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艷
【摘要】在我國民族傳統唱法中,認為氣息是歌唱的基礎,“氣為聲之本,氣乃聲之帥”。并強調:“氣催聲發,聲靠氣傳。無氣不發聲,發聲必用氣。”說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氣息支持;呼吸支點;肌肉狀態
聲樂藝術中的根本是呼吸問題,而呼吸不是自發的,是歌唱者自覺地運用方法,在學習和鍛煉中得到的自我的感受。方法科學,運用得當,就掌握了聲樂演唱的“骨骼”。
在歌唱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需要理解和解決的矛盾,比如說歌唱呼吸一方面要求自然,另一方面在教學和演唱過程中又強調控制,既要控制又要自然,這本身存在矛盾,于是,需要聲樂學習者明確并解決兩者之間的關系,認識到它們之問的區別和聯系,將兩者和諧地運用到演唱中去。
控制性呼吸是有支持的呼吸,它是一種獨特的呼吸運動形式,我們通常所說的氣息支持,就是通過支持力的作用控制呼吸運動來達到控制聲音的目的,氣與力與聲帶的關系,好比小提琴的弓和弦與手的關系一樣。弓沒有手的作用不能自動;而弦沒有弓的作用也不能自響,因此,氣和力的相互關系構成了歌唱發音內在的聯系并融入在了歌唱發音的全過程中,凡是好的聲音,都必須是好的呼吸控制的結果。
與控制呼吸相聯系的,有所謂“呼吸支點”這個普遍應用的專業術語。多數聲樂演唱者,在歌唱過程中,分別感覺在腹部,胸腹之交,少數人感覺在胸部、有一個氣息的支持點。很明顯,這是一個來自感覺的名詞。感覺,直接產生于實踐,這是它的可靠性;但感覺如不上升為理性分析,往往停留于表面或限于片面,不能深入事物的本質概括事物的全面。
歌唱中的呼吸運用問題最難也最關鍵,我們說的氣息的保持,更多的是針對歌唱發聲的吸氣肌肉的狀態而言。當我們吸氣時,兩肋是擴張的,后腰及腹部是開放的、膨脹的,這就是聲樂教師要求的。在唱歌過程中,歌者往往在發聲時感受到那種向下沉、從腰后部橫著往外拉伸的感覺,用一口氣完成很長的樂句,而這種吸的力量,一般被稱為氣息的保持力量,所以,許多聲樂家都提倡“吸著唱”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所說的氣息支持,更多的是針對歌唱發聲時的呼氣肌肉的狀態而言的。當我們歌唱時,如果光靠吸著向下沉的力量,就根本不可能發出聲音來,因為聲帶本身是不會振動發聲的,而是通過腹部向內收,尤其是小腹的向內向上收縮,甚至臀部也略微提著點兒以促使橫膈膜向上回升,并以此推動氣息向上向外呼出,是聲帶振動發聲,歌唱發聲是在呼氣中完成的,沒有呼氣的力量就沒有歌唱,因此,這種力量也被稱為氣息的支持力量。
歌唱時的氣息運用是兩種力的對抗,即向內向下吸的保持力量和向上向外呼的支持力量,這兩種力量失去一個都不可以,但又不是絕對均衡的。力量相等了,橫膈膜就僵了,應該是向上呼的支持力量略大于向下吸的保持力量,因此,小腹有較明顯的內收感,這是就聲樂演唱者所說的“呼吸支點”。向下吸的力量用過火了,氣息就難以流動,聲音也就不通暢了,這種吸和呼的兩種對抗力量和小腹的內收感,就是所謂的氣息控制。許多聲樂歌唱家在教學中都要求學生主動想著“吸中有呼,呼中有吸”。這種又呼又吸的感覺能讓歌唱者一舉兩得,既能很好地控制氣息,又能使氣息流動,使聲音流暢起來。
對歌唱者的發聲訓練中,對于初學者來說,腰腹之間上下的對抗力的體會是最難的,因為這與原來生活中的一般呼吸狀態完全不同,然而,把握住了腰腹之間的對抗力,就得到了橫膈膜的支持,唱起來就使得上勁了。在聲樂訓練中,主要是靠意念和思維,猶如氣功中的“八境”一樣,聲音和氣息緊密結合,才能真正體現“氣為聲之本,無氣不成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