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搶占移動支付市場之后,《微信》這一次又把手伸向了可穿戴設備市場。經過近半年的接觸和謀劃,7月1日,華為、樂心和咕咚等廠商正式開始銷售微信版手環。相對于硬件廠商的“張揚”,騰訊方面顯得極為低調,僅表示“我們提供的是一個連接硬件的接口,目前還在嘗試和更多優秀廠商合作,希望帶給用戶更多,更好的體驗?!泵鎸γ}搏開始減弱的國內智能手環市場,連接《微信》是否真是一粒強心藥?
在這里,我們有必要先厘清一下所謂“微信版手環”的概念—這并不是由騰訊推出的手環,而是硬件廠商通過公眾平臺的形式,用《微信》來管理相關數據,并打通這些數據與朋友圈等社交渠道的關系網絡??闯龆四邅砹藛??其實,“微信版手環”僅僅就是在《微信》中加入了一個服務號,讓智能手環可不通過適配的APP就能進行同步、分享等操作。霎那間,換湯不換藥的本質凸顯。
難道現在的用戶還怕多一個APP?智能手環等穿戴設備市場之所以現在開始降溫,無關APP,而是與同質化現象密切相關。除了極個別的個中翹楚,大多數智能手環的外觀設計都幾乎如出一轍—這一現象,在低端產品上尤為突出(國外三強jawbone、shine和fitbit都被大量模仿)。而且,不僅僅是外觀,目前幾乎所有的智能手環產品的功能也極為相近—卡路里、計步、睡眠跟蹤,甚至是可以將智能手環當藍牙耳機之類的“偽創新”。但說實話,也許在多年前這些功能還有那么一些搶眼,但現在剩下的卻只有無趣和乏味。
如果說外觀上的相近,還可以用面對成本而妥協來解釋。那功能的同質化背后,卻是一種創新意識的匱乏。在智能手環上市之初所帶來的新鮮感降溫之后,又沒有新的產業刺激點,慢慢消聲也就成了必然。
如果說《微信》加入對硬件的支持,提供對智能手環的連接入口,通過智能手環的銷售和數據的分享,讓騰訊形成了一個消費閉環,對于后者而言是意義重大的。但對于智能手環而言,傍上《微信》寄希望于所增加的社交元素能帶來銷量,卻多半于事無補,《微信》顯然并不是救星。智能手環,就快被玩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