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樂樂
【摘要】“搖滾樂”在其誕生之初,社會上普遍對它抱有爭議,搖滾樂也鮮登大雅之堂,本文就搖滾音樂對腦認知健康的干預進行研究能改善思想焦慮,愉悅身心。
【關鍵詞】搖滾音樂;減壓;改善焦慮:
生活在當今社會里,一些日常面臨的問題,如失業、婚姻沖突、長期的身體疾病等,常會給人的精神帶來一定的壓力。據統計,成年人中,每天大約有7%的人感受到壓力折磨,他們極度焦慮或恐慌,并對這種情緒無法控制,也無法終止,造成腦內壓力的“惡性循環”。如果這種“惡性循環”得不到有效控制,長此以往,極容易引發各種精神疾病,如焦慮癥、抑郁癥等,造成嚴重的腦和軀體損傷(Sternberg,2000)。
面對壓力和抑郁,人們常會不由自主地采取措施,以適應環境。“搖滾樂”便是其中之一,自它誕生之初,社會上普遍對它抱有爭議,搖滾樂也鮮登大雅之堂,但經科學證明,搖滾樂確實可以緩解人們與日俱增的壓力,有利人的身心健康。
一.搖滾樂能夠鎮定腦內的“壓力循環”
壓力源于人腦自發的神經反應,即“應激反應”,它導致腎上腺激素分泌,并經血液運輸至大腦,與很多神經元受體結合,此時交感神經活躍,激發身體做出反應,包括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壓升高、抑制消化、動員糖儲備、肌肉緊張等。這一系列生理變化有利于大腦制定措施,軀體快速動作,準備對付各種應激事件,對于大腦和軀體來說,應該屬于一種保護作用。但是,如果“壓力”長期無法得到解決,便會導致與日俱增的心理煩惱和各種應對壓力的無效行為,這些因素反過來又會加劇壓力的“應激反應”,使“應激”時間持續過長、強度過大。
人在感受壓力時,腦內的前額葉皮層過度活躍,形成特定的“壓力循環”。在它的反復刺激下,體內發生“應激”反應,引發腦內皮下“杏仁核”活躍,人會因此感覺恐懼、焦慮。相比其他音樂,“刺激性”搖滾樂音調高亢、聲嘶力竭、節奏明確有力,歌詞也具有很大沖擊力。人們在傾聽,尤其是參與歌唱時,會有效激活腦皮層的顳葉神經元。
顳葉神經元是大多數人的語言中樞和聽覺中樞所在,是負責處理音樂音調、歌詞和節奏的主要腦區。在“重搖滾”的強烈刺激下,顳葉神經元的供血量會顯著增加,神經元高度活躍。與之相對的,前額葉皮層的“壓力循環”的供血量必然減少,處于一種被壓抑狀態,也就不能引發應激反應。
二.搖滾樂能夠改變壓力循環的電節律
地球是一個富于節律性的大環境,季節變化、晝夜交替、潮漲潮落等周期變化都反映出這一點。動物們為了生存,其行為必須與這些環境節律相協調。人在進化過程中,腦內也形成了各式各樣的節律控制系統,有些節律周期較長,如激素調節;有些節律周期較短,如呼吸、行走步伐,以及大腦皮層的一些電節律。 人在處理壓力時,前腦額葉皮層神經元發放電較快、節律活動非常復雜。而搖滾樂的周期性節律對大腦產生強刺激,好比一個節律性“起搏器”,引發部分腦區(尤其顳葉)神經元的同步化興奮。當這種刺激增強、增大時,有可能協調臨近皮層神經元的活動,導致大范圍神經元一致的同步活動模式。人們通常的經驗是:當聽到強節奏時,很難不受影響地繼續集中思考或學習。換句話說,受“壓力”影響的腦區將會從自身電節律中解放出來,轉而參與“搖滾節律”的同步運動,壓力知覺因此停止。 三.搖滾樂能夠“凈化心靈” 雖然壓力和搖滾樂同樣屬于“刺激”的一種,都會引發交感神經的變化,但搖滾樂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刺激量是急劇而短暫的。
眾所周知,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都屬于自主神經系統,二者在人體內相互對立,卻又平衡地發揮作用。交感神經在軀體危機時活動最強烈;副交感神經平和地促進人的消化、生長、免疫反應、能量儲存等。大多數情況下,二者的活動水平是相互抑制的:當交感神經活動加強時,副交感神經活動就減弱;反之亦然。而自主神經系統則能夠協調二者的興奮和抑制。 搖滾樂刺激交感神經急劇活躍,甚至使人進入一種“異常”的意識狀態。與“正常”的意識狀態有所不同,人會感覺自己的知覺、情緒、記憶、思維方式、控制力等各方面都發生了明顯改變(Tart,1986)。但在刺激結束后,交感神經會迅速降到最低水平,此時副交感神經快速加強,在幾分鐘之內,使人心率變慢、血壓降低、消化功能加強、出汗停止。人們會感覺無比輕松、愉悅,似乎靈魂獲得了“凈化”。
正因為如此,這種“異常”意識狀態也具有很重要的文化意義(deRios,2005)。在很多文化的宗教或治療儀式中,都伴有異常意識狀態,比如印度苦行僧的自罰,土耳其的旋轉舞,美洲印第安人的“發汗”儀式等。所造成的“異常”意識狀態被認為是個人獲得啟迪的途徑,能使生命力得到提升和突破。
搖滾樂帶來的體能消耗和事后異常“平和”的心態,明顯增加人腦5羥色胺水平,使人不光感覺心境平和,還會增強腦內“海馬”神經元對抗壓力的反饋調節,抑制腎上腺激素的釋放。人的這種反饋調節功能至關重要,因為,如果腎上腺激素不能得到及時抑制,人長期處在慢性應激條件下,“海馬”神經元就會萎縮,甚至死亡。海馬的這種退行性變化會引起一種惡性循環,使應激反應更加激烈,并可引起更多的腎上腺激素釋放和更嚴重的海馬損傷。人腦成像研究表明,一些患有創傷后應激障礙病人的海馬體積會縮小。創傷后應激障礙雖然是一種由無法回避的應激所引起的疾病,但它會導致焦慮障礙和腦組織受損。聽(唱)“搖滾”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人對壓力反饋調節的能力,長遠來看,使人更有能力應對壓力,也保護了腦組織不受傷害。 四.搖滾樂能夠釋放肌肉緊張 許多情況下,壓力帶來的身體不適感是由“應激反應”引起的軀體“戰斗”、“逃跑”狀態的結果。此時,心臟劇烈跳動,身體肌肉處于一種緊張狀態。搖滾樂的優勢在于,它的刺激量是多方面的,不僅要演唱,還要高強度地身體舞動。既然“應激反應”已經讓人做好了行動準備,那么,搖滾樂的全身舞動則能充分釋放這種肌肉緊張,減少思想焦慮,降低身體得疾病的風險(1inden,2005) 綜上所述,搖滾樂是一種舒緩壓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尤其“重搖滾”,能夠改善人的情緒和體力,有益身心健康,掃除偏見,打開心扉,此時,你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搖滾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