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獻濤等
導語:出去見識一下別國的招數,方便你理解并接納本國的特色。用審視的姿態才能真正長見識,所以人人都應該做一回記者。即使不為了知識的美德,也可以體驗一把在國外“當記者”的權力。
這句廣告語有一個前提:你一定得有一些錢才能“跨國”。錢是“一定要”的,“跨國”倒并非必須。呆家里配合APEC盛會、對著鏡子笑迎四方賓客也是可以的。
廣告語經常言過其實,之所以一定要跨國,就是鼓動你去見識不同的天空。就像托爾斯泰論述幸與不幸的婚姻,好的天空都是一樣的藍,不好的天空才會怪招迭出。出去見識一下別國的招數,方便你理解并接納本國的特 色。
記者是一種心態
見識國外經驗,最忌諱全盤西化。“全西”的慘痛教訓,從李鴻章到袁世凱到孫中山再到某某某,都曾經親身經歷過。普通人的“全西”,同樣也會導致機遇喪失。我經常拿一位海龜朋友的買房經歷來開導一代又一代持幣觀望的中國窮人:這位朋友留學德國許多年,終于煉成了科學家,就職于一家德國公司的中國總部。一切都如此完美,只差一套中關村附近的大房子。從2005年底開始,朋友拿著三十萬歐元在中關村四處看房,準備現款購房,一副有錢人的模樣。科學家的嚴謹總能讓他發現無數細小的毛病,沒有一處房產讓他完全滿意。就這樣不停地看啊選啊轉啊,時間飛速流逝,房價見天瘋長,很快就到了2008年,30萬歐元現款已經買不下當初他看過的大部分有毛病的房子。現在這位朋友還在以租房為生,當然薪水依然很高,但再高也高不過現在的房價了。所以,如何到國外長見識,成了重中之重;用采訪的姿勢跨國,才是本廣告語最想要表達的意圖。采訪的要義是審視,審視的立場是客觀和理性。沒有人是客觀的、理性的,但你可以時刻提醒自己:我是記 者。
記者可以是一種心態。作為從業十多年的職業老記者,我有過無數次失敗的采訪經歷,回顧這些失敗,幾乎全都是喪失了記者最初的心態所致。最近的一次失敗發生在三個月前的跨美國采訪期間。8月中旬我到西海岸的加州河濱城市學院(riverside city college)采訪其執行校長依薩克,年屆六旬的非裔老校長佝僂著高大的身軀,花白著卷曲的頭發,滿臉堆笑地歡迎我這位“中國第二大報紙”派來的記者。開頭和結尾都很順利,中間出現了波折。后來該校國際部主任邁克爾告訴我:中間的那一段采訪比較失敗,你說沒有中國學生愿意來美國學習空調維修技術和牙醫助理專業,你不知道美國的空調維修工人到底有多搶手,你也不知道依薩克校長本身就是一位牙醫。
我感受到我的老臉微紅了一小下,想當然的老毛病總是出現在每一次似乎已經準備充分的采訪過程中。事后我就“空調維修專業”請教美國麻省大學國際學院院長郭允奎,這位出國三十年的華裔生物學家,指著下榻的昆侖飯店房間里的出風口,現場給我上了一課:美國建筑物的空調系統復雜、規范而穩定,按照他們的標準,包括這間豪華五星酒店的空調系統都是不合格的,毛病多多,挑剔一些的客人會“受不了”。美國的空調維修,不是咱們這里掛根繩子爬窗戶外面修窗機加氟的概念,人家是真正的技術活,高級藍領,一旦拿到空調維修執照,從此便可衣食無憂。雖然郭允奎并非空調維修專家,但他是空調使用專家,而且他善于用自己的方式在中美之間轉換著,他跟我吹的最大的牛是:“我說中文的時候可以不帶一個英語單詞”。
為了知識的美德
“想當然”肯定不是美德,知識才是美德。記者知識的獲得、美德的養成,往往伴隨著現實的種種殘酷。這就像一位將軍功勛的建立,需要以一萬名士兵的生命為代價。
比較吊詭的是,國內記者展示給受眾的知識,多是歌舞升平的底色;而美劇里的記者,則大都是揭黑者的形象,包括《紙牌屋》里那位被黨鞭設計撞死的、用色相換真相的女記者。真實的歐美記者,包括剛剛老死的水門事件報道主將布拉德利,他們最喜歡給受眾講述的,永遠是血淋淋的事發現場、千鈞一發的政經危局和骯臟齷齪的密室交易。這種底色偏差容易讓國內的受眾產生錯覺,以為國外天天都在槍擊。今年暑假一位媽媽要帶著十歲小兒游學美國二十天,知道我在辦《留學》雜志,出發之前反復向我求證:要不要托人從廣東買一大一小兩件防彈背心穿上?回來之后這位媽媽沖著我大發感慨:現在我知道什么叫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了,進出硬幣上的林肯紀念堂也沒有任何安檢,比等公交、坐地鐵都方便。
我對這位家庭婦女的感慨未置可否,很顯然這位媽媽關于美國的知識遠沒有達到“美德”的程度。我提醒她游客所見永遠是光鮮的、片面的,如果想要擁有關于美國的“美德”,需要用審視的眼光,做一次實地采訪。比如對于留學生和家長最為關心的人身安全問題,可以專門去華裔學生總數達到4000人的南加大實地探訪一下。南加大附近至少發生過兩起華裔學生遇害事件,雖然按照概率計算仍屬意外,但攤到誰家頭上都是100%的悲劇。家長或學生可以花兩個星期,帶著任務出發,跨國當一回真正的記者。至少有這么幾個問題值得認真打探:
1.背景調查:南加大及其周邊,中國留學生遭遇暴力侵害的概率到底有多大?
2.背景調查:之前發生的侵害案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3.事件追蹤:兇手如何處治?遇害人及家屬如何獲得救濟?
4.事實報道:亡羊之后,牢是如何補的—南加大校方及當地警方采取了何種加強安保的措施?效果如何?
5.實地考察:校方及警方所說的安保人員翻倍、增加探頭覆蓋面、進出校園車輛登記,這些措施都落實了沒有?
6.現場走訪:當事者、親歷者、旁觀者、局外人對中國留學生安全現狀如何看待?感覺如何?
7.專家訪談:留學專家的建議,安保專家的提醒。
8.圖片報道,多拍幾張相關圖片。
…………
好在美國不需要記者證,即便你從未在任何一家媒體從事過全職或兼職工作,只要你想,就可以。多年前美國一位名為瓦內薩·萊格特的家庭婦女深入監獄,獲得某位重刑犯的錄音,內有破解某謀殺案件兇手迷團的關鍵線索,法庭要求她出示錄音作為證據,她宣稱自己是記者,有權保護消息源,拒絕提供錄音。雖然萊格特只是一位擁有“記者夢”的家庭婦女,但全國的真記者、真編輯們大都支持她捍衛“記者”的權力和尊嚴。最后法院只能以“藐視法庭罪判她坐了168天大牢,到底也沒能要到那份關鍵證據。
舉出這個域外的例子是想再告訴你一個秘密:即便是“當記者”這件事,淮南和淮北也是兩種口味;不真正跨國實地采訪一回,你還真不知道本土和外國“記者”,都是些什么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