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中偉 楊鑫 黃志文
定性和量刑是刑事審判中兩個互相聯系的重要環節。加強量刑建議制度的檢察監督是完善我國刑事司法制度,充分發揮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責,保障人權的重要舉措。
一、我國量刑建議制度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量刑程序不公開,法官自由裁量權過大。在法庭辯論環節,控方發表完畢公訴意見,辯方發表辯護意見,庭審即告結束。本來應該充分公開的量刑程序,被不適當地進入法院一家擔綱的幕后決定的階段。
二是量刑建議受法院排斥現象仍然存在。量刑建議得不到法院支持,原因有多種,有的是被告人和被害人在庭后達成了賠償協議,有的是檢法兩院在法律認識問題上存有分歧,而有的則是檢法兩院溝通不暢,部分法院或法官甚至認為量刑建議影響其獨立裁判,存有抵觸情緒。
三是量刑建議對刑罰裁量缺乏剛性監督。獨立審判權是憲法和法律賦予法院的權力,只要是在法定刑幅度內量刑,都不能算畸輕畸重,檢察機關對此類裁判監督乏力。
四是辯方、被害方等利害關系方參與不夠。確保利害關系者的參與是訴訟程序正義的要素之一。實踐中,一是法庭辯論階段,控方發表的量刑建議往往單方作出,事先沒有及時告知并充分征求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律師的意見,量刑建議不夠公開透明。二是對被害方釋法說理、情緒疏導工作不到位。《刑法》也沒有賦予被害方就量刑結果獨立上訴的權利。
五是檢察監督缺位。其一,缺乏明確的規定,檢察監督介入量刑程序頗有師出無名的困惑,法院系統對此也曾較為抵觸。其二,在思想認識上不到位。檢察機關考核上從來都將有罪判決率作為重要標準,量刑監督不被重視。其三,公訴人員缺乏量刑專業素養,對量刑環節涉及紛繁復雜的知識、規定知之甚少。其四,現實中檢察機關對已決犯借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等逃避懲罰的監督。
二、現有量刑建議制度的整合方法
一是要關口前移,從審查逮捕環節開始就注重突出對量刑證據的審查。二是定期排查法院審判中出現的普遍性問題以及個案量刑不平衡問題。三是商請法院建立不采納量刑建議說理制度,對于不采納檢察機關量刑建議的,法院判決書應當明確闡明理由。四是加強量刑程序監督力度,對減刑、假釋等積極進行監督,防止犯罪分子借法律的漏洞逃避懲罰。
三、量刑建議制度中檢查監督的改革途徑
量刑規范化是量刑公正的保障,檢察機關肩負確保量刑公正的使命和任務,需要轉變監督觀念,積極拓展有效介入量刑規范化改革的途經和空間。
一是追溯源頭,參與規則制訂。檢察機關要積極主動開展周密細致的調查研究,制訂詳細具體的量刑指導規則,根據《立法法》的規定,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立法議案。要積極對量刑的基本原則、各類犯罪的量刑幅度、量刑政策、量刑與犯罪控制等方面進行專門、定期的研究、制定和修訂。以量刑程序的起點公平,來保障量刑過程的公平和量刑結果的公平。
二是合理權衡檢察機關量刑監督的價值目標。首先,需要合理把握量刑監督的價值。檢察機關在審查起訴及參與庭審中,不僅是代表國家指控犯罪,還承擔保護被告人、被害人等相關當事人合法權益的義務及客觀公正義務。其次,需要把握量刑監督的方式。需要改變傳統的監督方式,變單向監督為雙向互動,加強與法院的溝通協調,變外部監督為內部參與,積極參與法院系統內部規則的制定、修改,延伸監督觸角。最后,重視量刑監督的效果權衡,在社會秩序、公平、個人自由和效率中尋求最佳的平衡點。
三是建構庭審中心主義量刑公正觀。檢察機關在審查刑事公訴案件時,要以定罪標準來統率起訴標準,以公正量刑來全面審視全案事實證據。既要準備定罪證據,保證有罪必罰,也要準備量刑證據,保證指控的被告人罰當其罪。努力提高公訴人的量刑證據收集審查能力、量刑要素評估能力、量刑抗辯說理能力。依法與辯護律師互動,為庭審實質性的量刑辯論打下堅實的證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