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方忠

10年高速發展后,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成果豐碩,也面臨著“創新不足,模仿盛行,同質化競爭”的指責。
2003年,昌平一家草莓種植大戶成立了天翼公司,創立了以草莓為主打產品的“草莓屋”零售店,零售店以高端消費者為主,迅速形成了獨特的消費市場。在此之前,天翼草莓的市場客戶主要面向大眾人群。
4年之后,天翼草莓成為了全國唯一實現有機認證的草莓產品,并通過成功舉辦第一屆“中國草莓文化節”,開創了中國草莓產業的先河,草莓自此不再是簡單的農產品,一躍成為首都市民觀光休閑采摘的時尚消費品。之后的5年里,天翼公司和昌平區政府一同赴西班牙參加了“世界草莓大會”,并經過不懈努力爭取到了2012年“世界草莓大會”的主辦權。
天翼草莓的故事,只是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風起云涌的10年中,諸多傳奇中的一個。它生動地詮釋了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的魅力所在:一個普遍的農產品,通過開發其生產、生活、生態等功能,就有可能創造出發展奇跡。
然而,10年之后,伴隨傳統行業互聯網化的大勢,京郊的都市型現代農業在成功抵御了互聯網的首輪沖擊之后,正迎來更具顛覆性的“指尖上的革命”。
固化的發展格局
10年之后,人們所傳誦的,依然是10年前的奇跡。
北京的農業在全市經濟總量中是少數,但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小數。這種認識,開啟了京郊農業發展的“黃金期”。這座擁有2000多萬常住人口的國際化大都市,同時也是一個人均耕地占有量不足0.2畝、農業增加值占比不足1%、農業從業人員占比不足6%的城市。
在這里,京郊的農業發展一直面臨著耕地總量少、水資源緊缺、勞動力價格高、產品雷同等諸多不利條件,農業生產空間的壓縮、生產資源的限制、生產成本的高企,都成為京郊農業發展的“攔路虎”——傳統農業在這里沒有出路;與此同時,科技資源豐富、高端人群集聚、政策支持強勁,都在為京郊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孕育了一片沃土。
2003年,北京市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和城鄉發展全局,正式提出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戰略任務,成為了全國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源地,探索出了一條大城市發展農業的“北京道路”。
2005年,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關于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指導意見》正式出臺,明確提出,“都市型現代農業是指在北京市依托都市的輻射,按照都市的需求,運用現代化手段,建設融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于一體的現代化大農業系統”。以此為標志,京郊13個區縣的都市型現代農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成就了昌平草莓、大興西瓜、通州蘑菇、門頭溝櫻桃、平谷大桃、懷柔板栗、延慶葡萄等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版圖,在北京的高端農產品消費市場上占據了主導地位。
10年之后,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擁抱了光榮,夢想卻似乎也在遠去。制造領域盛行的“山寨”,在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中似乎同樣清晰。某一區縣上市一類特色農產品,興起一家龍頭企業,短期內就會出現諸多相似者一哄而上。
模仿帶來了同質化競爭,進而導致一些區縣和企業的創新動力不足。一個事實是,近年來,北京的京郊再難以聽到某一特色農產品或者類似順鑫農業、德清源雞蛋等龍頭企業崛起的傳奇。
盡管近年來京郊的都市型現代農業依然熱鬧風光,各種新興的休閑采摘場所仍不斷涌現,并試圖在市場上搏殺而占據一席之地,可最終留下的精品卻是鳳毛麟角,能夠撼動現有格局者更極為少見。
“固化的區域或企業成了榜樣,但榜樣的路卻似乎很難再復制。”一些初入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投資人如是感慨。
互聯網的沖擊
然而,10年飛速成長的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也悄然發生著某種演變。
互聯網的出現,仿佛讓人們看到了打破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固有發展格局的種種可能。與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初期不同,近十年來,中國的互聯網業快速發展,傳統行業的互聯網化革命,特別是電子商務的興起,已被各界視為改變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傳統格局的重要力量。
百度公司董事長李彥宏就曾指出,“當我們能夠利用互聯網的能力去提升中國傳統產業的時候,就會發現這里的潛力非常大,可能比在全世界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大。”李彥宏分析表示,美國的傳統產業非常發達和成熟,已具有相當的競爭力,而中國的傳統產業起步較晚,長期在比較低層次的水平上發展,大多數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都是近十年內發生的事情,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產業利用互聯網可以做得更好。
互聯網帶給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改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傳統的從業者們需要盡快完成互聯網化的改造,以適應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另一方面,一些北京區域之外的市場競爭者,正以互聯網的方式參與到北京的消費市場之中。
