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被玩壞了的朋友圈
前幾天,筆者的手機上收到一條短信,內容是這樣的:“打不通你的手機,有急事找你,添加我的《微信》號XXXXXX。”筆者以為是PCD的小編商談稿件的問題,于是應約添加。結果添加之后發現是個搞海外代購包包的微信號碼,也不說話,就一個勁兒在朋友圈里發各種包包的價格……
這可不是個案,最近半年來,不管認識不認識,首先加你到《微信》好友,也不和你交流,就一個勁兒的刷朋友圈的內容,從泰國蝸牛美膚品到水母化妝品,從衣服到首飾,從職場成功書籍到成功管理課程……,整個朋友圈就像發瘋了一樣。
就算沒有進行瘋魔式的病毒營銷,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發著雷同的內容。例如霧霾橫行那幾天,大家都在發《如何預防霧霾》、《霧霾的危害》、《霧霾的原因》以及《給自己一片潔凈的天空》……。標題不同,但點進去后才發現,內容換湯不換藥。
為什么朋友圈會從一個單純的社交圈演變成為如此混亂的場所呢?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都逃不掉一個字—利。
朋友圈為何變成了營銷圈?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哪里人多,就往哪里去,這是中國人的習慣,不“熱”又如何“鬧”呢?目光聚集之處,金錢必將追隨。其實互聯網的營銷,就是哪里人氣旺就去哪里營銷。
特別是當《微信》推出之后,一舉成為了移動互聯網的領頭羊,超越了其他網絡媒體。據騰訊官方透露,《微信》目前在全球的用戶已經超過6億,日活躍用戶據說達到了3億,當之無愧地成為了移動互聯網人氣第一旺的社交平臺。于是太多的公司和產品瞅準了《微信》,大量的金錢、禮品和人力砸上來,勢必要在公眾號矩陣里撕開一個營銷的口子。
不過,《微信》與網站、論壇和微博是不同的。微博、網站都是開放型信息平臺,任何人都可以瀏覽信息。但是《微信》不同,它是一個半封閉社交平臺,必須互相加為好友才能看到朋友圈的內容。如果把社交模式按照熟人、輕熟人和陌生人三種劃分,微博和論壇是三種都有的疊加版,《微信》則是沒有陌生人的社交模式。不過這也就是《微信》厲害的地方,因為一旦通過《微信》加了對方為好友,就相當于打進了一個完全真實的“朋友圈”。
按照科學家的理論,每個人至少有6種性格的朋友。所以,一個人的朋友圈至少會被6個人關注—其實微博也采用的是這種模式“發展下線”。于是當一篇出色的文章及內容被一個人發到他的朋友圈之后,至少會被6個人看到甚至轉發。然后這六個人轉發的消息理論上會被36人看到乃至再轉發……,這種呈幾何數量級增長的擴散速度是驚人的!其營銷的效果也是非常可觀的!
這個營銷理論有問題嗎?沒有!那么能實現嗎?只能說有可能!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能夠擴散的內容一定是出色的內容。脫離了出色的內容,上面的營銷鏈條就不復存在。不僅僅是《微信》,在微博火爆的年代,有些微博內容能被轉發十幾萬上百萬次,而有些微博卻只能被轉發幾次,其區別就是在于內容是否出色!
但是,目前《微信》中的實際情況是,能夠原創,出產優秀內容的人實在太少,更多的人只是轉發別人的內容—事實上,目前整個互聯網都存在這個問題,多數人都在當優秀的搬運工,轉發別人優秀的內容,而無法自己原創。
就算是能原創,也更多的是介紹各種產品,將《微信》、公眾平臺乃至與自己的朋友圈變成一本產品手冊!所以才有了前面所說的無所不賣,無所不推銷的“不瘋魔,不成活”的朋友圈!
這有意思嗎?當然沒意思!大家想看的是有知識、有內涵、有趣、好玩的內容,可是每當我們打開《微信》,發現各個平臺,各個朋友圈都千篇一律的轉發著相同的內容,這樣的《微信》,還有去關注、添加的必要嗎?
營銷沒錯,但不能讓人反感
其實利用《微信》進行營銷,這并沒錯。不過《微信》與公眾平臺都不是一個聚集客人的好平臺。它們更大的作用是黏住客戶,維護客戶以及與客戶進行實時互動。而要搞好這些,需要強大的內容編輯、技術實力以及還要有龐大的資金……
那么應該如何玩好朋友圈內?首先當然是圈人,讓你的客戶添加你的《微信》,這是很重要的一步,因為《微信》沒有自我擴散的功能,第一批客戶一定是你主動鎖定并添加的好友,然后就要利用好朋友圈。根據目前自己的企業經營內容,以自己為主角,發一些不但能結合企業,又能與生活、健康、餐飲、娛樂相關的內容。
例如,你是個賣發動機的銷售員,不妨結合自己的工作拍一些發動機的照片,然后發一些汽車發動機維修、保養方面的知識在朋友圈,越是貼近大眾生活,這樣的內容被轉發的幾率越高,有相關需求的人添加你的可能就越大!朋友圈的營銷,應該先推銷自己,而后再進行營銷,人脈營銷豈不是比產品營銷更加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