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亮 康永剛
中圖分類號:S81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085(2014)12-0003-02
自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北京、上海等地陸續興建了一批大中型機械化養雞場,這也標志著我國蛋雞養殖從傳統散養向商品化、規?;^渡,但時至今天,我國蛋雞養殖總體上依然以小規模養殖為主,飼養管理不規范,設備設施簡陋,疾病多發,生產效率不高,這與養殖規模及雞蛋產量均穩居世界第一的身份極不相稱。為此,我們應該不斷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蛋雞養殖模式,努力推動蛋雞養殖向規模化與標準化方向發展。當前,我國主要推廣的蛋雞養殖模式包括大規模自動化生產模式、中小規模標準化生產模式和生態散養模式,三者各有優缺點,適用對象不盡相同,實際運用也存在許多需要注意的問題,在此做一比較分析,以促進這三種模式在全國的推廣與應用。
1 當前我國蛋雞養殖主推的三種模式比較
1.1 大規模自動化生產模式 該模式適用于蛋雞存欄量20萬只及以上的蛋雞養殖場,以北京德青源、大連韓偉為代表。大規模自動化生產模式下的雞場規劃布局合理,雞舍為完全密閉式,多采用8層層疊式蛋雞籠,單棟養殖蛋雞5萬甚至10萬只以上。蛋雞養殖設備很多來自僑太、大荷蘭人等世界知名的畜禽設備供應商,在飼喂、環境控制、集蛋、清糞等方面都實現了自動控制,勞動生產效率極高。生產管理規范、科學,部分已經實現了蛋品質量可追溯技術,養殖中產生的廢棄物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雞糞主要用作有機肥或沼氣生產,提高了養殖附加值[1]。
1.2 中小規模標準化生產模式 雖然大規模自動化生產模式做到了現代化、自動化,但投資和維護費用巨大,針對于生產規模在5萬~10萬只的蛋雞養殖場而言,更適用的應該是中小規模標準化生產模式。該模式較為典型的應該是湖北省畜牧技術推廣總站推廣的“蛋雞153標準化養殖模式”,雞舍類型主要為有窗式密閉舍,內設4列3層或4層階梯式雞籠,1棟蛋雞舍存欄蛋雞5000只以上,配套以濕簾-風機系統、自動喂料機和自動清糞機等3套設備[2],如此則既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便于舍內環境條件的控制,也有利于開展標準化養殖和防疫。
1.3 生態散養模式 隨著消費者越來越重視食品的營養、安全以及動物福利觀念的提出,蛋雞的生態散養模式正逐漸在我國以“星火燎原”的速度鋪展開來。此模式下的蛋雞在放養后只要配以簡易的棚舍作為夜間休息場所即可,大大降低了雞舍建設標準,白天放養于丘陵、林下、果園等野外環境中的雞群,采食以“放牧為主,補飼為輔”,根據飼草實際情況靈活放養一定數量的雞群,飼喂、揀蛋與清糞全部采用人工,生產自動化程度較低,但成本投入較少,提高了雞蛋品質,而且雞糞還田還實現了種養結合、相互促進,減輕了畜牧業發展對環境的污染。
2 三種模式運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建議
2.1 品種選擇 三種主推模式所養殖的蛋雞品種不能一概而論。前兩種規模化生產模式主要適用于海蘭、羅曼、伊莎等外來蛋雞品種,也可以選擇我國自主培育的高產商品化蛋雞品種,如京紅和京粉系列蛋雞、農大三號等,如若選用其他品種,要么不能適應高密度的養殖環境,要么難以充分發揮蛋雞的生產性能。生態散養模式目前則主要選用我國地方蛋雞品種及其雜交品種,以發揮其善于覓食、耐粗飼、抗病力強等優點,至于能否將海蘭等高產蛋雞放養于野外環境,目前正處于試驗觀察階段。但當前,我國北方有部分地區把“肉雜雞”用作蛋雞散養顯然是不合適的,該類型的雞生產性能偏向于肉用而非產蛋,因而其產蛋率、蛋品質和市場認可度都很不理想。