過往的經驗也證明,互聯網素來是一個制造傳統產業“神話”的工具。大洋彼岸,互聯網巨頭谷歌、蘋果等都已經吹響了進軍手表、眼鏡等傳統行業的集結號,而北京將互聯網的觸角伸向傳統的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之時,外界同樣充滿了各種期待。
“盡管互聯網的興起給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帶來了更多的市場競爭者,但互聯網對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沖擊總體是正面的,因為從當前的結果看,它主要是增加了一個新興的市場渠道。”門頭溝一家涉獵都市型現代農業多個細分領域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今大多數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從業者均建立了自己的網站,讓更多的消費者能夠通過網絡得到相應的信息,由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讓大多數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都具備了休閑采摘的功能,外地競爭者的進入并不能替代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區位優勢,互聯網反而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促進了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繁榮。
這樣的觀點同樣適用于電子商務對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的革命。密云一家農業合作社負責人向記者坦言,依托互聯網發展起來的電子商務,表面看來似乎打破了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企業在首都市場的壟斷地位,但由于過去幾年與農業相關的專業高端物流、倉儲等在國內剛剛起步,電子商務對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當前影響極其有限,反而讓北京優質的特色農產品借助互聯網將市場拓展到了全國。
預料之中的挑戰如今演變成了進一步拓展市場的機遇,在外界一片喧囂,酣談農業互聯網化之時,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內部似乎并沒有多少熱情追逐形而上的互聯網農業。
但無論如何,當農業互聯網化或者互聯網農業成為年度高頻詞的時候,實際上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必然會有更大的變化。
“移動”的顛覆革命
事實上,互聯網帶給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短期表面繁榮,隱藏了未來發展更大的危機,而這種危機的引爆點便是移動互聯網的興起。
有數據表明,隨著智能手機等終端設備的普及,中國人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超過了12小時,遠超PC互聯網8小時的使用時間。這也讓所有的傳統產業不得不直面即將到來的“指尖上的顛覆革命”。
而此次不同于此前互聯網對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沖擊,移動互聯網帶給市場除了機遇,更多的還是挑戰。
2014年,總部在上海的天天果園,借助手機網站快速進軍首都高端農產品消費市場,并在短時間內創造了日均700單的銷售業績。這樣的案例幾乎天天都在移動互聯網江湖中上演,也給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從業者們敲響了警鐘。
為什么在同樣的都市型現代農業領域,移動互聯網與PC互聯網的影響迥異。為天天果園提供手機網站解決方案的上海某科技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移動互聯網不僅僅是為農產品增加一個便利的市場渠道那么簡單,更重要的是可以為消費者提供高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可追溯,消費者通過掃描農產品上的二維碼,便可詳細了解農產品的產地信息、種植和生產運輸過程等,而這種手段只有借助移動互聯網才能實現,當人們對食品安全愈發重視的時候,移動互聯網帶給傳統產業的變化也就更加迅速。
“人們對PC互聯網的使用主要在工作時間,而移動互聯網主要占據的是人們的生活時間,農產品屬于人們日常消費的生活必需品,大多數人們習慣于生活時間購買,而公眾又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度遠高于產地、價格等信息,未來手機農業網站將極有可能成為人們購買農產品的主要方式。”上述負責人說。
很顯然,移動互聯網是一個重大趨勢,人們的生活將通過互聯網工具逐漸移動化,這個趨勢是人類歷史上不可逆的歷程,而這個歷程在今天正快速開啟。
在這種大勢所趨的背景下,京郊的都市型現代農業從業者們顯然還在享受著上一輪互聯網帶來的驚喜,能夠對此作業快速反應者還極為稀缺,但這并不代表著所有人都會無動于衰。
2013年1月,由首農集團聯合二商、京糧、順鑫,以及在京的農業央企巨頭、民營農業龍頭企業發起設立了北京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該協會負責人向記者直言,誰也不可能準確的預測“指尖上的革命”會對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未來變化有怎樣的影響,但能夠確定的是從業者們,特別是龍頭企業們必須要為此做好準備。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協會內部已有共識,將來企業60%-80%的業務將借助移動互聯網實現。“現在是統一大家認識的關鍵時期。”
日前,在一次手機網站建設企業舉辦的內部論壇上,北京市農委的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北京將在3000余家京郊農業合作社中選取150家樣板社,率先建設手機網站,開展手機電子商務。
不可否認,對于想繼續領先全國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想鞏固首都高端農產品市場地位的京郊都市型現代農業而言,“指尖上的革命”是靜悄悄來臨的巨大機遇,但如果麻木不仁甚至毫無感覺,就將引發巨大的危機,如今“水”正在不斷升溫,而大多數“青蛙”卻仍在一如往昔地游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