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王曉芬
【摘 要】豬口蹄疫的發病與其他傳染病一樣,需要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豬群3個要素構成,缺少其一要素,豬口蹄疫就不會發生。據研究證實,病畜的口水、皮膚碎屑、污物、糞尿、精液、乳汁均可成為傳染源,甚至可因與病畜的接觸,或因病畜殘體、內臟、血、皮毛的污染,以及經由衣物、用具、飼料、褥草場地而傳染此病。經其他動物的傳帶或人類的裝載、存貯、運輸等活動,均可使病原得以迅速傳播和擴散,造成疫病蔓延。最令人煩惱的是空氣和風,可以遠距離傳播此病毒,甚至可傳到50~100km以外。筆者曾經歷過同在一棟豬舍,就有部分豬只一直不發病,因為它們不是易感豬群。根據這一原理和口蹄疫病原學的特點,采用綜合性防治措施,做好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建立高免豬群的工作,就能從根本上控制口蹄疫的發生和發展。
【關鍵詞】豬口蹄疫;臨床;防治措施
1 豬口蹄疫的發病特點
豬口蹄疫主要發生在集中飼養的豬場或生豬倉庫,分散飼養的豬較少發生。該病的流行無明顯的季節性,但以秋末冬春為常發季節,在亞洲地區特別明顯。此種情況的存在似乎進一步驗證了FMD流行的一個重要條件:即環境溫度發生劇變、曾受疑似豬流感(俗稱高熱病)、傳染性胃腸炎及流行性腹瀉等其他病類波及的豬群,其群體免疫功能大受損傷,尤其是仍未引起學界及業界普遍重視的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免疫功能的損傷,可能會進一步削弱機體的總體免疫功能,因而使動物群體對FMDV更為易感。另一方面,似乎也可部分說明動物機體整體免疫功能完整的重要性。即使有些地區已按規程要求對豬群做了2~3次對應型號的疫苗接種,但仍無法抵御FMD的入侵。病豬肉及其制品的調運,或飼喂未經煮沸的泔水,常成為另一個地區暴發該病的重要原因。生豬的流動、污染的車船、飼養管理用具以及人員都是該病重要的傳播媒介。該病的流行猛烈,在較短的時間內可使全群豬發病,并很快傳播到周圍豬場,發病率高,但死亡率較低,一般在5%左右。
2 豬口蹄疫的臨床癥狀
臨床特征,以蹄部發生水泡和糜爛為主要特征。病初體溫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減食或不食。蹄冠、趾間、蹄蹱等部位出現發紅、微熱,觸摸時表現敏感,不久患部形成米粒大、蠶豆大的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出血性糜爛,如有繼發感染,常使炎癥向深部發展,侵害蹄葉,甚至造成蹄匣脫落,病肢不能著地,病豬不愿走動,常臥地不起。強迫行走時,嚴重跛行,蹄部流血。大多數受FMDV感染的中大豬,一般表現為嘴唇、鼻鏡、蹄及哺乳母豬的乳房等部位發生水泡,并有潰爛,蹄匣脫落等常見癥狀,嚴重影響動物的站立、行走、采食及飲水,并進一步造成消瘦乃至衰竭而死;嚴重的急性感染案例可導致病毒性心肌炎急性發作而致猝死,除少數病畜鼻孔偶見白色乳狀液體流出、蹄冠部呈透明狀環帶外,大多數病畜死前幾乎無任何可視癥狀;剖檢往往可見心室肌表面呈帶環狀壞死條紋,故被稱作“虎紋斑”壞死,感染FMDV后,除哺乳期幼畜常呈急性胃腸炎和心肌炎發生大比例猝死(病死率可達60%~80%)外,生長育肥期的豬發生疑似心肌炎猝死的案例似有日漸增加趨勢。近幾年在豬口蹄疫暴發的初期也有急性死亡的病例,妊娠母豬可發生流產。仔豬尤其是哺乳期仔豬被感染后出現水皰癥狀不明顯,但因發生心肌炎和胃腸炎,可在短期內迅速死亡,致死率高達80%以上,給豬場造成重大損失。
3 豬口蹄疫臨床處理的存在的問題
3.1 基本原理認識存在誤區
某些基層獸醫認為通過注射某些抗生素可望控制繼發性細菌感染的良好愿望,除了依然存在本末倒置的誤區外,過分商業化的趨利行為往往是造成豬病加劇的原動力。
