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
【摘要】漢代,蹴鞠逐漸成為百戲中的一類,被稱為“蹴鞠舞”。尋根溯源,蹴鞠舞流傳至漢代時淡化了競技性與訓練性意味,而多具有娛樂性質,即游藝性和觀賞性。依據漢畫像石之所表,漢代蹴鞠舞之“蹴”可以分為踏鞠、踢鞠、頂鞠、拋鞠、懸鞠5類,蹴鞠舞的形態也呈現在這5類上。
【關鍵詞】蹴鞠舞;舞蹈形態;漢畫像;百戲
一.“蹴鞠舞”探源
蹴鞠或作“踏鞠”、“蹋鞠”。漢·許慎《說文》:“蹴,蹋也,以足逆蹋之日蹴”,“鞠,蹋鞠也。從革,匊聲”。
西漢劉向著《別錄》,載“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日起戰國之時”。言源于黃帝時期,見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墓出土的帛書《十大經-正亂》:“黃帝身禺(遇)之(蚩)尤,因而禽(擒)之。剝其口革以為干候,使人射之,多中者賞。斷其發而建之天口,日之(蚩)尤之旌,充其胃(謂)以為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文獻中記載黃帝時期就已經做“鞠”戲,用以訓練士兵。“戰國策·齊策一》:“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同雞走犬,六博跆鞠者。”“說文》:“腧”同“踏”。文獻表明戰國時期,齊地富有而殷實,人們沒有不喜愛蹋鞠的,“蹌鞠”即“蹴鞠”,可見當時的蹴鞠活動形式已經初具規模。
至漢代,蹴鞠技藝繼續發展,逐漸成為百戲中的一類,稱之為“蹴鞠之戲”、“蹴鞠舞”。人們使其除了具有對抗特質的競技訓練特性以外,更多地具有娛樂性質,即游藝性和觀賞性。 《鹽鐵論·國疾》記載平民人家“里有俗,黨有場,康莊馳逐,窮巷蹋鞠”,《鹽鐵論·刺權》:有記“貴人之家,蹴鞠斗雞”。表明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貴族之家對于這類娛樂性的活動都是積極參與的,使得“蹴鞠”活動成為一種大眾性的游藝形式。其觀賞性表現在漢代善“蹴鞠”者被作為專門人才對待,豢養在貴族之家,供其戲賞。《漢書·東方朔傳》記載:“董君貴寵,天下莫不聞,郡國走馬、蹴鞠、劍客輻湊董氏。常從游戲北宮,馳逐平樂,觀雞鞠之會,角狗馬之足,上大歡樂之。””漢武帝時期,館陶公主男寵董偃得到武帝寵幸,天下皆知。于是“走馬”、“蹴鞠”、“劍客”都投奔到董偃這里表演,此處的“蹴鞠”和“劍客”一樣,都是專門的表演人員。這些人經常在宮中蹴鞠走馬、斗雞玩樂,引來武帝及其他達官觀賞。另《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藝術典》第八。一卷引“彈棋經序》日:“昔漢武帝平西域,得胡人善蹴鞠者,盡炫其便捷跳躍,帝好而為之。”川武帝得到西域善蹴鞠者,引入宮中,讓他們盡情地發揮技藝,武帝喜愛觀看,并會參與其中。 二.“蹴鞠舞”形態分析 蹴鞠舞即是以“鞠”為道具來作舞,漢畫像石磚上較多地保留了漢代百戲原貌,筆者根據漢畫像石上所繪舞人對“鞠”的施力方式,將漢代“蹴鞠舞”分為:踏鞠、踢鞠、頂鞠、拋鞠、懸鞠5類。 踏:“踩”也,踏鞠者,將單腳或者雙腳踩在“鞠”上,如兩幅南陽漢畫像石A與A1”。,兩幅畫像有相似之處,右起第一舞人都是“踏鞠者”,其余雜耍者與樂器演奏人員分列順序也是一致的。兩舞人均梳高髻,著緊身舞衣,長袖伸展,扭腰出胯,不同的是第一幅舞人使用單腳而第二幅舞人使用雙腳踩在鞠上。圖A中舞人單腳立于鞠,重心落在主力腿上,另一腿屈膝抬起,其動勢為向右斜上方運動。兩臂伸展方向為斜上和斜下,長袖飛舞,具有輕捷飄逸之態;展袖躍動,飛身出胯的動作增加了蹴鞠舞的難度。圖A1中,舞人雙腳分踏一鞠,重心落于兩腿之間,雙腿彎曲,俯身起臀,有下蹲的趨勢。舞人立于上而能保持平衡,側首而能平展雙袖,顯示了舞人高超的技藝。再如南陽方城漢畫像石磚B[6】分為上中下三層,中間兩舞人,頭戴高冠,著緊身舞衣,一臂揚袖,一手叉腰。其中左邊舞人單腳踩一鼎狀物,右舞人側首,單腳踩一鞠,兩人對舞。結合以上三幅圖,圖A與A1所繪踏鞠舞動態性較強,舞人主力腿踩在鞠上必須時刻運動才能保持身體平衡;而圖B所繪舞人的主力腿在地面,動力腿踏鞠,極盡穩定之勢。
