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思高
初夏時節,置身碧波蕩漾的鸛河之濱,頓感清風拂面,心曠神怡。鸛河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即將通水之際,筆者踏訪河南西峽,探秘水源地建設的“生態路徑”。
1 “一號工程”串起“綠色鏈條”
“為鼓勵我們種獼猴桃,縣鄉給資金、幫技術,從供苗到引水灌溉,提供‘一條龍服務,俺承包的1.2畝獼猴桃,已連續7年畝均效益在1.3萬元以上。”寨根鄉桑樹村果農朱書成告訴筆者。
歷屆西峽縣委、縣政府都把特色農業作為涵養生態和振興農村經濟的“一號工程”,一任接著一任干,接力描繪著強縣富民的產業藍圖。如今,西峽已建成了沿312國道百公里獼猴桃長廊、沿鸛河百公里香菇長廊,全縣獼猴桃人工種植面積10.5萬畝,野生獼猴桃面積達30萬畝。2013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 140元,較往年增長11%,其中65%來自果、藥、菌三大產業。西峽獼猴桃在上海大宗農產品交易市場成功上市,吸引世界500強企業聯想集團加盟,投資1.5億元,在西峽建設擁有2萬噸產能的物流中心、冷庫,并通過專利品種授權種植帶動2萬畝獼猴桃種植園區產業升級。
2 龍頭企業勇于擔當
近幾年獼猴桃加工企業成長迅速,骨干企業達10余家,年加工能力4萬噸。果然風情公司是獼猴桃產業鏈上的龍頭企業。2013年,公司被確定為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公司2012年總投資1.2億元,建成濃縮果漿、維C果片等4條生產線和萬噸獼猴桃保鮮庫,形成獼猴桃系列產品生產能力。
產業和企業融合于基地建設,是產業集群發展的必由之路。西峽幾年來大力推行基地建設,推廣獼猴桃標準化生產。果然風情公司采取與農戶股份合作或租地自建等方式,先后在丹水、回車、五里橋等鄉鎮建成3 000余畝綠色獼猴桃基地,并發揮當地能人作用,成立6個獼猴桃專業合作社。目前,已有1 500畝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果然風情公司在五里橋鎮的黃獅村建成500畝獼猴桃基地。果農嚴格按照公司的技術指導,實施標準化生產,不用生長激素,不施超標化肥、農藥,獼猴桃品質明顯提高,價格增長近一倍。目前,這種標準化生產,已輻射到周邊的曹崗、孔溝兩個獼猴桃專業村,面積4 000余畝。
登高,就是要站在鄂、豫、陜三省交界的高度,看待野生獼猴桃的“高頭換接”。實施“高頭換接”對野生獼猴桃改良,即在原有多年樹齡的植株上,嫁接新的優良品種。果然風情公司與當地農民合作建基地,公司出資金和技術,實施獼猴桃“高頭換接”,讓高品質品種在野生狀態下生長,提升獼猴桃的有機品質。為推廣此方法,西峽目前已在重陽鎮梅家峪、丁河鎮寺山等村建成野生獼猴桃基地3萬多畝,其中6 000畝已通過國家有機認證。去年,果然風情公司又在二郎坪鎮白果坪村與當地農民合作,建起了一個萬畝野生獼猴桃基地,計劃用3~5年時間,將其打造成獼猴桃開發與農家游一體的新型基地。
3 科研給力搶占制高點
西峽和周邊三省六市野生獼猴桃資源豐富。果然風情公司董事長認為:“搞產業集群,眼光應當打破省界,站在中西部大開發高度,著力點瞄準科研和品牌拉動。”西峽縣近兩年在獼猴桃產業方面投入超過10億元,大大增強了企業的科研開發和品牌競爭力。其中,果然風情公司先后開發出獼猴桃果干、果醬、濃縮果漿、維C果含片、獼猴桃酒等系列產品。2013年,公司又投資6 000萬元,建成占地60畝的獼猴桃研發中心,旨在結合西峽獼猴桃產業集群新規劃,建立西峽獼猴桃種質資源庫,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利用,開發升級產品,打造國家級的獼猴桃研發中心。
產業集群需要技術型人才,西峽縣委、縣政府鼓勵企業與高校和科研單位掛鉤,積極引進人才。果然風情公司先后從三門峽湖濱飲料集團、匯源果汁集團等大型企業聘請科研人才,研發出了獼猴桃真空冷凍脆片、獼猴桃終端飲品等系列高新產品。
4 文化與產業相得益彰
果然風情公司的展覽介紹,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獼猴桃得名:“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獼猴喜食,故有諸名。”20世紀90年代,西峽獼猴桃產業開始呈現規模發展趨勢。如今,西峽有了全國首家獼猴桃博物館。這是果然風情公司投資2 300萬元籌建的。為弘揚獼猴桃產業文化,目前該博物館正加快各類實物和典籍的搜集整理工作。同時,公司還將獼猴桃博物館與企業的8條生產線、野生獼猴桃基地、獼猴桃采摘園、農家樂賓館連點成景,形成農、工、游一體的獨具特色的旅游項目,逐步實現產業文化與企業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據《中國綠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