公訴人不應具有否決權。對于辯護人提出后法官決定召開的庭前會議,公訴人應當參加,這是對被告人辯護權的保障。如果辯護人濫用權力,公訴人應在會議時提出明確意見。這樣更有利于實現公訴人的客觀公正地位,避免辯護人在庭審時提出無理要求,真正提高訴訟效率。其次,應當賦予辯護人否決權,并且明確辯護人拒絕參加庭前會議的,不承擔法律責任。庭前會議只是一個中間程序,而不是必經程序。辯護人拒絕參加的,并不影響庭審的進行。但筆者認為存在例外情形,即被告人參與庭前會議的,為確保其訴訟權利,辯護人也應當參加,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新《刑事訴訟法》未規定拒絕參加庭前會議的人員應負什么樣的法律責任,不參加庭前會議也不必然帶來不利的后果。
(三)參與庭前會議的法官如何確定
庭前會議由法官主持,但是對該法官應不應當是主審本案的法官存在爭議。多數觀點認為庭前會議應由非庭審法官主持,以排除預斷,避免主審法官先入為主。非庭審法官不參與案件事實、定罪量刑等相關證據的實質審查,可以由專門的法官承擔,如立案庭的法官主持。這樣既能實現預審法官與庭審法官的分離,也能節約司法資源。本文認為上述觀點并不具有現實意義。建議由合議庭中的一名法官來主持庭前會議,其只承擔程序性審查的職責。對于案件相關事實證據的實質審查由合議庭中的另一名法官負責。兩名法官分別承擔程序性審查及實體性審查的職責,在合議庭中實現二者分離,而不必由立案庭的法官作為專門法官來主持庭前會議。一方面可以緩解案多人少的矛盾,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訴訟效率,減少訴訟中不必要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