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樂
互惠互利,打車軟件結盟運營商
2014年上半年,打車軟件轟轟烈烈地進行了一輪“補貼”大戰,被業界和用戶高度關注。自5月停止補貼之后,雖然用戶活躍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沖擊,但隨著手機打車和移動支付習慣的養成,整體市場基本步入了平穩增長的階段。不過,這一行業似乎從來不乏熱鬧可看,如今打車軟件中的兩大寡頭又在同一天宣布與電信運營商展開合作,別苗頭的意味非常明顯。
2014年10月13日,熱鬧的打車軟件市場正式迎來了電信運營商。當天,《滴滴打車》與中國電信就手機流量、個性化套餐以及手機終端等多個層面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中國電信將為《滴滴打車》提供全國優惠流量包、個人定制套餐及終端,《滴滴打車》將開放自身渠道,建立專用的數據接口與中國電信實現對接。同一天,《快的打車》也宣布與中國聯通達成戰略合作,除了流量服務,雙方主要是基于通信和社交網絡,探索用戶共享及積分體系的互通與互換。
實際上,《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都不是初次與運營商合作。在此之前,兩大寡頭都不同程度地與三大運營商集團或地方分公司開展過合作,包括積分兌換打車代金券、搶紅包等形式。而此次《滴滴打車》與中國電信、《快的打車》與中國聯通達成的戰略合作協議并非是排他性的,也就是說打車軟件廠商可以與不同的電信運營商進行合作。
打車軟件廠商與電信運營商之間可謂一拍即合,畢竟這是對雙方都有利的事情。《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看中的是運營商的流量優惠,以及叫車響應速度的優化。在此前的“補貼”大戰中,《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都曾經為鼓勵司機使用軟件而根據在線時長提供現金補貼。而電信運營商也樂意與打車軟件廠商合作,以此維系并發展出租車司機用戶群,另外還可借此進行流量等業務的銷售。可以肯定的是,打車軟件與運營商的合作還會出現新的模式,《快的打車》聯合創始人趙冬表示:“將繼續憑借各自在領域內的經驗和資源,進一步發揮各自行業優勢,增強雙方的市場競爭力。”
建立閉環,相繼牽手房地產網站
在宣布與電信運營商進行戰略合作的第二天,《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又同時將觸角伸向了房地產網站,分別宣布與新浪樂居和搜狐焦點展開合作。依然是同一天,依然是同一類型的合作對象,兩大寡頭之間的激烈競爭可見一斑。
打車軟件與電信運營商之間存在明顯的流量瓜葛,而與房地產網站之間似乎沒有明顯的交集,但兩大寡頭顯然不會無的放矢。其實,買房對于國內絕大多數家庭來說都是一件大事,所以在選擇的時候非常慎重,需要奔波于各大售樓處多次看房。如此一來問題就出現了,路途遙遠、打車費用高、開車油費貴或缺車位等都是困擾看房者的難題。倘若打車軟件與房地產網站展開合作,上述問題就有了解決之道。不得不說,《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的思路是非常不錯的,于是同樣有利可圖的新浪樂居和搜狐焦點心甘情愿地被拉上了戰車。
如果說打車軟件與電信運營商的合作存在多種可能性的話,那么打車軟件與房地產網站之間的碰撞就顯得“簡單粗暴”多了。新浪樂居在全國4萬個《微信》售樓處添加了“滴滴看房”專項服務,用戶可在《微信》售樓處一鍵實現滴滴叫車服務。在方便用戶看房出行交通的同時,售樓處工作人員也將提供專人“接駕”,并派發現金紅包,另外還有“你看房我報銷”等形式的福利分享活動,為看房者線下提供更多便利。與之類似,快的打車也接入搜狐焦點Web及APP端,為搜狐焦點用戶提供打車服務,并推出了“免費打車看房”等活動。
打車軟件與房地產網站的合作模式并不復雜,但效果是顯而易見的。這意味著一個新的閉環已經形成:用戶通過新浪樂居、搜狐焦點等房地產網站尋找到心儀房源,之后用《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預約看房的出租車。在此過程中,用戶會享受打車費用的減免,節省時間,也可提升看房體驗。《滴滴打車》創始人兼CEO程維表示,此次與新浪樂居的戰略合作,實現了“住”與“行”兩個領域的緊密契合,是兩類客戶需求的完美匹配,兩家企業也在合作中真正實現了共贏。
針鋒相對,O2O入口戰拉開序幕
與電信運營商和房地產網站的合作,再現了《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在“補貼”大戰時你追我趕的勁頭,讓雙方再次受到廣泛關注。種種跡象表明,這也許只是新一輪大戰的序幕,那就是O2O入口戰。幾乎在同一時間點,宣布與同一類企業達成合作,《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的舉動絕不是巧合。更符合邏輯的是,他們在“補貼”大戰結束之后,又掀起了合作伙伴的入口布局競賽。
補貼取消,燒錢仍未停止
