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晶晶

【摘要】在高職院校中開設公共音樂課程是培養現代化高素質人才的需要,也是高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其目的在于通過該課程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學會“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但是,目前很多高校開設的公共音樂教育課程,在課程設置、教材體系、教學模式、考核評價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使該課程目標不能很好地實施。筆者根據自己6年的教學實踐,以本校《音樂鑒賞》課程為案例進行改革,圍繞“感受、鑒賞與實踐”這三步,使該課程真正做到結合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在課內獲得真實的自我體驗與欣賞的愉悅感,并帶領學生進行可行的創造性音樂實踐,讓課程變得切實有用。
【關鍵詞】高職;公共藝術;音樂鑒賞;改革
選修本課程的學生,在中小學一直都接受音樂教育的比例為53.1%,非常喜歡音樂的占59.4%。雖然半數以上的學生受過音樂教育且都喜愛音樂,但多數是喜愛通俗歌曲,只有極個別學生小時候學過舞蹈或樂器,他們對音樂理論知識的了解是匱乏的。筆者希望通過課程改革,讓學生能夠提高對理論性課程的興趣和學習的信心,從而更有效地實現課程目標。
一.感受——幫助學生平視音樂并激發學習興趣
感受,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受到、感染;二是指體會、感想;個體對外界所有的理解、認知、各種經驗的累積都是在“感受”的基礎上。本文所指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感受音樂來源于真實的生活 從祭祀、婚喪、祝壽等民間風俗活動中,尋找到大多數學生所不太關注的音樂形式,讓他們直接與音樂面對面。這不僅能幫助學生找到對音樂的熟悉感和認同感,使他們恍然大悟地發現“原來我一直都在用著各種音樂”、“音樂一直在我身邊”,還有利于發掘學生從小所接觸的各類音樂在他們心里的烙印,激發他們學習的信心,在互相交流后,極大地擴展了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
如在筆者講述中國民歌的時候,布置的任務是:要求他們尋找各地的民歌(最好是家鄉的民歌),下堂課介紹并演唱給大家聽。有一個學生來自溫州樂清,唱了一首樂清山歌《對鳥》。在她的描述中同學們了解到,在溫州傳統民歌中,山歌占的比重較大,因有一部分地區說閩南語,因此這首閩南語民歌就成為當地流傳較廣的民歌。《對鳥》的音樂抒詠性很強,充滿了喜悅的心情,通過歌唱自由、美麗的禽鳥,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以這位同學的演唱與講解為引導,筆者再補充關于中國民歌的相關內容,如此同學們對民歌的興趣及辨識度都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 (二)感受找答案的“尋寶”過程 這個環節要求教師挑選合適的內容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如筆者在講述巴洛克音樂時,讓學生去尋找該時期他覺得最重要的兩位音樂人物,并對他們的生平及主要音樂事跡進行介紹。筆者在布置任務時,只要求學生去了解音樂家的生活,知道他們一生中經歷過哪些比較重要的事情,并舉例說:如童年是否幸福、父母是否嚴厲、結過幾次婚、有幾個孩子、工作經歷是坎坷的還是順利的、是否富有、因何去世等。學生對挖人家“八卦”的興趣極高,且在“挖八卦”的同時,他們會找到很多有關他們音樂活動的內容。在下堂課上,學生上臺講述時,沒有一個學生單講音樂家的“八卦”而漏下這些重要的信息。之后,筆者在補充時則會告訴學生,這個音樂家的生活與他的音樂息息相關,有些甚至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再補充一些學生未提到的重要信息。這樣的課程環節,學生有較強的參與感,比較容易認真的去思考和尋找資料。 (三)感受分享后備受肯定的愉悅 當學生按照筆者要求,找好相關資料并做成PPT,介紹給大家的同時,他所收獲的東西就不僅是音樂知識了。在講述過程中,同學們會不時地提問,比起老師講授時,學生只是乖乖地聽,課堂氣氛要活躍很多。比如在講述交響樂時,學生A找了一部作品給大家欣賞,這時學生B問:視頻中有一個既不是單簧管又不是雙簧管的樂器是什么?A答不出來,求救于筆者,筆者沒有回答,而是將下次上臺講述的任務布置給了B,讓她好好給大家介紹一下交響樂隊中的各類樂器,B同學帶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找到非常詳細的資料,給大家上了很棒的一課。A同學和B同學都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筆者更是鄭重地表示贊許,學生們則很直接地、鼓掌。這樣的感受,能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積累的音樂素養,不再簡單地把音樂當作一種娛樂或者深奧的學問,而是緊密貼近自己生活的一種真實存在。
