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華
辯護權具有訴權的性質,屬于被告人所享有的訴訟請求權,與訴權相對應的是裁判權。在刑事審判程序中,辯護權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被告人能否通過行使訴權來有效地制約裁判權,說服裁判者接受本方的訴訟主張。在辯護權制約裁判權的方式上,存在著三種模式,分別是“訴權控制模式”、“裁判權控制模式”和“訴權影響裁判權模式”。在這些訴訟模式中,被告人和辯護律師訴訟權利的實現方式和實現程度都各不相同。
訴權控制模式,即辯護律師一旦提出訴訟請求,法院即無條件地予以支持,如上訴權、簡易程序選擇權、閱卷權。在這一模式下,法律明確授權被告人和辯護律師提出特定的訴訟請求,將這些權利確立為法定權利,就對法院裁判活動構成較大的制約。訴權控制模式包含著過程控制和結果控制兩個方面。
裁判權控制模式,即辯護律師即便提出訴訟請求,法院也極少加以支持,如死刑復核程序中的辯護權、一審和二審中的程序請求權等。在這一模式下,法院對于被告方的訴訟請求,是否給予尊重和支持,缺乏明確的法定標準。訴訟請求權對于法院的裁判活動既不具有結果上,又不具有過程上的影響力。
訴權影響裁判權的模式,即辯護律師的訴訟請求對法院的裁決具有影響力。根據影響程度,這一模式又可細分為兩種:一是訴權對裁判權的強影響模式,如申請回避權、申請采納和解協議的權利等;二是訴權對裁判權的弱影響模式,如庭審中的證據調查權、申請二審法院開庭審理的權利等。在這兩種模式中,被告方的訴訟請求權對法院裁判權的影響沒有體現在法院的裁判結論上,而主要是在訴訟過程和程序選擇上面。
為確保被告人辯護權的實現,需要確立一種最低限度的程序保障。作為一種行使訴權的方式,被告人的訴訟請求不一定都能為法院所接受,但至少被告人及其辯護人一旦提出某一訴訟請求,法院就應在程序上給予必要的回應,對該項請求是否成立進行討論,給出一項附理由的裁決,并給予被告人獲得救濟的機會。
(摘自《政法論壇》,2014年第5期,第109-121頁。)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100871]
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