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電子圖書與圖書館
電子圖書館是通過互聯網,把分布在一個學校、地區或國家的電子圖書信息組成聯合體,把不同類型的圖書信息按某種標準加以有效存儲、分類并通過網絡計算機的方式提供給讀者,使讀者在網上遠程就能便捷的獲取所需的信息資源,達到資源共享。電子圖書影響了圖書館提供閱讀的方式數字化時代,人們生活工作節奏加快,利用零碎的時間和一切可能的形式進行閱讀,已成為數字化時代閱讀的特征之一。電子圖書正是滿足了這樣的社會需求,以其“高普及、低成本、移動性、互動性、音畫性”的特征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閱讀首選。電子閱讀器作為專用于閱讀的產品給用戶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使閱讀從過去嚴肅認真變成娛樂活潑化,閱讀不僅有快讀、“娛讀”、還有聽讀,同時也為弱勢群體(視障者與孩童)帶來方便。圖書館具有提供閱讀資源和環境來開展社會教育的社會職能,在倡導閱讀、促進閱讀方面歷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面對人們閱讀方式的改變,圖書館提供閱讀的方式必然會受到影響,“人們頭腦中的圖書館仍是圖書束之高閣,蒙上灰塵的景象。我們要打破這種觀念”,美國波士頓公共圖書館信息技術負責人邁克爾·科爾福德告訴《紐約時報》記者,“假如我們再不提供電子圖書,人們可能會不再使用圖書館。”改變過去單一提供紙本閱讀的方式,增加電子圖書閱讀的方式,為用戶提供越來越多的閱讀選擇,對于圖書館來說勢在必行。
傳統圖書館主要是通過館內和館際流通來實現文獻利用,受空間、時間和藏書量的限制,電子圖書以互聯網為媒介,把分布在同一地區或不同地區的文獻信息數據匯集連接起來。這樣就突破了空間、時間限制,將圖書資料及數據庫等各類信息有次序有組織地鏈接起來,以動態分布式的方式為用戶提供服務,并自動建立索引使不同數據庫的互聯,從而實現網絡化、智能化檢索,為讀者提供了一條獲取信息的高速公路。讀者只要按照操作要求點擊相應的鍵盤、鼠標,就可以從浩瀚的電子圖書信息中迅速檢索到所需要的信息。信息時代的到來,讓人們足不出戶便可以知天下事、讀天下文章。
傳統的圖書館是以館藏為重心,其服務對象比較狹窄、固定,人數很有限。電子圖書以讀者為中心,只需通過網絡計算機就可以全方位地向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甚至不同國家的廣大讀者提供閱覽服務,從而打破了讀者類型和地域的限制,實現了讀者群體的廣泛化、全球化。用戶對信息獲取的要求是方便、快捷,圖書館傳統的借閱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用戶快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需要,圖書館低層次的被動服務方式受到了影響。積極探索電子資源管理和服務模式,特別是網絡服務和電子閱讀器服務模式對圖書館來說已迫在眉睫。目前北京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廣州圖書館都已推出免費電子圖書閱讀新體驗活動,在原先外借電子圖書的基礎上再加上外借移動電子閱讀器,實現了異地借閱、隨時隨地借閱圖書館的書、報、刊等數字內容,從而享受電子圖書隨身讀的快樂。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圖書館的服務正突破物理空間,以網絡為依托,通過電子圖書閱讀器等新型移動設備提供信息服務,使用戶在需要的時候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就可得到幫助,成為用戶學習、生活的導航。圖書館的服務將會變得更加“泛在”。