3.2 病豬處理問題
現階段很多中小養殖戶為了減小損失,沒有按傳染病的處理要求做,沒有上報疫情,對感染FMD發病的病畜,偷偷處理(基本上都是賣給私宰老板屠宰上市),造成FMD的擴散感染。
4 綜合防治措施
4.1 預防措施
4.1.1 做好免疫接種
健康豬群按照季節每隔90~180d(秋冬季節隔90d,春夏季節可以隔120~180d)做好疫苗的接種工作;FMD疫病高發區盡量使用口蹄疫O型濃縮滅活苗。(1)后備母豬配種前接種4~5ml/頭,產前30d接種4~5ml/頭;(2)經產母豬產前30d接種4~5ml/頭,產前10d再次接種1次4~5ml/頭;(3)公豬每90d1次,每次接種4~5ml/頭;(4)仔豬出生后70d左右接種2ml/頭,仔豬出生后100d加強接種2~3ml/頭;(5)對已經發病的豬群做好被動免疫,以增強機體非特異性抗體的產生,有效降低口蹄疫病毒的感染率,可以根據豬群體重的大小,注射耐受過口蹄疫健康豬的血清,每頭用3~15ml,有較好的效果;也可以在飼料中加入花青素和維生素等飼喂,加強機體抵抗力。
4.1.2 做好日常預防工作
(1)豬場應保證生產區與外界環境有良好的隔離措施,做好豬場廢物、污水處理和滅蠅、滅鼠等工作。嚴禁外人及車輛進入豬場生產區。購買豬的人員及車輛必須嚴格消毒2次后才能進入裝豬臺裝豬,裝豬臺必須安放在豬場外面,由場部人員負責將豬趕到裝豬臺交給銷售人員,銷售豬只人員必須是本場后勤工作者,生產區人員不能參與,而且賣完豬后必須嚴格消毒后,方可離開。(2)在豬場工作的所有員工,要遵守自身防疫制度,不得到外面的市場買畜類食品豬、牛、羊肉,不到疫區做事,不到豬場外幫別人診療動物疫病。如休假或到遠程地方,回來后必須隔離2d或用消毒水沖涼后才能進入生產區工作。(3)平時做好消毒工作,強化消毒,切斷傳播途徑和消滅傳染源,豬場應高度重視消毒工作,消毒是切斷傳播途徑和殺滅傳染源的有效措施。目前對豬口蹄疫敏感的消毒藥如活性氯或醛類消毒藥復合醛、安滅殺、戊二醛等。使用時要根據實際需要稀釋,定期對生活管理區、豬舍內外環境,包括欄舍、工具、裝豬臺、污水溝、儲水池等場所進行嚴格消毒,工具應嚴格沖洗干凈后再消毒。
4.2 做好鑒別診斷
臨床上經常有人將同樣具有較強傳播特征的“水泡病”誤做FMD,平時要做好鑒別診斷工作。如果豬群發生了尚未確診的疑似FMD的癥狀,對疑似發病豬群的臨床處理方案,從減少損失的角度出發應做如下處理:(1)隔離疑似病豬,減少傳播機會;(2)保持豬舍通風、干燥(舍內相對濕度最好保持65%以下,產房、保育舍可用燒火盆的土辦法來升溫驅濕)、溫暖(最好晝夜保持25oC以上);(3)用真正有效的消毒藥加強消毒,但以不增加舍內濕度為原則;(4)在飼料中添加確具免疫調節功能的添加劑和復合維生素,以加快機體恢復。
4.3 治療方法
發病的豬場要嚴格按照傳染病的處理原則,執行嚴格的封鎖措施,并及時向上級動物衛生監督部門匯報。同時做好以下措施。
4.3.1 封鎖豬場
全群使用1%~3%的過氧乙酸帶豬消毒,豬欄內用戊二醛消毒,2~3次/d。
4.3.2 控制繼發感染
全群用阿莫西林500g+黃芪多糖1kg或花青素1kg拌料飼喂,同時飲水預防,以增強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其他繼發感染的控制(1)繼發心肌炎的可用復方清開靈+VC+ATP肌注控制;(2)繼發肺炎的可用雙黃連+頭孢類抗生素控制;(3)其他細菌性繼發感染可用頭孢他啶 +恩諾沙星控制。
4.3.3 做好皮膚外傷和關節疼痛的治療
用10%氯霉素或2%碘酒消毒破潰的水泡,用正紅花油涂擦患病豬只的腳部關節和蹄部關節,對緩解病豬疼痛促進康(下轉第43頁)(上接第9頁)復有較好的效果;用1%過氧乙酸擦洗母豬乳房,再外用紅霉素軟膏,用于口蹄疫母豬乳房糜爛。
【參考文獻】
[1]溫開燕.嚴防口蹄疫[J].畜牧市場,2005(06).
[責任編輯: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