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鴻
旦:太陽從地平線升起
旦,是一個指事字,像太陽從地平線冉冉升起的樣子,上面一輪紅日,下面一橫象征地平線。
有一條燈謎很有意思: 春末夏初(猜一字)。
“春”字的最末一個部首是“日”,“夏”字的最初一筆是“一”,組合起來便是“旦”。“旦”的本義就是太陽從地平線升起來,指早晨。
說到“旦”,人們會想起中國的復旦大學。復旦一詞出自《尚書大傳·虞夏傳》的《卿云歌》。舜登位的第十五年,“卿云聚,俊義集,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這是一首虞帝舜大宴群臣百工時集體唱和的歌,音節(jié)柔婉,詞句十分優(yōu)美,意思是:絢麗繽紛的云霞喲,彩綢般布滿天空。光芒萬丈的日月啊,普照大地,一天一天沒有窮盡。復旦大學以此命名,反映了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品格。
由“旦復旦兮”引出一個詞語“旦旦”。如成語“信誓旦旦”表示誠摯可信的誓言永遠不會改變。
“元旦”指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意味著新年開始。我們用“元旦”來對譯英語的New year。這樣,公元制的元旦與中國農歷制的春節(jié)并列成為中國慶祝新年的兩大節(jié)日。
“旦”還有一個特殊的意義,就是指昆曲和京劇中的一種角色。不過這個“旦”與表示日出的那個“旦”全然沒有關系,它是外來詞的一個音譯字。源自漢代,是西域傳入的與舞蹈有關的詞根dan的音譯,唐宋時期經常用旦字指稱舞蹈者或表演者,由于舞蹈者多是女性,旦的異體字里又有女旁的妲字。“旦”從此成為角色的專用字。旦角是現代京劇五個行當(生旦丑末凈)中最為絢麗多姿的一個行當,歷來以唱腔的柔美,做派及扮相的優(yōu)雅而引人注目。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是中國京劇著名的四大名旦。
夕: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唐代詩人李商隱有一首登高望遠的即景抒情詩《登樂游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意思是說,詩人在臨近傍晚時分,心情很不舒暢,于是駕上車登上古老的山丘,希望登高遠望來驅散內心的不愉快;看到落日余暉下的景色無限美好,可惜已經接近黃昏,因為太陽很快沉沒,美麗的景色將被黑夜替代。詩人不由得感嘆日落的景色終究短暫,難以久長。
“夕”是一個象形字,像快要落山的太陽,表示太陽落山的那一段時間。甲骨文里跟“月”字的寫法一樣,但中間少一豎,小篆和楷書都不封口,仿佛是殘缺的月亮。總之“夕”的本義就是太陽落山或月亮初生,引申指黃昏、傍晚、夜晚。所以“除夕”指一年最后一個晚上,“七夕”指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
“夕”的字形變化見下:
漢字中由夕構成的字主要有“多”“夙”和“夜”等。
“多”:夕+夕,表示一夜連著一夜,晝夜不斷,引申指“多”的意思。
“夙”,凡+夕,表示天還沒有亮,凌晨的意思。
“夜”,亦+夕,表示月亮已到了人的腋下。“亦”是腋的古字。
跟“夕”相反意義的是“旦”,“旦夕”連用指早晨和晚上,比喻短暫的時間。成語“危在旦夕”“旦夕禍福”等中就用了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