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火爆之年
在2014年,我們看過無數智能硬件產品,包括異軍突起的空氣凈化類產品、便宜得令人吃驚的隨身Wi-Fi產品、成為家庭明星的智能路由器產品,以及親子互動類產品。這些五花八門的智能硬件產品,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生活。回望過去,智能硬件正逐漸成形,并發展出智能家居和移動醫療兩大極有潛力的市場。
智能家居揚帆啟航
2014年1月份,谷歌以32億美元現金收購了家電控制企業Nest,點燃了國內資本市場一波智能家居概念股的行情。NestLabs的智能家居產品與智能硬件屬性,加上NestLabs的創始人身份—業界著名的“iPod之父”,此項并購非常引人注目。谷歌吹響進軍智能家居市場號角,促使國內智能家居市場活躍沸騰起來。
智能家電成為智能家居市場的突破口
在2014年智能家居市場,智能家電領域的競爭尤其激烈,目前可稱之為紅海競爭。大量不同類型的企業聚集在同一個狹隘的客廳進行火并,儼然將智能家電作為打開智能家居市場的突破口。
首先,樂視與富士康、高通等企業合作,打響了互聯網企業進軍智能電視行業的第一槍。隨后,愛奇藝、小米和阿里巴巴等巨頭以各種方式闖入用戶的客廳。在互聯網企業的四面夾攻下,傳統制造業也開始加快步伐。比如,三星、LG和東芝等日韓家電企業,都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家居產品或者技術,智能家電產品已經全面來襲。而風險資金亦在2014年內大量流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不包括傳統企業在智能家電領域的投入,就有超過200億人民幣資金。
作為家電中的重要品類,智能型空調體現了家電智能化的發展。松下在2013年年初就宣布將推出智能型空調,這種空調可以通過手機進行語音控制。除了松下,富士通也推出了“聰明”的空調,它可以計算出每一個制冷度數所消耗的電量,從而估算出空調最節約能源的方案。
與智能空調相比,國內智能電視發展得更快一些,樂視和小米的智能電視無論是產品概念還是銷售數據,都已越來越被消費者所接受。早在2014年上半年,樂視便宣布已銷售120萬臺智能電視。而在今年天貓雙11大戰中,樂視和小米的智能電視銷量分別排在第一和第三位置。
面臨樂視和小米的猛烈沖擊,傳統家電巨頭也沒閑著,海爾推出了智能4K電視,亮點是配備了一套中間控件,可以通過海爾智能電視控制海爾品牌的冰箱和空調等。而老牌電視企業諸如長虹、松下等,他們推出的智能電視則是可以進行語音控制,并也將電視與“云平臺”、“云服務”捆綁在了一塊兒。智能電視與其他家電的結合,也是傳統家電企業根據自身特色,未來在智能家居這塊進行競爭的優勢。電視不再只承載某一種產品功能,而是智能家庭的入口。
智能家電是智能家居的一部分,智能家電市場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智能家居市場的持續升溫,成為推動智能家居普及的新導火線。個體的進步必將推動整體的發展,當每個智能家電都擁有各自的功能時,這就需要一個智能家居的中控系統將各個智能家電集成到一個平臺上面,我們所說的智能家居就此形成。
國家政策的扶持使得智能家居產業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未來的發展前景廣闊。數據顯示:我國2012年智能家居市場規模達600億元人民幣,預計2013~2020年平均增長率將達到25%,2020年模將達3 500億元人民幣,從2014年開始,中國智能家居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
痛點與價格,智能家居還需再努力
盡管大眾對智能家居的概念有所了解,但距真正接受這些產品還有不小差距。首先是價格,目前市場上一套智能家居產品解決方案動輒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對大部分民眾來說還算是“奢侈品”,是有錢人才能擁有的東西。
美國、歐洲、日本與韓國的智能家居市場比中國啟動早。但發達國家的模式,在中國卻不一定都走得通。美國知名的智能家居公司Control4曾在廣東順德開了一家旗艦店,后來由于生意不好,這家店被迫關閉。“一套智能家居產品10多萬元人民幣,一般消費者不愿買。”順德華南家電研究院院長孫穎楷說。除了價格制約智能家居普及,如何找到中國消費者真正的需求點,是第二個大問題。
事實上,目前國內智能家居市場仍以B2C模式為主。比如康寶的物聯網家電系統,房地產開發商是主要銷售渠道。在當下房地產行業形勢不好情況下,他們仍有這個需求,為每套房增加3~5萬元人民幣的成本,安裝智能家居系統,可以使房子更好銷售。而在民用市場,盡管大家都在大舉發力,但智能家居市場始終沒找到消費者強需求。
經歷了大屏大戰、高清大戰和3D大戰的消費者們正變得日益理性,他們對傳統家電+智能模塊+Wi-Fi模塊模式持冷眼觀望的態度,這個市場大規模爆發的時間點是什么時候?消費者什么時候愿意為智能家電買單?仍有許多不明朗的地方。
事實上,在智能家居概念的產品中,注重細分領域,解決消費者需求應用的小公司,反而活得更滋潤。比如,做桑拿房的“桑樂金”和做空氣凈化器的“偉鵬”等,活躍度往往比互聯網企業和傳統家電企業還高。除了盤子小、好操作外,也反映了消費者對“需求”的期待。
移動醫療,風乍起!
