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琪
【摘要】鋼琴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演奏技巧,還需要體現音樂的美感。本文通過體態律動教學法的產生與發展,針對高師鋼琴教學的現狀,提出利用高師學生的優勢,從節奏運動與身體運動兩個方面來詮釋體態律動在高師鋼琴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體態律動;高師鋼琴教學;達爾克羅茲
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認為音樂的本質在于對情感的反映,他提出音樂教育首先要通過音樂與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從而喚起人的音樂本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進而獲得體驗和表現音樂的能力。在筆者看來,高師鋼琴教學中,應以培養學生彈奏、伴奏、教學三個方面的綜合能力為目標,從實際教學中來看,現階段依然以重視彈奏技巧為主,卻忽略了音樂的表現力等。因此,本文以達爾克羅茲的音樂教育思想為中心,講解在鋼琴教學中,怎樣運用肢體動作去了解、感受曲子中的時值、力度、速度、拍律、分句等,從而達到訓練學生身體節奏感的目的,讓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得到提高。
一、什么是體態律動
體態律動是指在傾聽音樂的同時以身體運動來體驗音樂,并將這種體驗轉化為感受音樂與認知音樂的能力;即要求學生把身體作為樂器,把聽到的音樂通過肢體語言表現出來,這也是達爾克羅茲提出來的。體態律動是身體動作和音律感的結合體,因此,它包括了原地動作與空間動作,其原地動作包括拍手、搖擺、彎腰、歌唱等,而空間動作則包括走、跳、跑、蹦等。所以體態律動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是音樂教育中的一類和表達音樂本體的方法,是音樂體驗的反射。
二.體態律動教學法的產生與發展
體態律動教學法是由瑞士朱音樂教育家愛彌爾·雅克·達爾克羅茲在日內瓦音樂學院任職期間提出來的一個音樂教學學說。在1892年完成學業后就在日內瓦音樂學院任職,在教學中他發現學院里的學生雖然有好的演奏、演唱技巧,也明白音樂理論知識,但是表現出來的音樂沒有任何感情,很多學生都很機械地模仿或炫耀自己的技術,從而缺少藝術表現力。通過對學生的日常觀察,達爾克羅茲發現當他們平時走路的時候,卻表現出很流動、很有表現力的節奏感。通過逐步的深入研究,他慢慢感悟到,一個成功的音樂家在進行音樂表演時,會有一種深層、神秘的東西將他的感覺、情感、思想、氣質等結合在一起。因此,他慢慢有了這樣一個概念:人是通過自身的運動將內心的情緒轉化成音樂的,人體本身就是樂器。
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開始介紹國外學校音樂教育體系、音樂教學法,從開始了解到引入,它對我國未來音樂教育的發展有著極深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到21世紀,我國進入了音樂教育的一個全新局面。這時的國外音樂教學理念和音樂教學法在我國應用更深入、傳播更廣。而體態律動在中國音樂教學中發展緩慢,其原因主要體現在觀念、師資兩大方面。觀念的因素是因為在中國文化中,對身體有諸多要求,例如,走路、姿態及舉手投足等行為都要中規中矩,這樣才能體現一個人的修養。由于觀念與習慣的影響,使學習者對身體運動的思考大受限制。師資的因素是,傳統的教學理念認為,一個理想的音樂教師應該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知識,這從某種程度上限制了音樂人對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的探索。
三.高師鋼琴教學中注意的問題
在“引言”中已經提到,高師鋼琴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彈奏、伴奏、教學三個方面的綜合能力。在高師學生進校前多少都對音樂有些了解,但大部分以參加高考為目的,對音樂學習得過少。因此教師應該對學生的音樂基礎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也是因為這樣,不管學生學習的是聲樂還是器樂,鋼琴水平如何,他們都有一定的音樂基礎,這為教師在教學中實施體態動律教學方法提供了保障。其中,要求教學對技術與藝術的關系有一個掌握度,即不管是基礎鋼琴教學還是高師鋼琴教學,都必須了解清楚鋼琴演奏技術與鋼琴表現藝術的關系,兩者是不同的,技術不能代替藝術。明白技術是為藝術的表現而服務的,在學習藝術理論、培養藝術素養的同時,要掌握和理解藝術感受,并加以表現;而技術課程正是幫助學生塑造這種表現的途徑。但教學的目的是藝術本體,是追求完美藝術境界,而不是為了“技術”而技術。音樂技術是音樂表達的基礎和手段,熟練的音樂技術能完美地優化音樂表達,從而具有音樂藝術的審美價值。總之,要把握好音樂技術與音樂表現的關系,恰當處理,避免出現沒有技術只有藝術的創作意圖,或只有技術,而沒有任何共鳴和美感的樂器呈現的現象。
四.實施體態律動在高師學生中的可行性
在音樂院校中高師教師在音樂專業鋼琴課中應用體態律動教學法的必要性表現如下。
1.自身審美的需要
高師學生學習鋼琴,應該將演奏鋼琴視為一種工具來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音樂的學習是要鍛煉自己表現美和欣賞美的能力,所以學習鋼琴不能只滿足于掌握演奏技巧,需要的是調動肢體器官去理解、學習音樂。
2.教學的需要
體態動律是音樂教學中一個很好的教學手段。據所做的問卷結果表明,“學生對學習音樂的態度是,我們喜歡音樂,但是不喜歡上音樂課”,這主要體現在,當音樂課學習將唱歌變成讀寫,是非常枯燥的。由此可見,傳統的教學模式束縛了學生們的肢體,更束縛了他們對音樂的渴望。因此,音樂教師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應用體態律動是非常好的,同時也為未來的大學階段學習體態律動實現、體驗體態律動的教學方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綜上所述,體態律動教學要以學生的身體運動為主,從而提高人們對音樂的感知和表現能力。這種全新的訓練方法用于高師鋼琴教學中,針對高師鋼琴教學的特點,擺脫傳統鋼琴教學重視鋼琴演奏技巧、忽視音樂表現力的束縛,最終提高學生對鋼琴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聽、協調、反應、創造等綜合能力和素質。因此,體態律動教學法可用于不同專業、不同年齡層次的音樂教學中,關于它的應用,需要各位音樂教師共同研究與實踐,同時也要善于創新,讓體態律動在高師鋼琴教學中更加適合于我國音樂教育環境。
參考文獻
[1]蔡覺民,楊立梅.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周險峰.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方法在少兒鋼琴教學中的運用[D].華中師范大學,2008.
[3]趙秀芝學習借鑒國外先進音樂教學法的啟示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2).
[4]張建萍.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與新課程改革中國音樂教育,2004(3).
[5]伏源.國外優秀音樂教學法對我國音樂教育的啟示卟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