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凝瑤

四個中國人
雷建軍 / 梁君健 / 焦瑞青 著
定價:38.00
清華大學出版社
陜西華縣演皮影的呂崇德、浙江衢州織紙的程宵春、陜西榆林唱紅白的高喜業、河北贊皇跳扇鼓舞的池素英,這4個隔著千山萬水的人,被寫進了一本書里,并被冠以一個宏大的稱謂——中國人。
不久前出版的《四個中國人》,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幾個年輕師生長達7年田野調查的記錄。書中的主人公雖然貼著“非遺傳承人”的標簽,但他們首先是普通的中國人。正如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熊澄宇在序言中寫的,一談到中國人,我們通常想到的符號是老子莊子、秦皇漢武,而在這4個普通的農民身上,讀者也許能“讀出鄉土,讀出民俗,讀出社會,讀出人心”。
2007年,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雷建軍,帶著學生梁君健、焦瑞青等人,開始拍攝以非遺為主題的紀錄片,觸角從城市一直延伸到偏僻的村落,至今7年,仍在路上。紀錄片關注的是非遺技藝本身,而隨著田野調查的深入,師生們發現,這些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民,渾身都散發著理想主義溫暖迷人的光輝。于是,有了這本《四個中國人》。
梁君健希望通過《四個中國人》傳遞這樣一種信息——非遺的核心是人,淡化非遺本身的美術或者歷史價值,強化它對這一個個傳承人生命的價值。焦瑞青則認為,學校里進行的是知識教育,而藝術在傳承的時候,講究的是“手到手、眼到眼、心到心”,“你不僅學了技藝,還有一整套行為規范和做人標準”。
梁君健在采訪中曾記錄:“怎么才算好吹手?人品得好!如果做人不端、偷雞摸狗的,人們會笑話主事的人家。瞧,你們請來的吹手是個二流子哩!” 然而,當社會環境和生活發生巨變后,藝術傳承的傳統模式正在被打破。“人們看得到藝術形式,卻看不到藝術背后的生活,不明白藝術怎樣產生,不明白藝術對人的生活有多大的功用。”焦瑞青說。
早在2007年年底剛開始做皮影研究的時候,梁君健就對當時的非遺保護浪潮有一種“不良的感覺”。“以皮影戲為代表的非遺,實際上糾纏著各類的權力和期望,并且都扮演著索取者甚至掠奪者的角色。在‘保護這件光鮮的外衣之下,是各種政治、經濟、名望上的欲求。”所以,在之后數年的田野調查中,梁君健始終告訴別人也告訴自己:“我們是去做田野研究,而不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盡管后者可能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便利與資源?!彼麄兘^不從當地帶走任何一件和皮影相關的歷史物品,因為 “這些東西只有在老藝人們的手里,才能夠繼續其自身的意義”。
梁君健說:“對他們來說,皮影戲表演首先是用來賺生活的手段,而非藝術情操的陶冶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他們搭班唱戲跑江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混個嘴‘管生活,因為一年到頭在土地里刨不出個什么?!苯谷鹎鄤t說:“非遺本來就是來自上層的文化詞語,農村人有幾個知道并且認為這也算文化遺產?在他們看來,這就是生活不可割舍的一部分?!?/p>
剛和這些農民接觸時,師生們覺得他們土氣、小氣,冬天連暖氣都舍不得燒。但漸漸深入他們的生活,就知道這是現實所迫——窮。“在這樣的環境下仍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愛,正是他們的堅韌之處?!?/p>
熊澄宇讀完《四個中國人》后說 :“在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人們可能關注的是江河倒流、天地色變、叱咤風云、偉人英雄。然而,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真正推動歷史發展的是細節,是平淡,是滴水穿石,然后才是滄海桑田。”
呂崇德、程宵春、高喜業、池素英,就是這樣的普通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