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造型和審美教育主要手段的色彩課程,對建筑設計人才的職業能力與素質養成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具有針對性的“三段五步式”色彩教學,凸顯色彩的設計與造型作用,體現課程對建筑設計人才的職業素質養成,為建筑設計人才培養服務。
關鍵詞:建筑設計 色彩基礎教學 造型能力
作為高等職業院校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建筑美術課程體系重要組成的色彩課程,是本專業進行建筑造型教育和審美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對建筑設計專業學習者的綜合素質養成及職業能力養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現行教育體制下,進入高等職業院校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學習的學生美術基礎普遍較低,與本專業的學習者入學所應具備的美術素養要求有較大差距。面對較低基礎的學習者,在較短學時內完成有著較高要求的色彩基礎教學是具有一定挑戰性的。這就需要高等職業院校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色彩教學需進一步改進,根據課程時間少、學生基礎弱的實際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活動。
一、色彩基礎教學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等職業院校建筑設計專業的色彩基礎教學基本上還是在繪畫教學觀念導向下,沿用繪畫類專業的課程體系,把色彩作為美術類造型藝術的分支,從美術學科的角度出發組織色彩教學。該課程一般安排在第1學年第1學期,大多要求在60-70個學時內完成教學。教學內容大致分三部分:①色彩基礎知識;②室內靜物色彩寫生作品臨摹及室內靜物色彩寫生(單體靜物、組合靜物);③室外色彩寫生作品臨摹及室外建筑與自然風景寫生(配景練習、照片改畫、建筑及風景組合)。在教學要求上基本是延續以繪畫學科發展為目的的教學價值取向,以光、色寫生為主要表現手段,以研究其色彩關系、透視關系、質量感覺為主要目的,大量時間用于探索如何真實地再現對象和與之相適應的表現技巧上,以提高學習者對于建筑作品在二維空間中的形體塑造和表現能力。
色彩基礎課程的教學目的定位在“先在畫室進行靜物寫生,主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構圖表現能力;然后進行風景寫生,通過風景寫生培養學生對透視規律、空間層次關系及表現技巧的訓練,從而達到訓練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取景構圖、色彩關系方面訓練學生的繪畫能力。”[1]對于建筑設計專業的學習者而言,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張作業從構圖、描繪輪廓、鋪大色調、深入刻畫、整體調整,一路走下來,直到作業完成。整個過程就是完成一幅畫的過程,雖然也凸顯了色彩的造型訓練作用,但學習者的職業崗位能力在此過程中得不到有效的培養與發展。可見,建筑設計專業的色彩基礎課程如此定位教學目的和實施教學是很不恰當的。
二、以職業技能素質養成為目的構建色彩課程系統
建筑設計技術專業開設色彩基礎課程的目的是為學習者日后順利進行建筑設計實踐打下堅實基礎,因此,應基于職業能力養成進行建筑色彩課程教學,以更好地服務于建筑設計技術人才的培養。作為建筑造型基礎的色彩基礎教學在實踐中應凸顯其在培養學習者運用色彩進行設計與造型以及進行美感教育的重要地位,把握建筑區別于繪畫造型的特點,根據專業特點和職業技能要求來構建課程系統。
基于此目標,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色彩課程應該把握這樣幾個方面的內容:
1.色彩基礎的教學應該強調學習者對于色彩的自然感受,色彩作為一種重要、有效的造型手段,是以視覺感受和心理感受為基礎的,來自于自然的敏銳的色彩感受是進行色彩造型的前提。色彩課程的教學應以學習者自身的視覺感受為基點,積極訓練學習者對自然色彩的感受能力,并鼓勵學習者主動表達自身對色彩元素的切身體會。
2.色彩基礎的教學應該把握形體與色彩的有機結合。在繪畫中有一個最淺顯的道理:形狀和色彩都是不能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但在建筑設計中,色彩元素對建筑形體的塑造是建立在形體的空間結構基礎之上的,色彩起的作用在于在一定范圍內改變形體結構給予受眾的感受,借用塞尚的一句話:“當色彩變得富麗濃艷時,形體也就豐腴充盈了。”[2]因此,準確把握建筑設計中色彩和形體的關系,引導學習者運用色彩對形體的適度的、有效的塑造,是色彩基礎教學的重點所在。
3.服務于建筑設計的色彩課程不應該僅僅是寫生色彩式的被動的再現,而應該結合色彩構成,充分吸收色彩設計的內容與理念,將理性的色彩知識和感性的色彩感受有機融合,使學習者對色彩的應用提升到更為寬廣、更為符合色彩造型規律的層面,通過培養學習者的設計意識和自主表現的創作意識,進而使學習者能夠自主創作并自由地表達其設計理念,以達到培養學習者“具有較強視覺感知能力、空間造型能力和審美能力”[3]的目標。
只有根據專業特點和職業技能要求來建構課程系統,才能真正做到在教學中有的放矢,才能準確根據學習者狀況和專業特點組織教學,才可能真正實現專業教學為職業技能人才培養服務這一目標。
三、圍繞專業特點和職業技能要求實施色彩課程教學
