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然然
【摘 要】象似性是認知語義學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主要是指語言符號在語音,語形或者結構上與其所指之間存在著映照性相似的現象。本文嘗試對語音象似性的修辭效果作一探討, 以期對象似性的研究繼而對認知語義學的實證性研究做出些許貢獻。
【關鍵詞】象似性;語音象似;修辭效果
0 引言
語言象似性理論是針對語言任意性理論提出來的, 并在不斷發展。實際上,關于語言象似性和語言任意性的爭論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在那時就存在唯名論和唯實論的激烈爭論。
美國現實主義和符號學的創立者﹑著名哲學家Peirce (1965)區分了三種符號:象似符﹑標記符﹑象征符。三者因任意性程度的高低而彼此不同。能指和所指之間存在的自然關系叫做象似性。Peirce又進一步把象似符分為映象符和擬象符。
20世紀后半葉以來,隨著功能主義和認知科學的發展,不少語言學家對語言符號的音義關系有了新的認識,人們開始再次關注理據性,尤其是對語言的象似性賦予了高度重視很多著名語言學家都指出,語言符號與其所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某些象似性,語言實際上是對外界世界的直接反映。其中從事象似性研究最為著名的是Haiman(1980,1985)。他采用了Peirce的分法,也將象似符分為映象符和擬象符。如下圖所示:
■
就映像象似性而言,它是指能指與所指兩者之間存在著直接的,一對一的關系。在映像層面,象似性在語言中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象似關系可能表現在聽,說,觸覺或者視覺上。修辭是本文所要討論的另一方面,但其概念與傳統意義上對它的理解有所不同。本文所指的修辭是廣義上的修辭,即一種在認知參予下語言使用者認識世界與表達自身相結合的行為,包括人類運用語言以及其他非語言符號(比如視覺圖像符號)進行交際的行為。本文指出, 象似性其實就像比喻、擬人一樣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修辭手段。
簡單來說,語音象似指聲音與其所表達的意義之間存在著一種自然的對應關系,或者說語音和意義之間的最本質的自然的相似性。語音象似性的基礎很明顯,即“individual sounds are thought to reflect, or symbolize , properties of the world, and thus ‘have meaning”. (Andreas Fisher, 1999).”
語音象似主要體現在詞匯層面,其運用不但可以使得語言直接或間接地模仿世界上的聲音,而且可以使表達直接明了,增強其生動性及形象性。而且,它在表達意義時還會產生強烈的修辭效果。為了便于討論,語音象似性的修辭效果分析將從以下幾方面展開討論:單音節語音象似的修辭效果,多音節語音象似的修辭效果及擬聲語音象似的修辭效果。
1 單音節語音象似的修辭效果
單音節包括單輔音,短元音和長元音。例如:
1)The great Mississippi, the majestic, the magnificent Mississippi.
2)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
(Samuel Taylor Coleride: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例1中根據“Mississippi”的首字母M,連用了兩個以鼻音M開頭的形容詞,一串鼻音模擬了密西西比河滾滾波濤說發出的聲音,產生了語音和意義上的共鳴,對讀者的聽覺造成了一定的沖擊,產生了很好的修辭效果。例2中,輔音/f/與元音/u:/(blew, flew),/e;/(first, burst)以及/i:/等一起,使此詩具備了悅耳動聽的韻味和節奏感,使讀者產生了一種氣韻回蕩,余音繚繞的美好感覺。/f/和/u:/和柔風及輕濤發出的聲音產生了象似性,給人的感覺是風徐徐吹濤呼呼流的美感,從而創造了了一種和諧的意境,修辭效果強烈。
2 多音節語音象似的修辭效果
多音節包括輔音音群,元音和復印相結合的音群以及雙元音。如下例:
3)Wherefore feed, and clothes, and save,
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
Those ungrateful drones who would
Drain your sweat---nay, drink your blood!
