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菡
中國人對線似乎有著獨特的情感,無論是在繪畫還是在音樂方面,甚至是在建筑中都有著線的身影,我們習慣于對單獨線條的審視和應用,習慣于以單數“三”作為我們的審美根源,甚至于用線條來測試大自然中各種現象的吉兇。中國繪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更是廣泛并完美的詮釋了線的藝術。它是中國繪畫最古老的藝術語言,也是中國古代哲學和美學思想的集中體現。
一、 線是中國畫獨特的造型表現語言
我們都知道中國繪畫是平面的藝術,同時也是寫意的藝術,它通常以夸張的線條表現物象特征,并能夠完整體現物象的本質特征和完美形態意味,創造出一種新型的“有意味的形式”。正如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的:“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乎于立意而歸乎用筆。”這里說的用筆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線,可見線在中國繪畫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介,線條的靈活運用達到了“形似”的要求。例如在古代山水畫中,古人總結出了各種各樣的皴法,都是以對物象做了高度概括并得出了一定的章法程式,同時古代先賢們也以不同風格的線條真實地再現了大自然的物象,達到了應物象形的審美要求。南北不同地域的畫家根據不同山體的形態創立了迥然不同的皴法,來更加客觀的表現物象,如范寬創立了“雨點皴”來表現關峽一帶高大壯觀、雄偉磅礴的特殊地貌。董源創立了“披麻皴”用于描繪連綿起伏的丘陵,表現江南秀美的自然風光,之后又有不同時代的畫家先后創立了10多種不同的皴法,這些皴法極大的加強了線表現自然物象的靈活性及生動性,從而使“應物象形”達到了一定層次的審美要求。
隨著中國哲學的發展,“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觀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線條也逐漸由展子虔時代的“空勾無皴”發展到石濤的“千變萬化,天人合一”的境界,我們以石濤的作品《細雨窮松圖》為例來看,該畫全圖以清勁、簡潔的細秀線條勾勒山石,不多加皴擦,用墨清麗淡雅,苔點不多,筆墨細致柔和,設色清新淡雅,給人一種清新秀麗的視覺感受,其線生動多變,線勢多樣,給人以婉美、潑辣、飛舞、凝重等不同感受,極大的豐富了中國畫以線造型的重要手段,使其上升到一個新的歷史審美高度。
到了清代的石濤、陳老蓮時,線在寫實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石濤提出“筆墨當隨時代”的理論,反對只是一味的描摹古人,要在總結傳統基礎上結合時代特點創造出符合當代的藝術作品。其繪畫作品生動靈活,栩栩如生,對自然景物真實描繪,同時能夠突破傳統,從而形成新的繪畫風格。
民國時期,西方繪畫藝術漸漸深入中國,中國的藝術家逐漸接受了西方繪畫思想,光影藝術在中國得到了最大化的普及。同時,藝術家們開始嘗試用光影原理來表現中國繪畫,幾經嘗試,中國繪畫藝術最終還是回到了以線為主的表現形式,畢竟線才是中國畫靈魂的主宰。隨著西學的逐漸深入,林風眠將素描和色彩學原理引入中國畫中,創作了一種全新的繪畫形式。在其后通過黃賓虹、李可染等人的發展創新,逐步形成一種全新的中國畫繪畫體系,也就是常說的“京派”山水。他們既能夠突破傳統又能夠繼承中國畫以線造型的特色,線與墨既有各自獨立的審美,又能夠相互結合,相映成趣。
二 、線的獨立美與中國畫的靈魂之美
我們常常聽說中國的繪畫是有靈魂的,能夠教化育人,這一說法并不為過。中國畫又叫“文人畫”,文人畫講究氣韻格調,注重筆墨意味,我們這里所說的筆墨意味,就是中國畫的用線與用墨,可見線條美是中國繪畫審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線條獨立美的價值作用
學習繪畫的人都知道,線條是中國畫的骨,中國畫的筋,筋骨自身就是美的,線條自身的韻律、節奏、粗細、力度變化都是自身美感體現的幾個方面,古代大師很早就提出線的獨立審美要求,如謝赫在“六法論”中提出“骨法用筆”這一理論,就明確提出用線的審美要求,“用筆”須用骨力,線條應有一定的力度,我們常常用“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綿里藏針”等詞語來形容線的力度,力求通過用筆的多種運動方式而產生各種不同形狀的線條給人不同的力度感受,達到自己想要的藝術效果,如“鐵線描”給人行筆從容凝重,壓力均衡,線跡厚重而具有剛勁之氣。而“行云流水描”則正好相反,線條柔婉、飄逸,具有一種柔韌的美。
五代荊浩在《筆法記》中將筆法與人體的筋肉骨相比擬討論,他將繪畫的用筆分為筋、肉、骨、氣四種,用筆雖斷而意不斷稱為筋,用筆高低起伏沉著不虛稱為“肉”,用筆活潑嚴整剛正有力稱為“骨”。畫作充滿骨力和氣韻歷久不變稱為“氣”,所以,用墨太滯太死,缺少變化就會失去體貌。用色不淡太薄就敗壞了正氣,用筆太死就沒有自由,筆跡斷絕就沒有筋,巧媚就沒有骨。
在中國畫中線條能夠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作品來欣賞,它通過自身的變化完美詮釋物象的造型特點,體現物象的精神面貌,達到了一語雙關的效果。值得人充分的回味和思考。
(二) 線是中國畫靈魂之美載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宋代著名畫家兼理論家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出:“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的觀點,作者從中國古代哲學角度出發探討了山水和道的關系以及山水和人的關系。從而明確提出了中國畫的靈魂之美——“道”,并指明了線是這一靈魂載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做到含道映物,使人澄懷味象。
中國繪畫要求對自然物客觀描繪,從而達到對大自然的歌頌和贊揚,賦予物象以神韻。但中國畫絕不是簡單的復制大自然,而是以傳神為標準,不僅僅只滿足對客觀物象自身機械的再現,而且以追求物象本質的神似為根本。每一幅中國繪畫作品都蘊含著人生的滄海桑田,這種滄海桑田的心境都是通過線的輕重、遲緩、頓挫、粗細、方圓、曲折變化相融合,勾畫出一幅幅傳神達意的繪畫作品。
同時線能夠隨著不同時代的審美變化而變化,它秉承著“筆墨當隨時代”的觀點不斷地發展進步。黃賓虹先生提出的“五筆論”就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我們仔細看他的作品,在一座座夜山上隱含著諸多游動的線條,它們同墨色融為一體,引領著受眾的目光。可見,線在傳遞中國畫美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都知道中國畫是以中國哲學為依據和出發點的,中國古代哲學中線在其中起到了隱性的作用,這種作用能夠完全統領中國人的審美,故此,中國畫在誕生之時,就是以線的形式出現的,并且這種線是被賦予了一定的思想和寓意,而并不是單純意義上理解的線,它能夠抒情達意,表情狀物,并在其后的發展中不斷創新,達到新時代的審美要求。
三、 結論
線是中國藝術的源泉,是基礎,是精髓。它的每一次變化都承載著中國文化的結晶,隨著它自身審美價值的提高,線在中國畫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線的千變萬化體現了中國畫線性藝術的美,它是中華民族獨特審美價值的體現,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更是中國畫的靈魂之美,值得我們深入的學習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