針對當前的建筑設計專業色彩基礎課程教學觀念滯后,教學效果不佳,對建筑設計人才職業技能養成的作用不強的現狀,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尋求適合美術基礎薄弱的高職建筑設計專業學生實際狀況的教學方法,實行“三段/五步式”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具體來說就是根據職業技能要求把本課程分為各有側重又相互銜接的“基礎→深化→提高”三個階段逐步推進。根據教學內容的差異,把教學全過程分為五個相對獨立的步驟來組織實施。第一階段是以色彩基礎理論知識、作品臨摹和色彩寫生為主要內容的基礎訓練階段;第二階段是以色彩構成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深化階段;第三階段是以色彩表現為主要內容的提高階段。通過分階段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第一階段主要是通過完成繪畫色彩基礎理論的講授、優秀作品的臨摹、色彩寫生實踐等三項內容,以達到建立色彩繪畫基礎這一首要任務。教學實踐證明,通過對色彩基本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對優秀作品的臨摹,能使初學者盡快習得基本的色彩知識和初步的繪畫技能,可以使學習者快步進入色彩課程的學習環境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對臨摹作品的選擇上必須慎重,并非大家、名家作品就一定合適,而應選擇色調響亮明快、色彩變化明確、初學者易于印證的色彩基礎知識的作品。色彩寫生作為培養學習者切身色彩體會的必由之路是不可或缺的。筆者也曾在教學過程中嘗試減少這一環節的比重,在實施后發現,這一環節的弱化易造成學習者的色彩感受概念化,導致其以理論知識代替個人的色彩感覺,表現在作業上則是缺少生動性和真實感。在這個階段應充分發掘學習者的真實色彩感受,把學習者敏銳色彩感覺的養成作為重點,尤其要避免色彩感受虛假化、概念化的傾向。
2.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通過空間中色彩構成的訓練培養學習者初步的色彩設計意識。色彩構成作為理性色彩知識與感性色彩感覺的有機整合,是通過科學的手段提升色彩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面向建筑設計專業的色彩構成訓練,不能僅停留在二維空間范圍內,要結合建筑設計的特點,引導學習者由繪畫色彩向設計色彩過渡,探索三維空間中的色彩構成規律,著重培養學習者的設計意識,特別是在空間中運用色彩塑造形體的意識(正如Sauerbruch Hutton建筑設計公司把建筑物當作三維的“色彩雕塑”)——而這正是近年來的建筑設計實踐所忽略的。教學實踐證明,通過色彩構成訓練,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在近幾年來的教學反饋信息中,學習者也認為通過色彩構成的練習,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自身色彩設計意識的養成。同時,學習者也把此評價為最有挑戰性和最困難的學習內容。
3.第三階段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習者開拓思路、活躍思維。表現性的色彩訓練以特定表達內容可能存在的多種表現形式為主要探索方向,引導學習者切身體會光影色調、質感表現、肌理感受、特征速寫、精細描繪、意象表達、抽象表現以及多種技法的綜合表現嘗試等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的美感特征,著重培養學習者的實際動手能力以及豐富的表現能力。在這個階段的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引導者和催化劑,引導學習者發散性思維,積極主動地尋找對特定表達內容的多種表現形式以及從中尋找最為恰當的表現形態。在學生的學習反饋中認為這部分內容最有趣味性,同時也最不容易判斷表現結果的有效性。而教師更需在過程中積極引導,避免探索表現成為信手涂鴉。
四、結 語
高職建筑設計專業的色彩基礎教學,應緊扣建筑設計的專業特點,以學習者的職業素質養成為核心,依據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科特點,根據學習者的美術基礎素養,積極借鑒但不拘泥于傳統的繪畫型的色彩教學手段與成果。通過“三段/五步式”各有側重的分階段、分步驟教學,由淺入深,逐步實現由再現步入設計進而轉入表達,提高學習者的色彩感受和色彩表達能力,并初步實現建筑色彩設計意識的養成,為職業能力素質的構建服務。
參考文獻:
[1] 李淑,李順華.創新高職建筑色彩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探討[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2)
[2] [英]弗朗西斯·弗蘭契娜,[英]查爾斯·哈里森.現代藝術和現代主義[M].張堅,王曉文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93
[3] 夏其磊.高等職業院校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美術基礎課程教學的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4(04)
作者簡介:
夏其磊,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及藝術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