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在第2期的《南方人物周刊》上撰文指出:《第一財經日報》根據全球經濟體的GDP排名,得出一組令國人振奮的美妙數據。根據2012年的GDP排名,我國排名前5的省份分別為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和河南,上述省份在全球經濟體的排名,大致為第16位、17位、19位、24位和28位。截至2012年,京津滬江浙內蒙古均實現人均GDP超1萬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衡量標準,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是公認的從發展中狀態進入發達狀態的標線。不過,什么事都不能論人均,人均一比,黯然失色。2012年,中國人均GDP是0.6094萬美元,美國5.1689萬美元,日本4.65萬美元,韓國為2.2590美元,當年中國人均GDP是美國的12%、日本的13%、韓國的27%。GDP高增長也掩蓋了經濟結構的惡化。想象一下,如果河南的鋁業被擠壓、河北的鋼鐵產能被擠壓。這些地方的GDP為何保持快速增長?再看內蒙古等地的草場生態,全國霧霾籠罩,我們的GDP中充斥了太多的以破壞財富、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垃圾GDP。這樣的破壞型GDP是要付出慘重的制度與經濟代價進行修復的。地方發展也不均衡。例如,早期出口制造業基地、后期礦產資源集中的地區,GDP增長極快,但這些地方并沒有在這一階段突破戶籍、社保等勞動力流動的制度障礙,當地計入了流動人口創造的GDP,在計算人均GDP時卻沒有把流動人口計算在內,可以說,這些地區的GDP是資源傾斜之下的GDP堆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