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浪
摘 要 近年來,國內銀行業尤其是大型銀行境外業務發展迅猛,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但仍面臨不少挑戰。中資銀行應搶抓中國經濟崛起、人民幣國際化提速和中國企業加快“走出去”三大戰略機遇,通過完善布局、豐富產品、加強人才培養等措施,不斷提升跨國經營水平。
關鍵詞 中資銀行 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 企業“走出去”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1中資銀行國際化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國內銀行業尤其是大型銀行境外業務發展迅猛,國際化布局不斷加快。截至2014年6月末,國內六家大型上市銀行(工、農、中、建、交、招行)境外資產合計達8.7萬億元人民幣,是2009年末2.7萬億的3.3倍,自2009年末起的復合年均增長率高達30.4%。境外業務貢獻度持續提升,六家行境外資產、收入占集團比例普遍較2009年增長了一倍,稅前利潤占比也有了顯著提升。而從服務網絡看,六家行的網絡基本覆蓋全球主要經濟體和金融中心。其中中行、工行境外機構網絡均已擴展至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
盡管中資銀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但仍面臨不少挑戰。一是與匯豐、花旗等老牌跨國銀行相比仍有較長的路要走。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01年提出的跨國公司國際化指數(對海外收入占總收入比率、海外資產占總資產比率、海外當地員工數占總員工數比率三者賦予相同的重要性,取平均數),國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銀行為中行和工行,分別達到20%和5%左右的水平,而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匯豐銀行、渣打銀行、花旗銀行和德意志銀行均在60%左右,差距明顯。二是跨境并購有待檢驗。近年來,中資銀行多通過并購方式實現快速擴張。并購有利于快速擴展網絡,但整合難度和潛在風險較大,能否順利實現預期目標還有待市場檢驗。三是不管是自設機構還是并購,國際人才儲備不足、不同地域文化帶來的挑戰等都是各行共同面臨的跨國管理難題。四是業務發展較為單一,尚未形成主流影響力。
2中資銀行國際化面臨三大機遇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人民幣國際化的提速和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以及中國“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發展大型跨國金融機構,“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的要求,中國銀行業國際化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機遇期。
2.1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為銀行國際化奠定基礎
經濟是金融的重要基礎。從歷史來看,大型跨國銀行集團的出現,往往伴隨著大國崛起。如上世紀60年代,美國成為全球最發達的經濟體,全球大型銀行多出自美國,當時全球最大的十家銀行中,只有兩家非美國銀行。花旗銀行即是典型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其海外銀行業務全面擴張,到20世紀80年代,它已在94個國家擁有1490余個分支機構,海外資產和收益占到全部資產和收益的60%。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經濟實力大幅增強,為中國銀行業跨國經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尤其是未來一段時間,大力促進對外投資、“一帶一路”戰略、自貿區建設等,將給中國經濟注入新的活力,為中資銀行的國際化帶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
2.2中國企業“走出去”創造需求
李克強總理在出席2013年夏季達沃斯論壇時表示,未來5年中國對外投資將超過5000億美元。“十二五”規劃綱要也明確提出了發展中國大型跨國公司和跨國金融機構,走出去戰略將進入加速發展期。這意味著,中國企業“走出去”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在此過程中,將衍生出大量的金融需求,包括項目融資、并購貸款、咨詢服務等。對中資銀行而言,這是難得的機遇。
