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然
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投資的支撐拉動。2014年,作為全面深化改革開局之年,落實“十二五”規劃、加快本市經濟結構調整、推進城市功能優化的關鍵之年,本市投資的方向和重點格外令人關注。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委員楊旭輝向本刊記者詳細介紹了今年本市投資面臨的形勢和具體安排,以及其中的特點和亮點。
投資已進入提質增效關鍵期
《投資北京》:去年本市固定資產投資曾出現下滑趨勢,不過最終全年全社會投資同比增長8.8%,完成了年初預期目標。有人認為作為改革轉型的開局年,今年的投資增長也不容樂觀,請問您怎么看待今年的投資形勢?
楊旭輝:去年國內外經濟環境是比較嚴峻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完成年初預定的投資目標,的確來之不易。但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已不再只單純強調投資的增長速度,而更加注重投資增長的質量、效益和結構。我們要的是沒有“水分”的合理速度。
今年的投資形勢總的來說還是比較復雜的。這樣說,基于兩個方面:
一方面,保持合理投資規模具備一定基礎。
世界經濟仍將保持溫和復蘇,國家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強調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宏觀調控政策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投資調控的基本面沒有變。
本市促改革、調結構、強服務的政策措施效果逐漸顯現,進一步激發投資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
提升城市發展質量的新需求加速釋放,科技文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城市治理提升和民生改善需求旺盛,大氣治理等專項建設任務和行動計劃加快推進。
重大項目儲備較為扎實,環渤海和首都經濟圈區域合作項目加快謀劃推進,新型城鎮化穩步實施,新機場臨空經濟區等新區域陸續啟動,“六高四新”、城南、西部、未來科技城、TBD等重點區域進入集中建設階段。
另一方面,城市發展對投資調控提出更高要求。
控制人口過快增長需要加快投資取向調整,近年重大項目集中建設、以住房為主的房地產開發及不斷擴展的產業發展空間,既支撐了投資規模穩定增長,客觀上又加大了人口調控的壓力。
緩解資源環境矛盾需要加強投資要素集約利用,新增建設用地越來越稀缺,規劃指標平衡越來越困難,能源和水資源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加之拆遷規模過大、周期不斷拉長、融資財務成本不斷上升,既擠占了建設領域資金,又加大了城市建設債務消減難度。
優化城市功能需要加快投資空間布局轉移,城市“單中心”的聚集發展格局尚未根本改變,中心城區功能疏解進展緩慢,新城和小城鎮公共服務和產業支撐不足,區域差異化協調發展統籌不夠,投資引導作用還不明顯。
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加快投資結構優化,創新驅動戰略實施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首都主導產業競爭力和新興產業培育還需進一步提升,民間投資活力還需進一步釋放,投資對消費的帶動作用還需進一步增強。
所以說,現階段本市投資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外部政策環境是有利的,同時也應看到本市投資已處在加快提質增效的重要時期。應立足于首都性質功能和人口資源環境,系統審視投資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功能布局調整中的定位,主動調控、攻堅克難,更好地發揮投資的支撐引導作用。
綜合考慮消費和進出口發展態勢,為繼續發揮好投資在穩增長中的關鍵作用,我們建議全社會投資預期增長目標安排為8%左右,力爭完成7600億元左右,同時資本形成總額達到8600億元,投資率(通常是指一定時期(年度)內總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繼續保持在40%以上,對經濟增長保持必要拉動。
深化改革激發投資活力
《投資北京》:2014年要全面深化改革。您能否介紹一下在投資體制方面,今年有哪些改革舉措?
楊旭輝:投資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在于優化投資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在這方面,我們主要有三項工作要做:
第一,公共領域的市場化改革事關重大,各界非常關注。我們將抓實試點項目,滾動落實首期試點計劃,及時向社會公布并啟動后續項目。同時,完善落地政策,分類細化出臺各領域的土地、規劃等配套政策,加強政府購買服務、價格機制、政府投資的協調推動,提升市場化建設項目吸引力。我們還要豐富進入渠道,搭建投資平臺、基金平臺和運營平臺等投資通道,對自然壟斷行業逐步推行特許經營,建立分行業、分區域的民間投資促進體系。在此基礎上,擴展試點范圍,進一步深化醫療、養老等領域市場化改革,促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
第二,我們要完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體系,引入股權投資,發展混合所有制項目公司,推動國有資產證券化。整合組建若干國有資本投資和運營公司,引導國有資本加大對公益性項目投入。當然,還要創新融資渠道,不斷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研究組建本市土地、住宅和基礎設施政策性金融機構。積極爭取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擴大政府性基金引導規模,有針對性地加大企業債券、中期票據、保險資金等使用力度。
第三,我們要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改進政府管理方式,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加強發展建設規劃、產業政策、行業管理標準的制定,向社會投資者釋放積極信號。大幅減少對企業投資項目的審批事項,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堅持“權力和責任同步下放,調控和監管同步強化”,推動市級部門同步取消下放,完善審批、核準和備案管理辦法。要建立高效的審批執行機制,在落實綠色通道等工作機制基礎上,通過統一和公開技術規范、關鍵環節聯合審查等方式,推行菜單式申請、模塊化審查、標準化審批。今年,我們還將加快市政務服務中心建設,抓緊建成投資項目審批信息服務平臺,推廣項目全過程統一編碼,以信息化支持管理的標準化、便利化、透明化。
投資布局更注重
城市功能優化
《投資北京》:在今年市“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更加注重城市功能的疏解,現在公眾關心的如交通擁堵、人口過快增長問題等可能都與中心城功能過于集中有關,這說明城市功能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從城市功能調整的角度,請您談談今年的投資將如何布局?
