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
社區O2O,野蠻生長效果倒退
不得不說社區O2O一開始很受資本市場的青睞。《叮咚小區》于2014年3月21日上線,上線不久后就宣布完成1億元人民幣天使輪融資,一時間驚艷四座、輿論乍起。
有了錢的《叮咚小區》開始“任性”起來,深刻貫徹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唯快不破的定律,進行快速擴張策略。
在上海,他們的計劃是4月份激活100個小區,5月份激活500個小區,6月份激活2 000個小區,6月底,他們預期的用戶數量可達到140萬。實際上,在一開始他們的確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據有關報道顯示,截止2014年4月底,《叮咚小區》激活的小區數量已超過90個,其中用戶數量在千人以上的小區超過10個。但好景不長,前不久,主打小區生活服務的APP《叮咚小區》疑因資金鏈斷裂關閉了其在北京的公司。雖然《叮咚小區》團隊在之后不斷作出解釋,但是難掩其因迅速“飛翔”而“折翼”的現實,夢想再大再遠,走得太快,有的時候并不一定是好事。
《叮咚小區》的市場表現可以看作是社區O2O快速進入用戶視野又快速凋零的縮影,人所共知的是社區O2O的發展的確存在不少問題—不斷擴展激活小區數量,而具體的服務質量卻沒辦法得到保障。
當初,《叮咚小區》的100人推廣小團隊在前期拉用戶下載APP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是用戶拉來之后,后續服務始終跟不上,APP體驗差,還一味的追求用戶數量。這和《叮咚小區》創始人梁昌霖的初衷格格不入,也和用戶需求相悖,所以關閉也就在所難免。
當然《叮咚小區》的關閉并不是個例,縱觀整個高速發展的社區O2O市場,這樣的例子并不少。
社區O2O如何轉身,切入口很重要
視線拉長,看一看美國的社區O2O平臺Nextdoor,其在美國覆蓋的小區超過33 000個,但是像Nextdoor這樣的案例在國內至今都沒有。成功難以被復制,失敗的案例值得我們深思。
然而《叮咚小區》的失敗是否意味著社區O2O不行了呢?明顯這個假設太過武斷。社區O2O的理念是沒有問題的—基于O2O結合小區內外的家政、餐飲、電商和物流等各種生活服務,構成一個完善的體系,讓用戶通過移動互聯網享用方便快捷的服務。
對于大型小區來說,社區O2O非常方便。至于《叮咚小區》的失敗,上文已經說到是因為擴張過快,服務沒跟上,那么社區O2O又該如何轉身尋找新的突破口呢?
筆者認為社區O2O不應該一開始就做到大而全,因為用戶在整個小區內的生活服務十分豐富,涵蓋購物、餐飲、物流、娛樂、家政和維修等等方向。如果社區O2O一開始的定位是滿足用戶的所有需求,那就會像《叮咚小區》一樣,產品功能復雜、服務跟不上,依賴投資人的錢混跡市場,當投資人的錢“燒完了”以后,就會出現資金鏈斷裂而土崩瓦解。
所以,選擇一個單一的需求方向作為切入口極為重要,物流、餐飲、交易和管理等多項需求當中,滿足用戶其中一個的需求足矣,而不是一開始就全面覆蓋。
以物流為例,小區可以成為用戶網購的提貨點,并且提供送貨上門服務(很多快遞是不上門的,但用戶的網購頻率卻很高)。送貨的時間點可以由用戶自己控制,用戶完全不用擔心購買產品以后的提貨問題,為用戶解決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需求。其優勢是方便迅速,單純的快遞和電商都不能滿足用戶的這項需求。
餐飲則是另一個需求特別大的市場,所謂“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F有的餐飲服務雖然也喊出了O2O的口號,但還只是某一家的餐飲服務。社區O2O用餐飲作為切入點,可以將小區附近所有的餐飲服務都搬到平臺上來,這樣既能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選擇需求,又能讓餐飲信息得以全面的展示。
