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清
如果人們充分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形成維護健康的信念,又擁有良好的社會支持氛圍,那么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變得輕而易舉甚至變成人們的崇尚與追求。
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與1991年相比,我國居民膳食結構發生了較大改變,其中谷物、蔬菜所占比例下降明顯,谷類下降了21%,蔬菜下降了33%,而動物性食物所占比例大幅增加,上升了59%。同時,我國吸煙人數已超過3億。伴隨著飲食結構改變、運動量減少、吸煙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增多,我國慢性病發病人數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目前,我國慢性病確診患者已超過2.6億人,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已經占到我國總死亡的85%,導致的疾病負擔已占總疾病負擔的70%。
20世紀90年代WHO的全球調查表明,對于人的健康和壽命來說,生活方式和行為起主導作用,占60%,環境因素次之,占17%,遺傳因素占15%,醫療服務條件占8%。可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所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干預是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一環。
然而,生活方式包含的內容繁多,需要在每日生活中時刻注意,比如均衡膳食、定期運動、按時作息等,同時生活方式的改變也需要持之以恒。但是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平日里應酬、加班等使得很大一部分人群雖然知道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但實際生活中去卻很難實施和堅持,從而造成個體或群體的健康參與度偏低。
請大家試想一下,當你決心爭取某個很重要的項目,完成某項重要工作時,即使困難很大,你是不是也會努力克服去完成目標?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這就是信念和目標的作用。同樣的,如果人們充分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形成維護健康的信念,又擁有良好的社會支持氛圍,那么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變得輕而易舉甚至變成人們的崇尚與追求。所以,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是健康管理干預環節的第一步。
所謂健康教育就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從而使其自愿形成有利于健康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而健康促進則是在健康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從組織、政治、經濟和法律方面提供支持環境,是一種宏觀的健康戰略,是協調與健康相關各部門間的行動、調配資源的戰略規劃和將規劃付諸實施的戰略行動。
這就好比一顆種子的生長,不僅需要合適的土壤,更需要適宜的溫度、水和陽光。健康理念這顆種子,需要通過健康教育廣泛播撒于社會人群中,比如早些年全國愛國衛生運動中的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近年各大電視臺、網絡、報刊等媒體雜志上的養生類節目和板塊,養生類ApP軟件和公眾平臺所進行的養生和健康的知識普及。為了使健康理念這顆種子更好地生長,我們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從各個方面聯合起來提供更好的支持環境,即健康促進。通過運用行政手段,動員和協調社會有關單位、個人履行各自對健康和環境的責任,培育促進健康的因素,消除不健康的危險因素,從而促進人人健康。比如新醫改明確提出的要將疾病的防治工作做到重心下移(即將重點放在社區、農村和家庭)和關口前移(對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進行控制與管理),開展健康檔案的建立,實行簽約醫生制度,強制公司和企事業單位為其職工每年進行體檢,推進操場、運動場等公共資源的開放利用,禁止公共場所吸煙等都有利于積極營造健康的氛圍,促使人們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是提高全民健康素質的重要措施,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學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醫療機構、社會保險等多方面的共同合作,培育社會積極的健康氛圍,幫助人們樹立健康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降低甚至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從而預防疾病的發生,促進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