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久炎
近日,由學會雜志社匯編的《“學會之星”廿年紀念文集》正式出版,作為向《學會》雜志創刊30周年的獻禮之作,該文集介紹了全國省級“學會之星”評選工作的主要依據、評選指標和評選實施細則,完整地收錄了全國省級“學會之星”評選活動的有關文獻,這是對20多年來 “學會之星”評選活動的階段性總結,為全國各省級學會查詢、統計入選“學會之星”的具體情況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渠道。
對編寫學會史志來說,《“學會之星”廿年紀念文集》是十分寶貴的檔案材料,它真實地記錄了廣東造船工程學會1990~2012年20多年跨越式發展的征程。廣東造船工程學會先后10次榮獲全國省級“學會之星”和“開展學術交流全國五十佳省級學會”稱號,是學界同仁高瞻遠矚,兢兢業業,開拓創新,務實進取,走向輝煌的成功足跡;1990年、1992年、1993年、1994年先后4次榮獲全國省級“學會之星”稱號;1996年,榮獲第二屆(1991~1995年)三連冠全國省級“學會之星”稱號;1996年、2008年、2011年又先后3次榮獲全國省級“學會之星”稱號;2010年、2011年連續兩年榮獲“開展學術交流全國五十佳省級學會”稱號。本文結合廣東造船工程學會的發展歷程,致力于發現省級“學會之星”評選的時代價值,共同分享成為“學會之星”的經驗和體會。
一、全國省級“學會之星”評選為科技社團評估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全國省級“學會之星”評選開了我國社會組織評估之先河,率先開展了覆蓋全國的規模化、程序化、經常化的學會評估工作,是我國首次以獨立第三方身份開展的全國性社團評價活動,得到了廣泛認同,并為政府開展相關評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堅實的基礎。
到2012年為止,《學會》雜志已發布了20次全國300名省級“學會之星”名單、五屆三連冠全國省級“學會之星”名單、兩屆十連冠全國省級“學會之星”名單,此舉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從2006年起,《學會》雜志又增加了評選20強“學會之星”活動。20強“學會之星”評選,朝著公信度高、權威性強的方向發展,激勵20強“學會之星”的學會在做大、做強方面切實起到了示范導向作用。此外,2006年后《學會》雜志又開展了“學術交流全國五十佳省級學會”、“科技服務全國五十佳省級學會”、“科普活動全國五十佳省級學會”三項表彰項目,使那些具有明顯優勢的學會脫穎而出。
20多年的評估實踐證明,《學會》雜志評估模式不僅具有公正性、真實性、可持續性的實踐價值,還具有創新導向的作用。“學會之星”評選表彰工作,所產生的效應日益顯現:(1)“學會之星”評選結果得到各地學會及其管理部門的認可度越來越高。(2)“學會之星”評選結果,已被許多省(市、區)作為考核與表彰本地學會的一項重要依據。(3)“學會之星”評選工作帶動了一些地方采用定量化方式評選先進學會。(4)“學會之星”評選工作既調動激勵了學會的積極性,又為學會管理部門建立了學會史志的檔案。
二、“學會之星”評選給力建設“同行認可”和“社團認可”的價值體系
“同行認可”是國際上學術界科技評價的基本標準。一個科技工作者建立起被同行認可的價值往往需要10年、20年甚至一生漫長時間的積累,要鼓勵珍惜專家、學者在同行中的聲譽和價值,而“社團認可”則是同行業、同專業、同領域的整體認可。
《學會》雜志堅持20多年評選全國省級“學會之星”,其最重要的貢獻在于給力建設“同行認可”和“社團認可”價值體系的戰略實踐。“學會之星”20年的評選工作,塑造出全國省級“學會之星”的品牌榮譽,凝聚著幾代學會領導和成千上萬名學科帶頭人與學會工作者對學會事業的殷殷之情,拳拳之心。他們在實踐中開拓創新,在理論上總結升華,精心培育了今天3000多個省級學會 “學會之星”,成為中國科技社團非常難得的“同行認可”和“社團認可”的品牌價值體系和非常珍貴的無形資產。但也必須指出,仍有一些學會對建設“同行認可”和“社團認可”的價值體系缺乏戰略眼光,重視不夠,忽視科技社團自身價值的積累和提高,影響了科技社團的凝聚力、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提升。
依據《學會》雜志的《“學會之星”評選20年紀念文集 》統計數據,可以歸納廣東省級學會中比較有影響力和顯示度的4個“社團認可”和6個“同行認可”的標桿,以印證給力建設“同行認可”和“社團認可”價值體系對提升科技工作者的學術價值和對省級學會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更加奮發有為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一)4個“社團認可”標桿
