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 宋揚
雪景山水畫是我國山水畫中獨立存在的一種題材形式,具有完整的體系。“雪”在我國傳統思想中,象征著仁愛精神和高潔品質,是人們競相歌頌和贊美的對象,也是繪畫作品的主題。一雪一景、一山一水,經過藝術的加工都變成了詩人畫家內心情感的真實寫照,同時雪景山水畫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時代為雪景山水畫注入了更多新的想法和思潮,但只有在前人的基礎上,對雪景山水畫的技法和特色進行創新才能長足的發展下去。
一、中國雪景山水畫的產生背景
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會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由雛形逐漸發展壯大。藝術的產生往往和所處的時代環境與思想觀念有著密切的聯系。自然環境激發人創作的欲望,思想觀念是藝術成長的環境。
(一)自然環境的影響
在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每到冬季大地就會被一望無際的白雪所覆蓋,皚皚白雪營造了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當白雪與山水近距離接觸直到融為一體時,總能給人帶去無限的遐想和靈感。詩人和畫家通過對山水雪景的描述和觀察,開始進行自我的藝術創作。莊子在《逍遙游》道:“貌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文征明道:“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筆,作山水以自娛,然多寫雪景者,蓋與假此以寄其孤高拔俗之意耳……。”我國雪景山水畫起源于晉代,開始只是對山水雪景最直觀的創作,隨著繪畫經驗的增多,冰川、雪原、冰凌、樹掛逐漸被呈現在了宣紙之上,技法的不斷開拓和發展使得雪景山水畫逐漸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二)思想觀念的影響
在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中,白色象征著純潔干凈、單純美好,中國人追求精神的高潔和思想的自由,而雪又是晶瑩剔透、一塵不染的,雪景呈現的狀態和人們的追求不謀而合,因此文人雅客就將情感寄托于雪。“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衰”不單單是對景物的描寫,深層次的情感才是詩人表達的核心。作品因情感得到升華,情感因作品得以表現,思想觀念與雪景山水也是一種互相包容,互相交融的存在關系。
二、中國雪景山水畫的藝術特色
中國雪景山水畫能夠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得以生存和傳承,在于其自身明顯的藝術特色和藝術魅力。以下主要從文化、載體、發展三方面分析其特色的形成和特點。
(一)以精深的古代文化為根基,賦予了作品深厚的內涵性
理論是藝術發展的支撐,文化是藝術發展的基礎。中國古代有著濃厚的文化氛圍,在《中國繪畫美學史》上陳傳席曾提出:“儒家思想影響藝術的主體,道家思想影響藝術的本體。”正是由于文化的不同保證了雪景山水發展的多樣性。1.儒家思想。儒家追求藝術的“人格比附”。“人格比附”是創作的一種思想境界,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由于人思想境界的差異性才使作品呈現出千差萬別的狀態。因此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雪景山水畫往往是充滿仁愛禮治,洋溢著積極樂觀精神的作品。比如《江行初雪圖》,表現的就是畫家對高潔人格的追求和對生命的熱愛。2.道家思想。道家崇尚藝術的“精神合一”。主張與世無爭、修身養性的處事原則,徐復觀曾說:“老子與莊子的目的,是要在精神上與道為體,亦即所謂‘體道。但若通過工夫在現實人生中加以體認,則將發現他們之所謂道,實際上是一種最高的藝術精神;這一直要到莊子而始為顯著。”因此受道家文化影響的作品往往有種淡泊飄逸、孤高絕傲的風格。比如:雪景山水畫作品《瑞雪》,萬物飄零,冰雪古樹,整個畫面以悲傷憂愁的基調為主。
(二)以傳統的水墨宣紙為載體,體現了作品獨特的民族性
雪景山水畫主要依靠的是黑白兩色,水墨和宣紙是我國古代所特有的,宣紙的白與水墨的黑相得益彰,具有強烈的民族性。黑白兩色在古代是正色,受到眾人的尊敬,代表著地位和高貴。利用宣紙和水墨的關系展現墨色的變化,深淺層次表現作品的獨特美。比如《雪溪圖》就是利于墨色的深淺關系,使用濃墨沖淡墨的方式以達到墨色互相滲透的效果,使之鮮活有層次。除此之外,作品《寒江獨釣圖》,整個畫面寥寥數筆,清曠簡約,但是空曠中的白雪卻是真正的空靈之地,宣紙的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以發展改革更新為特點,展現了作品新鮮的時代性
我國雪景山水畫的繪畫技法在社會的發展中也是逐漸完善的,正是不斷的改革更新才做到了歷久彌新的效果。兩宋時期,雪景山水畫在技法上達到了頂峰狀態,王維獨創的“潑墨法”,北宋范寬的“渲染法”、“皴擦法”,南宋梁楷的“淡墨法”等,對我國古代雪景山水畫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是藝術家的不懈努力和對藝術生命的追求,才使得每個時代的繪畫都被賦予自己獨特的時代性。
三、中國雪景山水畫的傳承創新
傳承是對前人藝術精華的繼承,創新是對現有藝術的發展。傳承是基礎,創新是需要。當代雪景山水的發展需要被注入新鮮的生命力,只有創新才能獲得發展的機會。
(一)意境上——與時代的多樣性融合
意境是作品的靈魂。古代雪景山水畫尤為注重對意境的打造,比如《寒江獨釣圖》,在不見邊際的大海中,只有一只飄蕩的小舟,其余則是無盡的空白。畫家打造的是一種蒼涼與孤獨的情懷,突顯了精神世界存在的唯一。而隨著思想多元化的發展,當代藝術家將生活的體驗與創作進行結合,比如張大千的《瑞士雪山》,將中國的傳統色彩作為主體,營造了一種氣勢磅礴、渾然天成的意境,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
(二)技法上——與傳統的優勢性結合
在技法上創新的當屬當代雪景山水畫家于志學,于志學開創了當代雪景山水的繪畫技法的新風氣。他以傳統為基礎,開創的“潑白法”、“重疊法”、“雪皴法”、“滴白法”和“排筆法”對我國當代雪景山水創作技法產生了重要影響。于志學利用水與墨的多少調出了五種白色,展現了冰雪不同的色彩。當代畫家陳侃大、張大千也為中國雪景山水畫的技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陳侃大的《吉林霧凇》使用“潑雪法”營造雪的朦朧之感。張大千更是受西方繪畫的影響,在創作上具有自己獨特的特色。每一位追求藝術的大家都是值得尊重的,每一副作品都是智慧和心血的凝結。
結語
立足于中國傳統的藝術根基,繼承千年華夏的藝術文明,開拓創新中國雪景山水藝術的明天,是每一個藝術家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雪景山水畫在當代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藝術價值也在被不斷的開發。技巧是繪畫的基礎,內在是繪畫的靈魂,我們在追求創作技巧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內在的提升和精神上的進步。將藝術與生命融為一體,充分發揮人生的意義,創作繪畫藝術的高峰。
參考文獻:
[1]劉松和. 試談雪景山水畫的淵源[J]. 陶瓷科學與藝術,2012,11:42-43.
[2]周尤美. 淺談中國水墨雪景山水畫的發展[J]. 美術教育研究,2013,11:22-23.
[3]任保忠. 中國古代雪景山水畫造境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
[4]周尤美. 古代和現代雪景山水畫技法發展軌跡淺談[J]. 藝術科技,2013,04:115.
[5]程習鵬. 北宋雪景山水畫發展盛行的成因[J]. 美術界,2009,11:67.
【吳 艷 宋 揚,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