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冰
有媒體這樣報道過中國的跑步熱,說是北京馬拉松和上海馬拉松的各3萬個名額都在開放報名后的不到二十小時里被一搶而光,緊俏得如同春運車票。要知道四五年前,即使你拖拖拉拉近兩個月才去報名也能報上。在這股浪潮中,傳統的運動品牌企業心甘情愿地被這股浪潮裹挾。2013財年,耐克大中華地區收入同比下降5%,但在2014財年的后三個季度卻獲得了連續增長,這一頹勢的扭轉始于去年冬天,這家公司棄用了在中國喊了25年的口號“Just Do It”,取而代之的新口號是:“跑了就懂。”
受益的并不只有這些傳統運動品牌,互聯網創業者們也迅速瞄準了商機。一時間,App Store中關于跑步的應用層出不窮,每一個產品都雄心勃勃,要用“互聯網思維”來激活曾一度衰退的運動行業,創造新的消費市場。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喜歡跑步的用戶常用軟件里有個名為《咕咚》的APP,這款軟件的中國用戶有幾千萬。像這類APP,其相關信息被跑步人分享到社交媒體,總會刺激到無數從未跑步人的跑步沖動,即使你從來沒有跑過步,裝上了APP,通過軟件記錄行程的功能激勵自己去堅持,你也有可能變成一個跑步狂熱分子。
隨著朋友圈等新興社交和健康生活思維的興起,社交運動應用受到了用戶的歡迎。近兩個月內,便有《咕咚》、《騰米跑跑》和《約運動》在內的幾款社交運動應用獲得融資。據不完全統計,僅2014年便有12個相關項目獲得投資。不僅如此,隨著市場的熱捧,社交運動相關應用融資速度也在加速,大多應用從推出到獲得天使投資均在半年之內,有的甚至只間隔了一個月,比如《趣運動》和《酷動》。
與社交運動應用相映成趣的則是可穿戴設備的逐漸火爆,從最初的手環、腳環,到后來與運動員跑步相關的設備,再到現在的智能手表以及更新穎的智能眼鏡、戶外運動手機等。但是相較于跑步軟件的火爆,喜歡跑步的用戶對于專業跑步硬件的興趣暫時主要集中在跑鞋、水壺、緊身褲與外套等基礎產品需求上,對于像戶外運動手機、智能眼鏡等裝備的擁有率則較低,這也恰恰說明了市場機會的存在,GoPro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GoPro將極限運動愛好者作為主要市場人群,已經被沖浪、滑雪和跳傘等極限運動愛好者廣泛使用。如今GoPro開始走進普通人的生活,并且逐漸培養了自己的社群文化。僅在YouTube上,有關GoPro的視頻就超過了50萬個。隨著跑者的不斷“升級”和“進化”,裝備的專業化將是未來的一個趨勢。目前的跑步市場發展速度快、潛力大,但成熟度低,對于尚不具備運動基因的移動互聯網企業來說,想要“跑步進場”的方式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首先要摒棄跑步等戶外運動是小眾市場的想法,優先進入那些相對成熟的跑者的視線,在這些重度的用戶中形成口碑,在未來影響那些“新跑族”。目前,“新跑族”市場呈爆發式增長,圍繞跑步的產業正處在市場大勢。根據媒體數據調查,將跑步作為自己的運動和休閑方式的人占比為41%,其中近一年內參與到跑步運動的人占到33%,參與時間在三年以內的占近60%,可見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剛剛加入,這個市場正處在一個高速的發展階段,更多的新生力量加入,為市場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間。
第二種,借助市場的發展大勢,打造一個針對初學者的入門品牌,讓那些“新跑族”們看到適合他們的裝備。當市場爆發時,品牌也將以火箭般的速度被帶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