1.廣東20強全國省級“學會之星”,在建設“創新型廣東”中起到了龍頭作用。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多年來評上全國省級“學會之星”排序前20名的是石油學會、中西醫結合學會、中醫藥學會、鐵道學會、化工學會、制冷學會、生態學學會、園林學會、電機工程學會、海洋湖沼學會、質量管理協會、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園藝學會、氣象學會、造船工程學會、航海學會、畜牧獸醫學會、醫學會、生物科學普及協會、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
2.廣東有66個學會榮獲全國省級“學會之星”稱號。
3.廣東有17個學會榮獲三連冠全國省級“學會之星”稱號。這17個學會是石油學會、 中西醫結合學會、中醫藥學會、鐵道學會、化工學會、制冷學會、生態學學會、園林學會、電機工程學會、海洋湖沼學會、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園藝學會、造船工程學會、航海學會、公路學會、地理學會、糧油作物學會。
4.廣東石油學會成為廣東省最有影響力的全國20強省級“學會之星”。該學會先后榮獲20次全國省級“學會之星”稱號,并被評為全國20強省級“學會之星”稱號。
(二)6個“同行認可”標桿
1.廣東11個學會在第一次 “學會之星”評選中起了先行者作用。在第一次全國省級“學會之星”評選中,廣東有11個理、工、農、醫學會獲此殊榮,其中有地理學會、化學會、造船工程學會、通信學會、公路學會、航海學會、石油學會、制冷學會、鐵道學會、糧油作物學會、醫學會。
2. 廣東20強全國省級“學會之星”發展格局較好。廣東20強全國省級“學會之星”的分布情況是理科、工科、農科、醫科,其它學科分別是4、7、3、3、3個,所占比例分別為20%、35%、15%、15%、15%。
3. 廣東有5強十連冠全國省級“學會之星”。這5強學會是石油、中西醫結合、中醫藥、化工、制冷學會。
4.由石油、鐵道、土壤、藥學、造船5個學會領軍的12個學會先后榮獲“開展學術交流全國五十佳省級學會”稱號。這12個學會是石油學會、鐵道學會、土壤學會、藥學會、造船工程學會、醫學會、園藝學會、林學會、護理學會、數學會、硅酸鹽學會、抗癌學會。
5.由老科技工作者協會、花卉學會為代表的5個學會,先后榮獲“開展科普活動全國50佳省級學會”稱號。這5個學會是老科技工作者協會、花卉學會、園藝學會、植物保護學會、生態學學會。
6.由制冷、硅酸鹽學會引領的7個學會,先后榮獲“開展科技服務全國五十佳省級學會”稱號。這7個學會是制冷學會、硅酸鹽學會、包裝技術協會、土木建筑學會、機械工程學會、質量管理協會、科學技術重點實驗室聯合會。
三、“學會之星”評選助力廣東造船工程學會走向輝煌
(一) 行業榮譽突出
1.“學會之星”在全國同行排序名列前茅(見表1)
2. 2次榮獲“開展學術交流全國五十佳省級學會”稱號。
2006年后,《學會》雜志在全國3000多個全國省級學會中開展了“學術交流全國五十佳省級學會”評選,使那些開展學術交流具有明顯優勢的省級學會脫穎而出。廣東造船工程學會是全國同行首次獲此殊榮的,2次榮獲“開展學術交流全國五十佳省級學會”稱號。
(二)學術成果豐碩
1.研究報告。1996年,廣東造船工程學會《精心組織廠會協作,推動企業技術創新》項目,在中國科協“千廠千會協作行動”工作協調會上作為典型經驗匯報。2004年來,學會分別完成了《廣東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專題戰略研究報告之十四:創新文化與科學普及研究專題報告》、《廣東省科協所屬學會改革與發展調研報告》、《廣東科普基地的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廣東科協省級學會創新發展績效數據評價研究》等研究報告。2009~2012年先后在《學會》雜志發表了有關創新學會評估、推進學術交流、加強對外科技交流、創新鑄造全國學會之星等方面的論文4篇。
2.決策咨詢。廣東造船工程學會積極參與重大行政決策咨詢論證工作,為建設“創新型廣東”充分發揮民間智庫作用,先后承接了《提升廣州市國際競爭力的對策研究》(2004年)、《廣東科技志》(1979~2000年)船舶工程技術部分(2005年)、《提升珠三角在建設世界造船大國中的地位》(2009年)、《廣東船舶配套產業技術路線圖》(2009年)、《提升廣州自主創新能力與激發創新資源活力的對策措施研究》(2010年)、《激發創新資源活力,提高廣東自主創新能力的對策研究》(2011年)、《物聯網云計算融合發展支撐廣東創新型經濟》(2012年)等課題研究,并多次獲獎。
(三)戰略驅動創新
1、專家、學者共謀良策。廣東造船工程學會,廣泛團結造船界專家、學者,共謀提高中國造船技術水平的良策。改革開放后,中國船舶工業成為最早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的產業。船舶工業把香港作為突破口,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橋梁,迅速躋身國際市場。1979年,廣船從香港市場上承接了兩艘300噸鮮活貨輪的任務,取得了寶貴的經驗,實現了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船舶四大跨越的第一步。