根據易觀國際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第三季度國內打車軟件累計賬戶規模達1.54億,其中《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的活躍用戶人均啟動次數分別達到12.55次及15.82次,相比第二季度進一步增多,顯示出打車軟件的用戶黏性明顯提升。如此看來,“補貼”大戰在培育司機及乘客使用習慣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作為前期“燒錢大戶”,目前《滴滴打車》、《快的打車》分別以44.9%、54.4%的占有率瓜分打車軟件市場,兩款軟件的服務目前已分別覆蓋全國300個城市和358個城市。但即便如此,兩大寡頭及其他打車軟件的日子也并沒有好過起來。
短短兩年時間,國內打車軟件的變化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融資和搶占用戶是早期競爭的核心,在騰訊和阿里巴巴分別入股《滴滴打車》、《快的打車》后,行業混戰最終演變成了兩大派系之爭。2014年5月,在雙方“補貼”大戰的膠著狀態下,《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同時宣布停止對乘客的現金補貼。不久之后,兩家又停止了對司機的現金補貼。然而,“補貼”大戰偃旗息鼓并不意味著這場資本和行業的博弈已經結束,取消補貼也并不代表停止“燒錢”。
直到現在,包括兩大寡頭在內的打車軟件都沒有開始盈利。“兩年時間花掉15億元,可以說我們是最燒錢的互聯網初創公司。”程維在接受采訪時,毫不諱言地指出這一行業巨大的資本投入。“三五年內我們沒有盈利的打算,也不準備上市”,這是程維對盈利的預估,而其他打車軟件廠商的情況顯然也不容樂觀。
建立平臺,擺脫單一打車模式
倘若一直處于“有出無進”的局面,即便是騰訊和阿里巴巴這種巨無霸也會肉痛不已。在單一打車服務不能帶來盈利的情況下,《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都不得不在增值和高端服務方面尋求利潤。從產品本身來看,在走過賺“眼球效應”的初級階段后,打車軟件之間的競爭已經轉向了服務和生態領域。目前,《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都推出了專車服務,打車軟件的定位也變成了出行方案提供商和移動出行平臺。
2014年7月8日,《快的打車》宣布推出定位于中高端用戶的新業務品牌“一號專車”。2014年8月19日,《滴滴打車》也緊隨其后推出了“滴滴專車”。“一號專車”結合里程和時長等因素收取服務費,而“滴滴專車”更多是提供增值服務。據程維透露,用戶在通過“滴滴專車”下單以后,滴滴會向租賃公司和司機約定一定比例分成。不過,雙方的品牌都處于培養用戶階段,“燒錢”仍然是不得不做的事。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的打車軟件還會圍繞城市出行推出更多服務,如代駕、試駕和購車服務等各種衍生項目,建立更大的平臺。“未來5~10年投入多少很難準確講,但是我們會持續投入建立這個平臺,如果不覺得出行平臺是足夠有價值的一塊市場,我們和投資人也不敢做這樣一個投入。”程維的轉型決心非常堅定。
擴展生態圈,建立移動端出行入口
與其說《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在建立出行平臺方面殊死搏斗,倒不如說雙方都是為了尋求活下去的更多能力。而建立一個出行平臺,顯然也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從他們近期的動作來看,建立O2O閉環,將打車工具轉變為移動端出行入口,這才是競爭的焦點所在。
《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在鞏固雙寡頭市場格局的同時,還不斷與其他應用提供商合作,如高鐵、旅游和購物等生活服務類,借此加大打車軟件的入口渠道,從而鞏固用戶和市場規模。程維在評價《滴滴打車》與中國電信的合作時表示,《滴滴打車》作為一個天然的移動本地生活服務入口,也在積極尋找不同的合作伙伴合作。據悉,《滴滴打車》和中國電信后續將在能力整合、資源開放、創新合作及O2O銷售服務體系方面全面加強合作關系。
《快的打車》同樣在積極擴展生態圈,繼《支付寶錢包》、《高德地圖》、《百度地圖》和《攜程》等生活服務類應用之后,又與國航首次開啟合作,為國航旗下APP《國航無線》提供出租車叫車服務。此外,《快的打車》積分商城還與《天貓》、《全聚德》、《易果網》、《網易美美》和《藝龍》等品牌建立了合作關系,通過積分兌換的方式拓展O2O市場。對于積分商城未來的發展,《快的打車》方面也公開表示,未來積分商城還將繼續拓展更多的線上、線下企業的品牌,加速O2O領域的發展。
可以這么說,兩大寡頭都在試圖找到商業化的道路,不約而同地提出了“移動出行電商”的概念,即打通線上和線下,搭建基于移動出行的綜合服務類平臺。
不過,雖然雙方都通過與電信運營商的合作獲取了流量支撐及其他資源的合作,但“移動出行電商”模式能否真正落地,還得具體看打車軟件廠商的操作執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