回首《叮咚小區》,一個包含房產、家政、購物、餐飲、培訓和休閑娛樂的平臺,無論是地推和管理,實施起來都相對困難。并且高昂的人員成本,就足以把一個創業團隊活活耗死。想“一口吃成一個胖子”也無怪乎《叮咚小區》的落寞結局,即使是BAT三巨頭,在地推方面都小心翼翼,害怕一腳踏錯就沒有回頭路可走。像《叮咚小區》這樣快速全面的進行擴張,國內的創業團隊中實屬少見。所以在接下來的發展里,社區O2O一開始應抱著做“精”不做“全”的理念,找準切入口,再下手也不遲。
重拾初衷,社區O2O不為他人做嫁衣
曾多次在落寞的季節看到“勿忘初心”的忠告,但是很多創業者走著走著就忘了,資本市場的壓力和快速進入市場的壓力讓他們迷失了,而迷失的結局總歸都不太好。
社區O2O最大的問題是,只知道拿資本市場的錢砸用戶,換下載量,服務卻始終沒有跟上,有點“虎頭蛇尾”的感覺。沒有將最初的服務做好、做扎實,反而將力量放在大肆擴張與宣傳上,失掉了最初做社區O2O的初衷—優質服務。到頭來社區O2O不咋樣,倒還為他人做起嫁衣,興旺了其他相關產業。
同樣,在《叮咚小區》、《社區001》、《e家潔》和《小區無憂》這些平臺不斷進入市場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被忽略了,那就是用戶。而《叮咚小區》雖然失敗了,但是用戶在這個過程中是充分享受到了社區O2O這一“先進”的生活服務方式,用戶的使用社區O2O平臺的習慣被塑立了起來。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至關重要,需要大量的資源注入,這或許是《叮咚小區》所做的“最大貢獻”。
所以隨著《叮咚小區》、《社區001》、《e家潔》和《小區無憂》等平臺們的先行探路,后續涌入者已經開始變得聰明,前期社區O2O探路者們挖掘的“金點子”,不斷被模仿著、改進著。
未來社區O2O將會如何發展?短期內,社區O2O肯定還是會和O2O一樣停留在概念層面,真正落地到實處,是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演進。這其中包括移動互聯網用戶的使用習慣,上文已有提到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對于社區O2O的發展至關重要。在用戶的移動互聯網使用排行榜當中,即時通訊、移動視頻、手機游戲和購物名列前茅,而深層次的社區O2O服務,用戶涉及得十分稀少。所以只有在用戶養成使用社區O2O平臺的習慣后,才能談其他美好的“錢”景,如果用戶都不接受這個東西,那這個東西體驗再好也是白搭。
而如何盡快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呢?還得先找準用戶的剛需—根據需求提供的服務。前文已有提到,用戶需求涵蓋購物、餐飲、家政和維修等方面。我們應從用戶的需求出發制定相關服務,而不是去做一些根本不是用戶剛需的服務,這個尤為重要。
最后,就目前這些社區O2O平臺的表現來看,還需要不斷完善自我的平臺功能。做到操作簡單方便,圍繞用戶打造更貼心的服務。相比是否是社區O2O,用戶更關心家政服務的質量、餐飲服務的質量,菜品難吃得一塌糊涂,社區O2O就算是“神仙”也無法改變用戶的看法。如果僅僅是簡單的拉動下載量,也是不可取的。APP只是一種形態,它的未來誰都看不清楚,而且用戶的選擇是多元化的,并不一定就是APP,所以在這方面也是社區O2O平臺考慮的重要發展因素。但前提得是社區O2O一家好的生活服務公司,能夠為用戶提供令其滿意的服務。
社區O2O最終會是誰的?結果還未知,現有的社區O2O產品都太初級,未來還需要有更多的改進才行。相對于如此巨大的移動互聯網市場來說,失敗是常事,創新和顛覆也總歸是需要時間的,但原地踏步就是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