踢:合乎現代競技類足球的基本動態,即用腳觸擊。如山東曲阜出土的漢畫像石C[6】上的蹴鞠舞,舞者為三女子,梳高髻,著緊身舞裙(或寬口長褲)。周圍伴奏樂隊手執樂器或仰或俯立于四周成圈,圈內三人長袖飛舞,上方舞者兩臂伸展,側首俯視,單足向后踢起,身體左右兩側各有一“鞠”。下方兩舞者相對而舞。于此圖也可看出,雖然是三人舞,但是往往“蹴鞠”者是一人,而且一人可以蹴多鞠。另在河南南陽出土的漢畫像石C1【】上有一女舞人,著衣和圖c中的舞人相像,舞人兩臂前后擺動揮舞長袖,上身前傾,腰部后躬,一腳站立,下蹲欲起,另一腳高抬起,用腳尖作踢鞠姿勢。從此圖看,應是單人蹴鞠舞蹈表演。
頂:可分為用頭部頂鞠和用膝蓋頂鞠兩種,頭部頂鞠者見于山東臨沂出土的漢畫像石D[6】,畫像石從左起第三人,雙手按鼓(或鞠)倒立,頭帶高冠,冠頂有一鞠。兩腿前后彎曲分開,其中一腿足部接近頭頂鞠,可見當時的蹴鞠舞人的技藝之高。左起第四人單腿跪地,似對“弄鞠者”做保護,又似做爭奪表演。膝蓋頂鞠者見于南陽漢畫像石E[】,這是一幅建鼓舞鞠圖,在建鼓的兩側各有一名舞人,右側舞人手執鼓槌,邊敲建鼓邊做“踢鞠”狀。左側舞人,頭戴高冠,著長袖,做“順風旗”舞姿,上身后傾,支撐腿稍彎曲,另一腿屈膝抬起,用膝蓋做頂鞠動作。觀其舞人姿態及鞠的運動軌跡,似乎下一個動作將是用胸部來頂。
拋:即投擲,將“鞠”拋人空中。此類見于陜西綏德漢代畫像石F16】,該畫像石中間部分有三人為一組,其中兩人相對而舞,足前方共有五鞠,身體前傾,扭腰出胯,雙臂做順風旗姿態。值得注意的是,與兩人身體同樣高度的方向上有一“大鞠”,似是兩人合力拋起來的。由于舞人均是長袖或手執道具,此類“拋鞠”的發力點應該不在手,而在手肘或腳亦或膝蓋。此圖也能看出漢代娛樂性的“蹴鞠舞”區別于競技性的踏鞠運動其中一點是前者可以兩人“踏”多“鞠”。
懸鞠,從河南新野出土的漢畫像石G蚓可以看出,四鞠分別被鉤掛于建鼓鼓面兩側和建鼓木柱兩側,兩名舞人立于建鼓兩側,兩臂前后揮舞,弓箭步站立,邊擊鼓,邊蹴鞠。鼓面兩側的鞠尚能使舞人弓箭步而蹴,木柱上的雙鞠則要求舞人騰空跳躍擊鞠,因此舞人一定要有高超的技巧才能完成此類動作。將鞠懸掛于建鼓之上應是考慮舞人在蹴鞠時不至于使鞠遠離自己。需要說明的是,“懸鞠”是以鞠的擺放位置定名,而不同于前面四類的是以舞人作用于鞠的方式而定。對于懸鞠的施力方式綜合了前面四類包括踢、膝頂和拋等,其表演形式是一種綜合性的動態形象。 作為道具舞,漢代蹴鞠舞對道具“鞠”靈活運用,其方式包括“踏鞠、踢鞠、頂鞠、拋鞠、懸鞠”,動態各異,姿態變換萬千。踏鞠舞與其他藝術共存于百戲之中,并與之互相吸收,使得蹴鞠舞既有建鼓舞類的雄渾剛健、豪邁大氣,又有袖舞類的柔美舒暢、輕盈飄逸。一方面,漢代蹴鞠舞繼承了前代“楚舞”的風格,舞人運用折腰、舞袖的技藝,一邊扭細腰、舞長袖,一邊盡情蹴鞠為樂。真可謂長袖裊裊,妙不可言;舞姿翩翩,令人驚嘆。另一方面,漢代蹴鞠舞吸收了百戲中其他姊妹藝術的風格,如借鑒雜技技巧進行倒立頂鞠、騰跳擊鞠等動作的表演,舞人高縱輕躡,疾緩有序,高超的技藝,極具欣賞價值。蹴鞠舞符合漢代那健朗明快、欣欣向上的時代精神,雖然其藝術生命在漢代以后逐漸光華隕落,但蹴鞠舞仍是漢代百戲中極具藝術個性的舞蹈之一,在中國古代舞蹈藝術長河里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