楊旭輝:城市發展現實的確要求我們注重功能優化,投資布局要做相應調整,這樣才不斷提升城市協調發展水平。
具體說有三點:
一是加快中心城區功能疏解。堅持等量或減量置換原則,以城市功能疏解和產業結構調整帶動人口疏解。主要是三個“一批”:整體搬遷騰退一批,以棚戶區改造為契機,系統性做好外遷居民集中安置工作。公共資源調整轉移一批,嚴控新建大型公建,重點實施天壇醫院、六里橋客運樞紐等遷建工程。產業統籌溢出一批,有序推動工業廠房騰退改造及低端批發市場、物流貨運場站等外遷,先行啟動動物園、官園批發市場等搬遷工程。
二是增強新城綜合承載和小城鎮特色化發展能力。比如通州新城圍繞首都城市副中心定位,制定行動計劃,全面推進“一核五區”建設;昌平新城依托北部研發帶,推進未來科技城北擴、沙河高教園和TBD等建設;順義新城立足臨空經濟區產業升級和功能提升,推動產業園區與城市組團合作共建。大興-亦莊新城積極謀劃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加快亦莊“三鎮一園”綜配區建設,實現產業園區向綜合新城的轉變。
三是加強區域一體化建設。積極推進京津冀聯動發展,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首都功能。我們加快交通一體化建設,抓好京張城際等一批重點項目。協同推動城市群體系建設,統籌解決人口、產業、能源布局問題,推動首都教育、醫療資源在區域內共建發展。共同建設生態功能區,完善區域合作機制,在北京生態涵養區、河北張承地區、天津薊縣地區建設國家級生態功能區,加快形成大縱深、高密度的綠色空間,構建區域生態安全體系。
用投資引導結構調整
《投資北京》: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離不開投資引導。請問您怎樣在結構調整中發揮投資的引導作用?
楊旭輝:在加快結構調整中,要發揮投資的先行引導作用,推動產業結構優化,我們總結為“三促進”:
第一,促進產業投資結構調整。要著重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工程,積極爭取新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科技專項在京落地,實施“寬帶北京”行動計劃和“智慧北京”建設計劃。以軟件和集成電路、節能環保、軌道交通、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航天通航為重點,系統打造本地化優勢產業板塊,推動規模化、鏈條化、集群化發展。其次,要推動新興服務業高質量規模化發展,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文化創意、健康服務、養老托幼、教育培訓等重點項目建設,擴大多元化供給,形成服務業新增長點。
第二,促進重點功能區特色化投資建設。要加快中關村新擴區建設和建成區科技成果轉化。加快CBD、金融街、麗澤和奧林匹克中心區已供地項目施工進度,擴充產業轉型發展空間。推動懷柔文化科技高端產業新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地。全面建成未來科技城一期,加快在建央企項目盡快投產投用。先期啟動新首鋼綜合服務區主廠區等地塊開發建設,推動老工業廠房改造項目落地。高標準謀劃建設新機場臨空經濟區。
第三,促進房地產投資健康發展。我們將全力做好住房保障,確保新開工建設保障房7萬套、竣工10萬套,加快棚戶區改造及環境整治安置房建設,確保共有產權商品房新增5萬套 。要合理配置產業地產,加快綜合新城和功能新區商業服務業發展,推動重點區域、重要地段、重大公共交通節點的城市綜合體開發,引導文化地產、旅游地產、養老地產合理布局。還要全面加快土地供應,繼續按照“消化存量、控制增量”原則,加快已有土地儲備項目開發,新納入儲備項目不超過1000公頃,嚴格成熟地塊限期上市制度,保持經營性用地合理的供應規模。
政府的錢要花在“刀刃”上
《投資北京》:公眾非常關心2014年政府投資的安排,因為大氣污染治理、造林增綠、加大保障房供給、滿足幼兒入托及中小學生入學等公共服務需求等都需要政府拿錢,請您介紹一下今年政府投資準備花多少錢,具體怎么花?
