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慧 席忠 張志剛 趙清旭



摘要:查干花鉬礦床位于蘇尼特右旗晚華力西地槽褶皺帶,寶音圖臺隆中段,是烏力吉——錫林浩特銅、鐵、鉻、金、螢石成礦帶內發現的又一大型斑巖型銅鉬礦床。查干花鉬礦床主要賦存早二疊世花崗閃長巖體處、北西和北東向斷裂構造交匯部位。礦區內圍巖蝕變強烈,并具有明顯的分帶性。輝鉬礦呈星散狀分布于脈石中形成的浸染狀構造。筆者在分析礦床的成礦地質背景、礦床地質特征的基礎上,初步總結了成因及找礦標志。認為查干花銅鉬礦床的發現是該區域找礦的重大突破,顯示出良好的區域找礦前景。
關鍵詞:內蒙古 查干花 斑巖型 鉬礦床 地質特征 找礦標志
前言
烏拉特后查干花銅鉬多金屬勘查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后旗馬尼圖——查干花一帶,行政區劃隸屬于烏拉特后旗巴音前達門蘇木管轄。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在1/5萬礦產地質調查工作的基礎上,經1/萬化探異常查證發現的。繼而在該區又開展了勘探工作,在查干花礦區內圈定鉬礦體14條,銅鉬礦體4條。探求銅鉬資源儲量(121b)+(122b)+(333):鉬礦石量17,869.10×104t,鉬金屬量18,5204t;銅鉬礦石量227.01×104t,銅金屬量13,155t,鉬金屬量1,805t;全礦區鉬金屬量187,009t,礦床平均品位:Mo0.103%,Cu0.58%。本文在分析礦床的成礦地質背景、礦床地質特征的基礎上,初步總結了成因及找礦標志,以期對尋找此類型大型隱伏鉬多金屬礦床提供可借鑒的認識。
1 區域地質特征
勘查區大地構造位置處于內蒙古中部地槽褶皺系(I)蘇尼特右旗晚華力西地槽褶皺帶(Ⅱ),寶音圖臺隆(Ⅲ)中段,蘇吉音花復背斜(Ⅳ)南翼。位于烏力吉——錫林浩特元古代、華力西期、燕山期銅、鐵、鉻、金、螢石成礦帶內。出露地層有下元古界寶音圖群、白堊系;巖漿活動強烈,巖漿巖從晚元古代——侏羅紀均有分布,以酸性巖類為主;區內構造復雜,褶皺、斷裂構造十分發育,成礦地質條件良好。在該成礦帶內發現了多處礦產地,如圖古日格金礦、查干此老金礦等。
2 礦床地質特征
2.1礦區地質特征
查干花礦區內出露的地層簡單,主要為下元古界寶音圖群第三巖段(Ph1By3)和第四系全新統(Q4)。下元古界寶音圖群第三巖段,巖性為二云石英片巖夾石英巖,與花崗閃長巖體外接觸帶中局部見含綠簾陽起二云母角巖。
查干花礦區位于蘇吉音花復式背斜南翼,查干楚魯斷層和溫德爾陶勒蓋斷層交匯部位的北側,受此影響,礦區內次一級裂隙構造十分發育,巖石破碎,為多期次的成礦熱液提供了良好的貯礦環境。
查干花銅鉬礦成礦母巖為早二疊世灰色花崗閃長巖。該巖體在礦區內廣泛分布,呈不規則狀巖基產出,侵位于下元古界寶音圖群第三巖段,使其形成熱接觸變質角巖。礦區中東部被下元古界寶音圖群第三巖段二云石英片巖覆蓋,巖石呈灰色、灰白色,中粗粒花崗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為斜長石、鉀長石、石英、黑云母、次生礦物、不透明礦物等。巖石蝕變較為普遍,一般為絹英巖化、絹云母化、高嶺土化及硅化。
2.2礦體地質特征
經勘查,查干花銅鉬礦共圈定鉬礦體14條,銅鉬礦體4條,具斑巖型銅鉬礦特征。其中鉬礦體主要賦存于絹英巖化花崗閃長巖,礦體與圍巖無明顯界線。而銅鉬礦體則賦存于近南北走向的一組裂隙(片理)構造帶內,含礦巖石為石英脈、片理化絹英巖化花崗閃長巖,主要表現為在花崗閃長巖內和石英細(網)脈中常見黃銅礦、黃鐵礦、輝鉬礦呈細脈浸染狀分布。銅鉬礦體頂底板圍巖主要為鉬礦體,部分為絹英巖化花崗閃長巖,礦體與圍巖界線明顯。
鉬礦體總體形態較為復雜,多呈似層狀、透鏡狀,少數呈脈狀,有分枝復合現象,賦礦標高多為1,415-1,260m。傾向92°-131°,傾角9°-22°,向南南東側伏。控制鉬礦體長約1,630m,寬331-1,216m,鉬礦體厚度變化系數不大,向南礦體則變厚。Mo平均品位0.103%。銅鉬礦體賦礦標高為1,270-1,206m,傾向110°,傾角15°。呈不規則似層狀產出,長度295m,寬50-145m,厚度4.15-7.24m,平均厚度5.88m,厚度變化系數19%。銅鉬礦體品位Cu:0.523%-0.792%,平均品位0.646%;Mo:0.043%-0.222%,平均品位0.111%。Cu品位變化系數60%,Mo品位變化系數116%。
