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
道歉有用?有!
2014年2月27日,暢游、完美向《大掌門》和《武俠Q傳》等武俠類手游公司發出維權律師函,稱其運營的武俠手游因內容擅自使用了金庸原作的人物名稱,造成了對正版授權方暢游和完美的侵權。由此,揭開了2014年年初震動手游界的第一樁新聞—金庸維權。
至今年11月初,盛大游戲宣布將針對市場上侵權“傳奇”手游的行為進行維權,目前已經向多達20余家公司發出維權公函,其中不乏蘋果和百度等大公司,索賠額度初步合計達5 000萬元人民幣。《熱血傳奇》堪稱中國網游興起的最大功臣之一,但卻因未知原因遲遲沒有入駐手游端。而至今涉及維權的有《怒斬軒轅》、《瑪法傳奇》、和《沙巴克之城》等名氣不等的15款手游。而與后者不同的是,盛大不僅將這些手游公司訴諸法庭,甚至還“遷怒”了蘋果公司、360應用中心、騰訊應用寶、豌豆莢、百度手機助手、UC九游、同步推、小米、91助手、華為、聯想、多玩、口袋巴士以及當樂網等業內約20家左右的平臺。其數量、規模和影響力之大,遠超年初的“金庸版權案”。
縱觀今年集中爆發的版權案來說,有一個特性是追責方的追究態度不同。有的在同意停止侵權行為后,此事就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有的如《大掌門》雖然最終訴諸法庭,卻在受理次日即宣告庭外和解,有的在經過打地鼠式的追逐之后,通過渠道施壓成功;只有像《暴走武俠》這種打了左臉還要上趕著湊上右臉的侵權游戲,才會被金庸以及搜狐和完美按倒在法庭上,非要打服氣了算數。
而不僅僅是金庸維權事件,手游IP侵權事件屢禁不絕,但真正鬧到撕破臉的卻很少,不少手游運營商和開發商只要反應迅速點,態度好一點,就能獲得版權方的諒解,這種現象又是為什么呢?
賺錢難,維權也難
雖然維權行為表面上看起來能給版權方帶來巨大的利益,比如《大掌門》為取得金庸的諒解就支付了1 000萬元的和解賠償金,而《暴走武俠》則連帶渠道商一起遭了秧。但有時候這種看似一打一個準的維權行為卻未必能夠將獵物真正收入自己囊中。通常我們認為原因如下:
如果按照著作權侵權起訴,文字作品侵權一般千字也就幾十元,影視作品則是兩三萬元,對于只是拿走了幾個人名,幾段劇情的手游開發商來說,這些支出可以忽略不計。而如果按照不正當競爭起訴,雖然勝訴可能性更大,但賠償額也很低。像《大掌門》這樣乖覺的游戲公司少之又少,更多的游戲公司則是想方設法將此類事件定性為著作權糾紛或不正當競爭。
而另外一方面,手游本身生命周期很短,常青樹手游更是鳳毛麟角,而當版權方對一款手游作品起訴后,從運營商到開發商,有足夠的時間玩拖字訣。結果就是,搞不好法院都還沒開庭,這兩邊就已經把游戲一關,拿著賺到的錢直接跑路了,甚至有些游戲早就已經過了生命周期,被開發商和運營商所拋棄。在這種侵權成本低,而維權成本高的大環境下,版權方對于侵權方的“寬容”實際上也是無奈之舉。
江湖事,江湖了
手游維權雖然走法律途徑難,但是維權方也并非只有這一招。比如向運營渠道施壓就是一個很好的手段。不管是暢游還是完美,包括網易這樣的企業,在遭遇侵權時都首先會向渠道施壓,因為渠道可供選擇的產品很多,題材類似的不少,犯不著為了保護一個前景不明的游戲而讓自己也背上官司。而和那種漫漫無期的訴訟程序相比,渠道商將自己的產品直接下架顯然更讓開發商揪心。打蛇打三寸,在多方面考量之后,手游界的侵權事件就越來越多地呈現為了“江湖事江湖了”,甚至許多大型手游企業干脆和蘋果App Store、Google Play、百度和360等多個有影響力的渠道緊密聯系達成默契,一個電話就能擺平的事情,自然維權方也不樂意拿到法庭上去折騰。
而渠道商不想和維權方發生正面沖突,同樣維權方也不樂意和渠道商硬碰硬,畢竟自己旗下游戲有時候也要看它們的臉色,它們是侵權方同樣也是自己的合作伙伴。所以通常在兩邊的角力之下,最終侵權行為就會以侵權方游戲被下架或被迫修改為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