保存人類文化遺產是圖書館最古老的社會職能,圖書館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保存對象的形式在不斷發生變化,從最初的龜甲獸骨、紙草泥版,到近代的印刷型圖書,再到現代的各種數字化產品等,只要是人類進步所留下文化遺產,都是圖書館保存的對象。傳統的圖書館是管理、收藏和流通各種圖書資料,以供讀者學習、交流和參考研究的機構和場所,其是以印刷書刊文獻為主要信息載體,有形的館藏。數字圖書館是建立在信息資源數字化的基礎上,數字化圖書的存儲不需要龐大的儲書室,瀏覽不需要耗資昂貴的桌子、板凳,更不需要廣闊的空間,只需提供容量足夠大的數據庫服務器、瀏覽查詢客戶端電腦和基于網絡的數據庫管理系統,無論是在成本上還是在方便快捷方面與傳統圖書館相比都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2.圖書館工作創新
以新技術為支撐的數字化信息環境提高了信息的可獲得性,特別是電子閱讀器的發展,為用戶提供了極為便利、個性化的閱讀,使用戶不必到圖書館就可以閱讀大量的文獻,獲得所需要的信息。依靠網絡以流動的形態提供服務,要借助新的信息傳播技術延伸服務,將服務推送至用戶觸手可及處,以吸引大量的用戶。電子圖書資源提高了信息的可重復利用性、易用性。由于其圖書信息的應用具有網絡訪問便捷性、廣泛性等特點,為讀者獲取和閱覽信息提供了方便,網絡這種便捷化、即時性的特點,簡潔了管理員的操作流程,縮短了信息傳播的周期,拉近了讀者與信息傳播者的距離,因此,一個比較成熟的網絡系統的設計與開發都非常重視并擅長于利用網絡傳播的便捷化、即時性這一特點,保持其與受眾之間的即時的交流溝通,以使其機構贏得公眾的信賴。
電子閱讀器以其特有的閱讀便利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圖書館創新性地開展了電子閱讀器的外借服務,巧妙地將圖書館服務與這一新的信息技術相結合,以動態的渠道和較快的速度傳遞圖書館的資源,將電子閱讀普及到更多的人群中去,使用戶隨時隨地閱讀想看的電子圖書。用戶不必購買電子閱讀器就能方便閱讀圖書館的電子圖書,也不用擔心在圖書館網上下載的圖書會有不良信息,可以放心體驗新的閱讀模式。這樣不僅提高了圖書館電子圖書的利用率,更方便了用戶的閱讀,使更多的人體驗移動閱讀的快樂。
在信息化的圖書館時代,管理員能快捷、方便地及時輸入、修改圖書資料、資源新聞、公示公告、通知等相關信息,同時網絡、網站也能即時刷新更新內容。圖書館管理員不僅要了解電子出版物的存儲、控制、傳遞等機制原理,熟練的應用數據管理軟件處理和利用有關的電子信息資源,有一定的計算機和網絡知識基礎,而且還要具有對圖書數字電子信息資源進行價值判斷和深層分析的能力。由于數字圖書館建設技術的多樣性、復雜性,因此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需要更高層次的素質人才。要求管理人員具有較高學歷和專業素質,需要具有圖書管理分類、計算機網絡、信息管理、知識產權保護等多方面知識結構的人才,圖書館只有培養出這樣綜合性高素質的人才方能保證數字圖書館正常運行并持續不斷地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用戶比過去更能夠接受技術的發展,也愿意嘗試和接受結合了新技術的閱讀體驗,圖書館可以采取與多方合作的方式,使圖書館服務與信息技術的發展緊密結合,為用戶提供更多的電子圖書閱讀體驗,以新技術、新的閱讀環境共同培育用戶對電子閱讀的興趣,促進用戶養成閱讀習慣,形成合作方與用戶多贏的局面。
傳統圖書館管理是按部門分類,把職位分層,以規則和制度為主體的縱向層次管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信息高速公路的發展,人們對精神文明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為滿足人們這一需求,一方面,電子信息時代圖書館的管理是以網絡化管理為主,人工管理為輔,各管理層的橫向協同聯系、并行交叉。另一方面,圖書館的組織管理機構柔性化,工作時間、地點、業務范圍和計酬方式也更加靈活。圖書館管理考核圖書管理員工作,將不僅僅是單一的傳統考勤,而是以員工的工作效率、工作的質量作為主要衡量指標,這樣使圖書管理更加規范、科學。
參考文獻
[1]牛妮.淺談信息時代圖書館建設[J].信息科技,2011(2).
作者簡介:吳芳(1966—),女,四川人,武漢科技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