楊旭輝:政府用錢的地方的確不少,2014年續建項目多、新增任務重、固定支出大,平衡壓力大。考慮到本市財政增長的可能,為此,我們建議2014年市政府固定投資的規模為453.4億元,增長9%。
政府投資的安排將體現“四個突出”:
更加突出調整投資結構,堅決停止建設樓堂館所,最大限度減少對一般性項目投資,集中力量解決大氣污染、交通擁堵、公共服務等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重點問題,著力緩解城市運行和管理中的突出矛盾。
更加突出城市功能協調和布局優化,促進薄弱地區發展,安排城南地區不低于40%,安排西部地區不低于30%,安排生態涵養區不低于20%。
更加突出政府引導,堅持公共領域市場化改革方向,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安排引導放大資金比例不低于40%。
投資的主要領域有五個:
一是改善生態環境。包括壓減燃煤年度任務;環境整治和綠色空間擴展;推進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垃圾綜合處理能力建設等。
二是緩解交通擁堵。包括加密軌道線網;改善公交接駁;打通城市堵點;緩解停車難等。
三是提升公共服務。包括改善居住條件;做好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收尾工作;優化醫療資源布局;提供多元化養老服務;拓展文體活動場所;保障生活必需品安全供應等。
四是保障城市運行。包括啟動新機場建設;提高城市路網連通性;夯實城市防洪體系;消除管網安全隱患;增強供水保障能力;完善能源支撐體系等。
五是促進結構調整。包括完善功能區公共配套;加強科技、文化創新能力建設;打造旅游會展品牌;促進重點產業鏈關鍵環節產業化等。
重點投資項目作用巨大
《投資北京》:本市在環境建設、民生保障、基礎承載、結構調整等領域的重點工程,往往能發揮導向作用,您能否談談今年重點工程的情況?
楊旭輝:重點建設項目在促進民生改善,保障經濟發展和提升城市運行能力等方面作用巨大,公眾甚為關注。
今年我們共安排220個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約1.17萬億元,當年計劃完成投資約2220億元。其中:新開項目90個,續建項目130個,力爭竣工30個。在重點工程安排上,具體是這樣的:
突出環境建設,提升生態文明水平。重點安排節能減排、固廢處理、水務治理、平原造林、城市綠化等生態改善項目,水資源、燃氣、熱力、電力等資源保障和能源結構調整項目。資源環境類項目58個,計劃投資680億元。
突出民生保障,改善居民生活質量。重點安排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和環境整治、養老、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惠民工程。民生改善類項目40個,計劃投資343億元。
突出基礎承載,優化城市功能布局。重點安排新機場、軌道交通、國鐵、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交通樞紐等一批帶動區域發展的重大骨干交通項目。基礎承載類項目53個,計劃投資571億元。
突出結構調整,提高經濟質量效益。重點安排帶動性強、潛力大、效果好的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性服務業、文化創意、旅游等現代產業項目。結構調整類項目69個,計劃投資623億元。
鏈接
2013年本市固定資產投資成效
2013年,預計全年全社會投資完成7030億元,同比增長8.8%,完成年初預期目標。
投資結構不斷優化。民間投資增勢良好,完成2419.5億元,同比增長15.9%,占比提高2.1個百分點。保續保竣保重點成效明顯,竣工面積同比增長7.1%,其中城鎮項目竣工面積同比增長18.5%,房地產竣工面積同比增長11.5%。建安投資同比增長13.2%,高于全社會投資4.4個百分點,占比提高1.9個百分點。
生態環境建設全面提速。 完成了2960蒸噸燃煤鍋爐、核心區4.4萬戶平房采暖清潔能源改造 。平原造林完成35萬畝,荒山造林11萬畝,新增萬畝城市森林10片,實施綠道建設175公里,全市林木綠化率提高到57.4%。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26萬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達到8億立方米, 新增垃圾日處理能力3000噸。全市拆違超過1000萬平方米,實施了22個區域環境綜合提升和600余處市容景觀設施整治。
民生改善工程加快實施。保障房完成建設收購16.2萬套、竣工8.5萬套,推出共有產權商品房2萬套,全面啟動城市棚戶區改造,完成老舊小區綜合整治約1400萬平方米,完成農宅抗震和節能改造5萬戶。新增中小學學位5萬個,新增幼兒園學位2.5萬個。新增養老床位1萬張。建成“一刻鐘社區服務圈”示范點200個。新建和改造中心城供排水管網570公里,改造老舊供熱管網900公里。
重大項目重點區域建設扎實推進。市重點工程全年實現新開78項,創近年之最。新增軌道通車里程23公里。各類產業功能區承載全市約6成投資。
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民間投資促進政策繼續深化,推出了市政基礎設施市場化試點方案,六大領域126個試點項目加快啟動,出臺了引導民間資本投資文化創意產業鼓勵政策和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發展意見。投資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投融資體制機制持續創新,新設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基金、8支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投基金和金融產業發展基金,保障重點領域融資近4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