據統計,學會為加強國際科技合作交流,1978~2006年學會接待來訪學者、代表團,舉行國際會議,進行對外合作交流活動50次;接待來自挪威、荷蘭、德國、美國、英國、法國、丹麥、日本、新加坡、印度、芬蘭、越南、印尼等國家的來訪外籍人士約129名,我方參加交流人數3543人次,國際科技合作交流激發了創新資源活力。
2、精心策劃創新發展新舉措。(1)以創新為立會之本,堅持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的“四個緊密結合”。即: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學會與企業緊密結合;學術研究與技術咨詢緊密結合;繁榮學科與經營學會緊密結合。(2)開辟學會經費穩定創收之源,為搞活學會、經營學會、反哺學會奠定了經濟基礎。學會通過香港造船與輪機工程師學會的關系,與沙角B廠簽訂了長達11年的維修工程合作協議,建立了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扭轉了學會只靠撥款和會費收入的困局。(3)竭誠為團體會員單位服務,提升企業集成創新能力與國際競爭力。學會竭誠為團體會員單位服務,堅持20年跟蹤研究造船企業的技術進步,努力提升中國船舶工業的國際競爭力。(4)學會智庫專家與戰略型企業家結盟,共同策劃創新驅動民營科技企業轉型升級跨越式發展戰略。創新驅動對企業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近5年來,學會把為團體會員單位咨詢服務的重點由國有企業向民營科技企業轉變,在探索學會智庫專家與戰略型企業家結盟,策劃創新驅動民營科技企業發展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如廣東凱力集團就是學會創新驅動民營科技企業轉型升級,跨越式發展的一個成功案例。(5)積極探索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1984~2014年30年間,學會積極探索使學會成為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的粘合劑,取得了明顯的實效,如1997年12月,學會借鑒700箱集裝箱船廠會協作的運作實踐與廣船國際轉換造船模式的經驗,運用與福建造船工程學會的關系資源,促進福建船舶工業集團公司與廣船國際簽訂了合作伙伴協議書,揭開了廈船重工轉換造船模式的序幕,步入了集成創新跨越式發展的新路,成為2014年全國20強造船企業之一。
(四)建立普遍服務機制和信譽機制
1、普遍服務機制。即學會工作面向同一專業的所有科技工作者和所有會員,使所有會員都能享受到科技社團的服務。
2、信譽機制。珍惜“社團認可價值體系”本身的價值,提高學會在社會上的信譽,為廣大科技工作者茁壯成長提供沃土。與此同時,努力提高自己的聲望和信譽。
政府的相關職能能不能轉移給學會,這與學會的實力和基礎有關,更重要的是與學會的信譽有關,與“社團認可價值體系”的分量高不高有關。只有通過學會改革和各種有質量、有活力的學術活動,運行好“社團認可價值體系”,才能真正地發揮“同行認可”和“社團認可”在促進科技進步和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廣東造船工程學會在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的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找準切入點,明確突破口,選好突擊隊,不斷地夯實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的資質和條件基礎。
四、結語
回顧廣東造船工程學會57年的發展歷程,過去的30年改革開放力度最大,發展最為迅速,先后10次榮獲由《學會》雜志評選的全國省級“學會之星”,這一評價公正、合法而權威,印證了廣東造船工程學會走向輝煌的成功足跡,具有較高的“社團認可價值體系”的分量,充分彰顯了學會具有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的服務能力。
如今,廣東已發展成為中國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也是當今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世界造船基地之一。目前,學會正在為建設世界造船強國和海洋強國,建設世界級最大造船基地與海洋工程基地之一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廣東造船工程學會將繼續以“學會之星”為動力,在建設創新型國家新征程中更加奮發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