高職院校內的音樂鑒賞課程一般在30課時以內,由于課時少,內容多,因此,在有限的時間里通過這三類有效的感受,抓住學生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學習,在課外學習,將會事半功倍。
二.鑒賞——幫助學生搭建內心的音樂殿堂
鑒賞,指人們通過特定媒介(如語言之于文學,音色旋律之于音樂)與藝術形式,逐步進入對作品的具體感受、體驗、欣賞和鑒別的精神活動。康德說:“鑒賞乃是判斷美的一種能力。”鑒賞既受到作品本身特性的規范,又調動鑒賞者自己的想象力,因而具有再創造性。不同時代、民族的人,乃至同一時代、民族的人,由于經驗、感受力、藝術旨趣和觀念的異同,在鑒賞同一部作品時可以得出相異、相反或某些相同、相近的感受和評價。因此,鑒賞作為音樂作品的審美作用和社會功能得以實現的具體途徑,在課程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高職的學生因學制短,學習目標又以職業技能為主,所以學生自身人文素養相對弱一些。通過音樂鑒賞課,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對藝術形象進行感受、理解和評判,又依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興趣愛好對音樂形象進行豐富和補充,這一個鑒賞過程,帶給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懂得生活與音樂的密切關系,按照自己的審美搭建屬于自己的音樂殿堂,在愉悅地享受音樂的同時,鍛煉自己的想象能力,對音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與人的溝通和團隊合作能力。
如在介紹海頓《告別交響曲》時,課前筆者讓學生先看過這個作品的現場演奏,但絕大部分學生沒聽懂,對他們來說那是“一堆樂器在發出一堆音響,就是不知道在說啥”。于是,課上筆者讓學生模擬一場交響樂演出。按照該作品中所出現的樂器將學生分組,每組設有首席,設定場景:1772年,你們是奧地利艾斯特哈齊親王的樂隊成員,因為親王愛好音樂,每日都要他們演奏,大家都兩年多沒回家見親人了,大家怨聲載道。這時海頓(同學C飾演)特意創作了這部《告別交響曲》,通過音樂告訴親王(同學D),樂手們想回家了。今天演奏的是第五樂章。當充滿思鄉之情的音樂響起,同學們模仿視頻,每組在演奏完畢后,按圓號、雙簧管、大管、低音提琴、大提琴、中提琴等順序,依次退到教室兩邊。直到最后,整個樂隊只剩下兩把小提琴,當他們演奏完樂章的最后兩個和弦后,也退到了一邊。這時,“親王”意識到“海頓”的苦心,第二天就宣布準許樂師們回家。雖然只是很簡單的模仿,但是,當學生有意識地用自己的理解去模擬作品演出的場景和所要表達的情緒時,作品就深刻在他的心里了。在筆者期末與學生的座談中,有學生又去聽了這個作品,“感覺挺有意思,原來音樂也可以這樣明白地講話”、“對樂隊里的樂器聲音也特別有印象”。鑒賞的過程必須是學生自己體驗的,而不是教師給予的“標準答案”,教師在此處的作用只是引導者而已。
三.實踐——引導學生從模擬.創造中領悟音樂的真正魅力
有了感受及一定的鑒賞能力后,學生就需要運用自己所學和自身的審美需求進行音樂實踐活動,筆者將音樂鑒賞課程的實踐分為四類: (一)民歌演唱與伴奏實踐(四)學生宣講與討論實踐
這四類不同的實踐,涵蓋了中西方音樂、聲樂和器樂的知識內容,培養了學生搜索、整理資料、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應付突發狀況的能力。經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學生們對音樂鑒賞這類偏重理論性的課程的看法有了明顯的改觀,多數學生表示,這樣的課程一點都不枯燥,上課也沒有那么難熬,有時候還會期待下堂課的內容。 四.取得的成果與結論 在課程改革后,筆者通過期末考試、問卷調查、學生座談等形式,對課程改革前后取得的成果進行了統計。筆者發現從學生到課率、對本課程的興趣、對知識內容的掌握以及課堂氣氛都有了比較明顯的改變。情況如下:
通過對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聽懂不同的音樂,分辨他們的主要情緒(悲傷、歡樂、糾結、急躁、憤怒、幻想、懷念等)、能夠進行合適的想象,對音樂進行畫面的描述,能夠根據自己的審美,進行簡單的音樂創作(如選擇合適的道具、編配合適的節奏與旋律等)。音樂鑒賞課程,并不是一定非要是純理論的,也并非一定需要采取教師主講的授課模式,筆者的這次改革是嘗試性的,還有一些疑問未得到解決,在日后的課程中,秉著音樂鑒賞課程目標,尋找更多適合高職學生的教學內容與方法,讓該課程的教學目標盡可能徹底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