2.2 環境調控 不同模式的養殖環境差異明顯,為了提高蛋雞生產性能、減少疾病發生,很有必要根據養殖模式進行有效的環境調控。在所有環境條件中,溫度和光照對蛋雞生產的影響最為重要,也是各種養殖中的調控關鍵。散養模式中,蛋雞能否做好夏季的防暑降溫、冬季的補光補料,直接決定了蛋雞能否實現全年的連續性生產和養殖的最大化收益。中小規模標準化生產模式下的蛋雞舍則往往因為過于追求養殖規模而人為提高了養殖密度,導致環境變差,呼吸道疾病、應激等易發。而據調查發現,大規模自動化生產模式下的部分蛋雞舍也存在著因為環境條件不適而影響蛋雞產蛋性能的事例,這主要是過于迷信機械化設備的環境控制能力而忽略了人為監管和干預,也有些養殖場從國外引入的整套設備出現“水土不服”,不能完全適應我國各個地區的實際環境條件。
2.3 標準化養殖推進 普通蛋雞養殖場一般選擇中小規模標準化生產模式,但全國各家養殖場的標準化貫徹力度則參差不齊。某些養殖場能夠做到養殖環境條件控制的標準化,但卻在用藥防疫方面存在明顯不足,消毒制度不到位,免疫程序不科學,預防用藥隨意加量,成為雞群疾病多發的誘因;部分養殖場注重消毒、免疫制度的規范,但卻不能建設標準化蛋雞舍或者配備必要的養殖設備,影響了蛋雞生產性能的發揮;而當前蛋雞標準化養殖中更突出的問題則是雞場的廢棄物處理,大部分養殖場缺少對雞糞、污水等處理的相關設備設施,廢棄物隨便堆積或排放,污染了環境,成為防疫鏈條中的薄弱一環。針對這些情況,在蛋雞養殖過程中,無論規模大小,都應在雞場建設、營養飼喂、用藥防疫、廢棄物處理直至養殖檔案、產品質量等整個工藝流程中實施標準化管理,避免“短板效應”的產生。
2.4 規?;a把控 對于當今的生態散養模式而言,其區別于傳統農戶散養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規模化、集約化生產,但因為受限于資金的不足,生態散養甚至很多中小規模生產模式下的蛋雞養殖場,在發展蛋雞的規?;B殖時,或者有心無力,或者“知難而退”,影響了雞舍建設的質量和蛋雞存欄總量,養殖場與蛋雞生產企業的規模、實力還相差甚遠,造成了蛋雞養殖效益的不高和市場抗御風險能力的不足。為此,在現如今蛋雞養殖效益微薄的時代,養殖場在努力提高蛋雞生產性能并保證產品品質的同時,應該有意識多方位籌措資金,適時增加養殖規模,以量搏利,或者成立合作社集體面對市場,提升蛋雞養殖的風險抵抗力。對于大規模自動化生產模式下的蛋雞養殖企業而言,養殖規模往往在總量控制、增量時機的選擇等方面存在些許不足,有必要加強對市場的分析和預測,確保養殖效益的最大化。
3 總結
當前我國蛋雞養殖中主推的三種模式各有利弊,其對于蛋雞的生產性能和養殖效益也各有優劣。生產者應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恰當的養殖模式與規模,選擇適宜的蛋雞品種,并在此基礎上配套合適的設備、設施,加強對環境的調控,實施嚴格的標準化生產,如此方能改變我國蛋雞養殖相對落后的生產方式,規避養殖風險,取得生產水平和養殖效益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全國畜牧總站.蛋雞標準化養殖技術圖冊[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29-130.
[2] 李朝國,王建國,徐德清,等.湖北省蛋雞『153』標準化養殖模式[J].中國禽業導刊,2009(14):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