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煥慶
【摘要】高中音樂課程以感受與欣賞課為主體,是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的延伸與發展,它以滲透音樂審美教學為核心,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與音樂實踐、創造能力的培養。反觀傳統音樂欣賞教學,學生往往成為坐觀教師講授的被動接受者,音樂實踐缺乏主動陛與開放性,教學成效不明顯。由此,筆者潛心研究新課改精神,嘗試在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的即興式探究學習為主體,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的內在動機,教授學生踐行探究的方法渠道,啟發并指導學生邁入音樂探究與創作的軌道。
【關鍵詞】高中音樂;即興探究;感受與欣賞
高中音樂欣賞課程有著不可估量的美感能量,是落實審美教育、陶冶學生審美情操和提高學生音樂文化素養的通幽曲徑,對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與其他學科的滲透發展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然而,反觀傳統高中階段音樂鑒賞教學中,學生往往成為坐觀教師講授的被動接受者,淡化甚至忽略了其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主人翁地位,使得教學反其道而行,收效甚微。新課程改革以來,以學生即興式發揮為特點的探究學習模式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關注,并得到了較為廣泛的運用。然而,如何在高中階段的感受與欣賞課中科學、合理地引入即興式探究學習,使之成為促進學生音樂審美與創造的催化劑,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以激發探究動機、授以“探究”之漁以及強化啟發引導三個角度為出發點,就如上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幾點教學淺見。 一.探究動機:靈動思維,善于質疑問難 在心理學上,動機是激發與鼓勵個體維持某項活動的內部動力,是個體行為的主要原因。筆者以為,高中音樂鑒賞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內容抽象復雜,形式較為沉悶,使他們很難做到靜心聆聽旋律,凝神體驗音樂。由此,如何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強化他們主動質疑的內驅力,制造切實有效的外在誘因,是開展即興式探究學習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在日常音樂欣賞教學實踐中,筆者考慮到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充分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挑戰欲,推理與判斷、理解與反思的能力都有了進一步的提升。由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尤其是設置學生們感興趣、具有神秘感的懸念,激發學生們的探究動機,靈動他們的思維,鼓勵學生們大膽地說出心中的疑問,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與見解,為探究行動埋下伏筆。
教學人教版高中音樂“高亢的西北腔”這課時,筆者考慮到,隨著社會公眾對原生態音樂及唱法的重視與關注,原生態音樂逐漸回歸到各類綜藝節目、音樂頻道、選秀節目的舞臺,因此,高中階段的學生對于“花兒”、“信天游”等西北唱腔可以說并不陌生。在教學導入環節,筆者不言其他,播放了阿寶演唱“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的相關視頻,并拋磚引玉,提出問題:這是哪里的民歌?有什么特點?筆者并不急著掐斷音樂,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有的學生從演唱歌手阿寶人手,談到了他的其他代表作品;有的學生則一下子就聽出了高亢、悠揚的西北腔調,迫不及待地哼唱起來;有的學生則拿起手機,立馬搜索起西北腔調的特點……通過這種討論式的導入方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們探究的好奇心與小組對比的好勝心,使得學生們更加愿意主動從多角度去欣賞、聆聽、了解這首歌曲,順其自然地活躍了課堂的教學氛圍,切入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二.探究方法:多法并進,注重自主探究
現在的高中生,個性更加鮮明,想法更加獨特,且他們接觸的音樂類型更加豐富,情感體驗更加飽滿,審美理念各不相同。因此,在音樂欣賞過程中,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他們并不缺乏對音樂探究的潛在動機,真正阻礙他們融入欣賞課、開展即興探究學習活動的困難是如何把強烈的學習動機轉換為鏗鏘有力的行動研究。筆者以為,要從根源上解決這個問題,提高學生音樂審美的自主學習能力,就要授之以探究之法,導之以行動之策,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從何人手,怎樣行動。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倡導多元共存的學習思想,引導學生嘗試運用多種方法,如查閱相關資料、利用網絡資源、嘗試哼唱模仿、小組合唱、角色扮演、問卷調查等,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踏上音樂欣賞與音樂審美之旅。
教學人教版高中音樂“非洲歌舞音樂”這一節時,筆者考慮到大部分學生對于非洲的音樂接觸較少,因此,在欣賞的過程中難度較大。在欣賞“男孩之舞”時,筆者利用視頻播放了“男孩之舞”的相關片段,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大膽地說出自己腦海中浮現的舞蹈現場,啟發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由旋律聯想舞蹈,由舞蹈體會情感。隨后,筆者引導學生根據舞蹈旋律,嘗試自己打節拍,啟發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到音樂欣賞的過程中,融入到舞蹈情境中,嘗試理解非洲舞蹈音樂的特殊性。熟悉旋律與節奏后,筆者引導學生以四人一組為單位,組成一個小舞團,根據旋律與視頻的指導與啟發,嘗試將拍手動作與舞蹈動作相結合,把旋律融入到自己的動作中。
三.探究指導:啟發為主,尊重探究成果
新課程改革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氛圍,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主導作用的讓步與退出。高中階段的音樂欣賞包羅萬象,知識廣度跨各個國家、民族、地域,既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又有顯著的社會意義,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很多知識是陌生的,很多音樂形式是前所未聞的,很多音樂元素是知之甚少的。由此,教師的啟發誘導、幫助指導以及鼓勵肯定在欣賞教學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中,筆者并不直接干預學生的探究過程,而是走下課堂,從旁指導,充當學生們的“消防員”;同時,筆者十分注重激勵性、發展性評價在探究活動中的運用,強調以激勵、肯定的形成性評價方式尊重學生們的探究成果,強化學生們探究實踐的內在動機。
教學人教版高中音樂“京劇大師梅艷芳”這一課時,考慮到高中階段的學生生活經驗較為豐富,他們對于京劇大師梅艷芳的生平事跡雖然知之不詳,但也略有耳聞,對于京劇這種國粹表演藝術形式也有所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以“我知道的京劇大師——梅艷芳”為主題,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主題探究實踐活動。在小組活動中,筆者引導學生利用課后時間搜集相關資料,并進行篩選整合,在課堂活動中,學生們可以圍成一桌進行小組討論,以講述匯報、經典重現、模仿唱腔、詩歌贊頌等形式將小組的探究成果匯編成作品,呈現在大家面前。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筆者并不直接規定形式,給出具體做法,而是走下講臺,融入到各個小組中,給予他們建議與指導,并對學生小組活動中的表現進行相關記錄,把學生的小組探究表現納入到形成性評價中。
總之,高中階段的音樂欣賞課程應該更具活力、更具張力及更具吸引力。而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如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音樂學習與創造激情。筆者以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應該深入探索,從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與心理年齡特征人手,從音樂欣賞課本身的教學特征與發展趨勢人手,真正將即興式探究學習模式融入到日常的音樂教學實踐過程中,而非生搬硬套,從而避免陷入牽強、僵化的教學瓶頸,讓學生真正在探究的過程中,切實感受音樂之美,體會實踐之趣,收獲創造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