(P. B. Shelley: To The Men of England)
例3是雪萊在《致英國人的歌》中的一節,他把不勞而獲,揮霍無度的剝削者比喻成雄蜂(drones)。這些殘忍的剝削者榨干(drain)l勞動群眾的汗,喝干(drink)他們的血。三個關鍵性的動詞都是以破擦音/dr/開始,突出了剝削者的兇狠,加強了語勢,烘托了情感,其通過語音象似達到的修辭效果給讀者留下了鮮明的印象。
3 擬聲語音象似的修辭效果
擬聲(Onomatopoeia)是指模仿人,動物或者事物的聲響,或模仿與某種運動相關的聲響,借以達到語言生動形象感動讀者的效果。它是語音象似的最直觀最明顯的體現。不論是在口語還是在書面語中,為了更形象地表達,說話者或作者往往會運用擬聲來增強表達效果,從而更生動更貼切地傳達出某種信息,讓聽話者或讀者更深刻地領會到其中意境。比如:
4)Rent a toot or buy a tweet, boom, zing, twang, tinkle, humor plink. (Readers Digest,)
5)The crowd began to hiss and boo him for his unsportsmanlike conduct, but he sat unmoved.
(Jack London: The Mexican)
6)The raven himself is hoarse
That creaks the fatal entrance of Duncan
Under my battlements.
(William Shakespeare: Macbeth)
例4是一個樂器的廣告,但是整句話并沒有出現樂器的名字,而是運用了一系列模擬不同的樂器所發出的聲音的擬聲詞,通過語音象似使得廣告直接形象地映入讀者腦海中,產生了比直接寫出樂器名字更好的修辭效果,并且還含有俏皮的味道,給人以一種新穎感,從而使讀者留下更深的印象。例5通過“hiss”和“boo”兩個象聲詞的運用,生動形象地描述了當時觀眾向拳擊手喝倒彩的場景,表現了人們強烈的厭惡情緒,給讀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試想,如果把這兩個擬聲詞去掉,那么效果就不是太令人滿意了。例6是莎士比亞的(下轉第12頁)(上接第4頁)悲劇《麥克白》中的一幕,當麥克白夫人得知謀殺鄧肯國王的機會終于來臨時,她所做的獨白。兩個擬聲詞“hoarse”和“creak”模擬的是烏鴉的叫聲,而烏鴉一直被認為是不祥的征兆,它預示了大災難的即將來臨,也為下一幕謀殺國王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其通過語音象似生動形象地傳達了這一意境,取得了很好的修辭效果。
漢語中也有很多類似的例子,比如
7)天空更暗了,接著來的是豆大的雨點,啪嗒啪嗒落在地上。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
8)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詩》)
9)站在前面的人便交頭接耳地吱吱喳喳起來。
從以上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語音象似不僅可以使語言直接或間接地模擬真實世界,而且可以加強語言的真實性和生動性,并且可以增強語言的交流效果,在語言表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4 結語
文本中語言的象似性可以是知覺上的象似性,也可以是視覺上的象似性。它的產生是語言主體的一種心理體驗,即是語言形式或結構作用于認知心理的效果體驗,這種效果就是修辭效果。語言的象似性不僅可以讓語言認知者很好的把握語言內容的各種意義,而且可以使其真切感受到其表達的意味,因此可以說,語言的內容和形式在語言象似活動中達到了完美的結合。本文只是從語音象似性這一個方面探討了它的修辭效果,筆者以后會對映像象似性其他方面的修辭效果作更深一步的研究及更加廣泛的探討,以期對象似性的實證研究貢獻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Fisher, Andreas. What, if Anything, is Phonological Iconicity? in Nanny, Max & Fisher, Olga (ed.). Form Miming Meaning :Iconic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 Benjamins, 1999.
[2]Haiman, J. The Iconicity of Grammar[J].Language, 1980(56).
[3]Haiman, J. Natural Syntax[M]. Cambridge: CUP, 1985a.
[4]Peirce, Charles.S. Collected Papers. in Chareles Hartshorne and Paul.Weiss (ed.)[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5]馮齊.認知語言學與修辭學研究[C].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
[6]蔣童,鐘厚濤.英語修辭與翻譯[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7]呂熙.實用英語修辭[M].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
[8]邱文生.認知視野下的翻譯研究[M].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
[9]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0]吳平.英漢修辭手段比較[M].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