2.3礦石特征
查干花銅鉬礦石具有半自形晶鱗片粒狀結構、它形晶粒狀結構、變余花崗結構;主要構造為稀疏浸染狀、稠密浸染狀、細脈浸染狀及脈狀構造等。其中,輝鉬礦呈星散狀分布于脈石中形成的浸染狀構造是本區鉬礦石的主要構造類型;黃銅礦、輝鉬礦顆粒沿脈石的裂隙、片理充填,形成細脈浸染狀或脈狀構造,為銅鉬礦石主要構造類型;黑鎢礦(或白鎢礦)呈星散狀分布于脈石中形成的浸染狀構造是本區鎢礦石的主要構造類型。
2.4圍巖蝕變分帶特征
查干花銅鉬礦主要賦存在絹英巖化花崗閃長巖體中,圍巖蝕變較強,且具有明顯的分帶性,與成礦有關的蝕變主要為硅化、鉀化,其次有絹云母化、孔雀石化、高嶺土化等。蝕變分帶由中心向邊緣大致可分為絹英巖化-硅化帶(強蝕變)、硅化-高嶺土化帶、鉀長石化帶(弱蝕變)。
絹英巖化-硅化帶呈北北東走向,主要蝕變類型有絹英巖化、硅化,硅化多呈細脈狀、脈帶狀分布,脈體內局部見有輝鉬礦、黃鐵礦和黃銅礦,由于多期次硅化(石英細脈、網脈)疊加鉬礦化較強。該帶在地表20m以下最為發育,為銅鉬礦體和鉬礦體主要賦存地段。
硅化-高嶺土化帶在地表較為發育,是該地區地表主要找礦標志,也是引起Mo-Bi-W-Cu組合異常主要地質體。主要蝕變類型有硅化、高嶺土化、絹云母化次之,硅化多呈脈狀、細脈狀分布,脈體內局部見有褐鐵礦、孔雀石,黑鎢礦偶見。
鉀長石化帶沿硅化-高嶺土化帶外側分布,為弱蝕變帶,主要分布于黑云花崗巖與花崗閃長巖接觸帶,部分分布在似斑狀花崗閃長巖內。主要蝕變類型有鉀長石化、白云母化、硅化次之。
2.5地球物理特征
礦區內開展了激電測量工作,分別以ηs=6%圈定較高強度激電異常一處,主要分布于查干花東部;以ηs=4%圈定低緩激電異常一處,主要分布于測區的南西角。激電異常總體呈帶狀分布,屬相對中低阻高極化異常。異常中心位于褐鐵礦化蝕變帶或石英脈的復合部位,成礦地質條件有利,是尋找鎢-鉬多金屬礦(化)體的重要靶區。
2.6地球化學特征
查干花銅鉬礦區經土壤測量圈出組合異常AP1,異常元素組合為:W、Mo、Bi、Cu、Zn、Ag、Sb,主要元素組合為Cu、Mo、W、Bi,伴生元素組合為Zn、Ag、Sb,為-中高溫元素組合。異常總體呈不規則橢圓狀,走向為北北西向,異常的南端延出區外,呈未封閉狀態。主要成礦金屬元素Cu異常面積1.16km2,極大值100.00×10-6,平均值56.72×10-6;Mo異常面積1.28km2,極大值>50.00×10-6,平均值33.6×10-6;Bi異常面積2.30km2,極大值47.34×10-6,平均值18.55×10-6;W異常面積0.25km2,極大值235.50×10-6,平均值26.74×10-6;Sn異常面積1.38km2,極大值9.93×10-6,平均值5.76×10-6。其中Cu、Mo、Bi元素異常吻合好,濃集中心明顯。
3 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查干花銅鉬礦床處在北北西和北東向兩組斷裂交匯處,受斷裂構造控制。鉬礦體主要賦存于早二疊世花崗閃長巖內,銅鉬礦體則賦存于鉬礦體內的近南北向裂隙(片理)構造中。根據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進行Re-Os測年(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獲得的Re-Os等時線年齡242.7±3.5Ma,初步認為查干花銅鉬礦床是印支期巖漿熱液型,復合式,屬斑巖型銅鉬礦床。筆者通過對礦床地質特征等研究,總結有以下幾點找礦標志:
1 早二疊世花崗閃長巖巖體是找礦的有利地段;
2 斷裂構造交匯部位及次一級節理、裂隙構造為儲礦有利地段;
3 化探W-Mo-Bi-Cu異常是找礦靶區;
4 強硅化、鉀化、絹云母化蝕變帶為直接找礦標志,石英-鉀長石化、石英-絹云母化、石英-孔雀石化等面狀蝕變暈是重點找礦標志。
結論
查干花礦區早二疊世花崗閃長巖體處在北西和北東向斷裂構造交匯部位,受該斷裂構造影響,巖體內次一級構造-節理、裂隙發育,巖石破碎,成礦熱液在良好的儲礦構造內沉淀富集成礦,形成鉬礦體。主成礦期后,次一級構造活動頻繁,多期次含礦熱液沿節理裂隙和片理等微構造充填形成脈狀鉬礦體和銅鉬礦體。銅鉬礦化與硅化、絹云母化、絹英巖化等蝕變關系密切,主要在近南北走向的裂隙(片理)發育地段易形成富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