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小蓮
連刷7條微博怒罵影評人,馮小剛自說自話地割裂了影評人和普通觀眾,并將之作為對立面,一個打一個拉。說“無意伺候觀眾”并不現實,所以他加上了一個嚴格前綴,“熱衷爆米花喜劇的”,因為他知道,在中國的語境下,這個詞是屬于西方的、淺薄的、“亡我之心不死”的。
馮小剛的聰明(或者說雞賊)體現得已經不能再明顯了,從早上5點到8點連續發出的微博,每一條都有明確的訴求,他想拉攏誰、打擊誰、示好誰都如此清晰明白。比如他并不提那些在電影中被糟踐的贊助商們,因為在此之前,他已經收到了來自他們的差評和憤怒——華誼股價在上映當日應聲大跌不知與此有沒有關系。
矛頭指向影評人,可能是因為積怨已久。此前《一九四二》上映情況跟現在差不多,那時更多是罵觀眾。作為一部電影的終極檢驗者,普通觀眾本來不應該被列入打擊之列,但馮導的《一九四二》開了先河。這次馮導已經顧不上自相矛盾了,也許是吃了上次的虧,知道得罪廣大人民群眾的后果最終還是會反彈到自己身上——票房說了算。所以他邊哄觀眾邊罵影評人,但還是沒能阻止他面對媒體時吐露了心聲“隨隨便便拍一部電影就賣錢”,“我們這一次就是在玩。”
他似乎忽略了一個現實:在中國并不存在所謂“影評人”群體,他想象中以批評電影為專業的影評人根本構不成一種力量,首先他們并沒有、也沒辦法以寫獨立影評謀生,一部分是媒體人,如電影記者和電影編輯,另一部分雖說是自由撰稿人,也間或松散受雇于各個電影公司,負責在新片上映前做一些輿論引導工作謀生。而另外一些常發表對新片看法的知名ID,對《私人訂制》的評價都是中等偏上的,當然這些人肯定不在馮小剛口水半徑之內。
這樣看來馮小剛的批評對象就很明確了,就是那些在微博上猛烈批評《私人訂制》的人,為方便精準打擊,給他們籠統地起了個名——“影評人”,要不然,為《私人訂制》打了7分,稱其“瑕不掩瑜”的周黎明也被無辜拖入了。當然此前周黎明與另外一些影評人在微博上也展開了一場對戰,核心卻在于周是不是收了華誼的紅包。馮小剛的憤怒可能也部分來自于此,為周老師辯護的口氣特別像他在周星馳電影《功夫》里扮演的那個寥寥幾句臺詞的斧頭幫幫主,“這樣一個清正廉潔的影評人,從來沒收過錢,就因為說了幾句我片子的好話,就被你們罵得狗血淋頭,這還有沒有王法了?”所以,這仍然不是就電影論電影,仍然圍繞著錢打轉轉。
大概連刷7條微博仍意猶未盡,繼續將打擊面擴大,馮小剛將炮轟目標對準了豆瓣網友,稱其為“大尾巴狼”,“你們知道什么是蒙太奇呀”,這就更加謬之千里了,豆瓣網友和影評人又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真希望有人能夠耐心告訴馮小剛,那些在豆瓣認認真真打下一星兩星三星并留下評論的網友們才是真金白銀買票入場的人,是衣食父母,他們才最有資格挑剔這種“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