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立夫
免費的問題
無論是電腦軟件還是手機應用,從研發、推廣到之后的維護,都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就是因為有如此巨大的投入,因此各大廠商才會通過各種方式來收回投資。可是由于目前的軟件和應用都已經朝著免費的方向在發展,因此靠傳統的“賣軟件,賣應用”的方式,已經成為了不可能的盈利選項。于是,市場上出現了其他的盈利方式。
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植入廣告。這種方式也并不新鮮,早期的互聯網軟件基本都是通過這種方式來盈利的。然而,這種方式一旦過度使用,比如頻繁地彈出廣告,或者廣告窗口的顯示影響到了用戶的正常操作,就會引起不少用戶的反感。
另外,捆綁安裝也是一種常見的盈利方式。廠商們在軟件或應用的安裝包里面,捆綁其他軟件或應用的安裝文件,從而可以提到一定的分成。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方式就是篡改瀏覽器的首頁,讓用戶打開瀏覽器的時候,不管是在電腦上還是移動端,都會自動訪問到廠商指定的網站,然后通過網頁中的廣告來進行盈利。
以上的這些方式,都從傳統互聯網領域沿襲到了移動互聯網領域,都給用戶的體驗造成巨大的傷害。
持久之困,誰為免費買單
其實,我們上面說的這些問題,歸根到底都是“錢”惹的禍。廠商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才能通過“免費”來賺錢,既保證盈利的同時,又可以避免用戶對免費模式的反感。
通過現有的模式,我們可以發現,比較常見的方式有兩種,比如收費的商業版和免費的個人版共同存在,這種模式已經在國外的殺毒軟件領域得到了大量使用。而另外一種模式則是通過增值服務來盈利,騰訊的QQ就是這種模式最好的證明。
現成的模式放在那兒,能不能成功借鑒才是關鍵。不過由于現在國內的競爭非常激烈,由此帶來的惡性競爭也是層出不窮。比如,現在國內的云盤市場,各大廠商為了爭奪用戶已經殺紅了眼。云盤的空間大小也從最初的15GB,升級到了至少是1TB的空間。正是由于這種惡性競爭,使得本來作為增值服務的存儲空間,也就失去了它的“增值”價值。
同時,如果處于這種競爭下的廠商長時間無法盈利的話,那么必然造成公司資金鏈的斷裂,最終的結果就是廠商和用戶兩敗俱傷。
免費與否,是智慧
免費模式能夠吸引用戶的關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最終是否能夠留住用戶,還是得看產品自身的服務。如前文所言,如果廠商無法從產品中獲利,久而久之,就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就有可能如同曾經宣稱永久免費的雅虎郵箱那樣,轟然倒閉。其實,對于任何一個廠商來說,以后只有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式繼續前進,即基本的免費服務,再加上差異化的收費增值服務。
基本的免費服務可以讓產品在初期與同類產品的競爭中贏得更多關注,以及吸引用戶在第一時間使用。之后,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就可以避免陷入惡性競爭中,進一步留住用戶。而只要廠商能夠拿出讓用戶滿意的增值服務,我想,就像《印象筆記》的諸多擁躉一樣,很多用戶還是愿意花錢為其買單的,廠商終將獲得盈利。如此一來,廠商也不用再采用一些類似植入廣告、惡意推送和強制跳轉等一些旁門左道來賺錢。最終,廠商和用戶之間終將實現雙贏的結果。
這樣的“免費”,才是我們真正所向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