當一個行業頻繁提到BAT時,意味著這個行業正處在快速上升期。進入2014年下半年,《春雨醫生》拿到了騰訊5 000萬美元C輪融資,10月份掛號網拿到1億美元的C輪融資,國內移動醫療領域熱錢涌動。而手中向來不缺錢的互聯網巨擘們也是持幣待購,對移動醫療領域虎視眈眈。
騰訊系風頭正勁
成立于2013年的PICOOC(繽刻普銳) 是一從事家智能硬件產品和應用的開發商,提供穿戴式設備和醫療健康服務等。2014年6月,PICOOC從騰訊和京東手中拿到了2 300萬美元的B輪融資—這或許是這家創業公司的一大步,但更是騰訊的一大步。
阿里系早有布局
騰訊兩個月間甩出1億7 000萬美元的土豪級手筆,投資兩家總部設在杭州的互聯網醫療網站,阿里怎么看?請不要忘記馬云的醫療夢。馬云掌握的云鋒基金早在2011年就向尋醫問藥網投資數千萬人民幣,2014年7月,云鋒基金又向華康全景網砸出了幾千萬人民幣。不難看出,二馬同時不約而同的希望借助掛號平臺實現支付業務,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早就磨刀霍霍了。
小米系虎視眈眈
從來就不甘寂寞的雷軍,帶著他的小米在9月間向九安醫療投資2 500萬美元,從這里也可以看做小米系加入醫療健康領域戰場的號角。做智能硬件做的風生水起的雷軍,投資的偏好似乎也更偏重于硬件。九安醫療集研發、生產和銷售于一體,致力于專業檢測家庭化、個人化和專業理療家庭化,是國內領先的電子血壓計生產廠商,配合小米的手環,雷軍在移動醫療方面的野心看起來也不小。
移動醫療看上去很美?
看完對BAT們對移動醫療的布局,我們來點實際的,先不跟著BAT一起臆想移動醫療的未來前景了,我們更關心移動醫療能解決哪些問題。
“移動醫療”是用得比較多的一個對互聯網與醫療服務相結合的統稱,還有很多其他說法,有關移動醫療大致可以分為可穿戴健康設備(智能硬件)、醫療APP、醫療健康大數據和醫療O2O。不過,這四個分類之間的界限比較模糊,項目之間普遍存在關聯性。
談前景,首先要看其能解決什么問題。綜合來看,網絡掛號、電子病歷報告、常見病預防監測、慢性病長期監測、病情交流分析、醫療案例共享、網售藥品器材、網絡問診、用藥(病癥)查詢、醫療服務市場監控和醫療IT系統建立等。這些功能看起來都很好,但實質上只是提升了醫療服務水平,并沒有解決醫療問題的實質,醫療問題的實質是在于醫生資源短缺,公立醫院以藥養醫,醫保制度仍不完善等問題。
所以,從實際情況來看,移動醫療看上去很美好,但不能有效解決醫療問題的實質,更多是錦上添花,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智能硬件主導的“前向監測”所產生的數據信息可以判斷人體的健康程度,網絡化的“后向就醫”能降低用戶的時間成本。從這兩方面看,移動醫療有市場,但短時間內不能撬動國內目前的醫療體系。
當然,改變是一步步緩慢發生的,在移動醫療產業鏈上,價值體系或將有機會重新分配,患者、醫院、保險公司和醫藥器械公司都會是新產業鏈下的價值貢獻者,對于創業者來說,移動醫療機會還是有的。不過,目前國內移動醫療領域的盈利模式,多半都處在摸索階段,患者、醫院、保險公司和醫藥器械公司等產業鏈參與者,都早早地上了創業者的營收名單,賣硬件、賣數據、賣內容、賣服務以及賣系統的什么都有。哪里有金錢,哪里就有創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