2.3人民幣國際化帶來重大戰略機遇
美、歐、日等國銀行業跨國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貨幣國際化是東道國銀行業跨國發展的強大助力。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同樣將推動中資商業銀行的國際化。自2009年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以來,人民幣在外貿進出口結算中的使用比例大幅提升,2013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已達4.63萬億元,分別是2009年、2010年的1200倍和9倍。當前,人民幣成為全球第七大支付貨幣和第九大外匯交易貨幣,在國際信用證和托收交易等貿易融資活動中的使用份額位列全球第二。這些數據顯示,人民幣在貿易、投資、交易等領域應用日益廣泛,與人民幣相關的金融產品將更加豐富,全球的金融市場也將因此更加多元。而中資銀行有望成為最大的收益者,進一步加快國際化發展步伐。
3對中資銀行國際化經營的建議
3.1挖掘具有潛力的市場,完善網絡布局
盡管中資銀行紛紛加快“走出去”步伐,但其境外布局與我國的實體經濟需求仍不匹配。截至2013年末,中國已經上升為全球第一貿易大國、第二對外投資大國和第二吸引外商投資大國,與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均有貿易往來,在全球近18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直接投資。與此相比,各銀行境外機構、資產和經營收入的分散性和覆蓋面則較為滯后,特別是在南美洲和非洲地區。從長遠來看,中國對外貿易投資的持續增長,將為銀行業國際化之路創造巨大的發展空間。中資銀行可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中國企業“走出去”路線圖,以國際金融中心和有潛力的市場為重點,加快全球分支機構的設立,進一步加快海外業務布局,優化全球服務網絡。
3.2以人民幣業務為基礎,豐富產品服務
人民幣業務是未來中資銀行海外業務最具增長潛力的業務,也是未來中資銀行打造海外業務核心競爭力的著力點。中資銀行需要搶抓機會,緊跟人民幣國際化時間表和路徑,傾斜資源,相應調整海外資產擺布,發揮既有優勢,形成良性循環。加快人民幣產品的創新和開發,豐富海外人民幣產品體系,進一步滿足客戶的金融需求,打造人民幣業務的主渠道銀行角色,在服務人民幣國際資本流動與循環方面發揮關鍵的作用。
堅持綜合化金融服務,針對“走出去”企業日益多元的服務需求,深入分析當前業務的空白或不足,不斷提升全方位的服務能力,特別是在投資銀行業務、銀行保險業務、外匯交易業務、資產管理業務、全球交易銀行等方面,形成新的競爭力與市場合力。尤其是對于“一帶一路”、中非合作等一大批戰略性大項目,中資銀行應創新產品和服務,加強跨境和多元化穿透聯動,為客戶提供“組合拳”式的金融解決方案。
3.3豐富擴張手段,加速國際化進程
隨著國際化程度的加深,中資銀行應更多采用并購、合資、參股等方式,進一步熟悉跨國并購這一打造世界級大型跨國銀行的必修課。因為相對于自設機構,并購具有較大的宣傳效應,有利于快速拓展海外業務和融入當地主流市場。在當前絕佳的戰略機遇面前,需要采取并購手段,快速搶占市場。當然,并購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整合難度和潛在風險大,要求銀行具備較強的跨國管控能力。在實際操作中,需要結合實際進行,綜合運用代理行合作、自設機構、參股、合資、并購等多種手段,梯次推進國際化進程,穩妥構建本土與海外互為依托、適度多元的國際化業務布局、地域布局。
3.4大力培養國際化人才
銀行跨國經營最大的挑戰在于其復雜性,每個國家都有獨特的經濟周期、政治風險、金融監管環境和市場競爭格局,中資銀行的國際化要想真正做大做強,必須要打造一支實力強大、熟悉當地語言文化環境的國際化經營隊伍。 具體來講,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繼續完善外派、交流機制,鼓勵中國員工到國外工作。可適當借鑒匯豐等機構國際管理人才培養經驗,通過多業務條線、多地區的培養方案,儲備一批能在世界各地勝任的人才。二是強化激勵機制,吸引東道國優秀人才,逐步增加海外分支機構本地化員工的比例,降低人力資源成本,融入當地主流市場。
3.5提升全球綜合管理能力
國際化經營涉及跨時區、跨地域、跨業務、跨文化、跨監管體系的銀行管理,會面臨全方位、多層次的競爭,對銀行跨境服務和風險管理的效率與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資銀行需要從客戶、產品、渠道、科技、運營等方面著手構建全球一體化服務、管理體系,增強跨國經營的管控能力和綜合管理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