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東
【摘 要】所謂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是指社會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的生存離不開一定的自然條件,而自然條件的優劣往往又會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影響。和諧林業是一個系統的概念,理論上說,是林業各子系統均衡匹配,林業各成員協同共生、互利互榮。林內人的潛質得到充分挖掘,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及全面發展。林內人與林外人互諒互容、互利互讓、共贏共享、平等協商、和睦相處,林業中的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野生動、植物、人與林業、林業與社會協調發展。
【關鍵詞】林業資源;和諧發展
1 林業的定義及目前我國林業的發展狀況
所謂林業,是為進行森林經營組織起來的,以進行木材、林產品生產和保護性資源經營并以后者為基礎的基礎產業和公益事業。森林經營包括森林的采伐與更新、森林保護(含病蟲害防治與防火)、森林再造、森林撫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動。
我國的林業發展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第一個階段,是林業的初期發展階段(1949―1978),即傳統林業發展階段。這是為國家工業化提供積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過程。第二階段,是林業發展的探索階段(1978―1992),這一時期的核心活動是在集體林區和其它非國有林區進行“林業三定”:穩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但由于對改革的目標認識不足,林業改革的進展,遠遠落后于其它部門,迄今未走出一條可行之路。第三階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環發大會和國際林業轉軌的發展態勢以及我國環境惡化的現狀的影響,我國的林業邁向新的發展之路,但這一過程很漫長。特別是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一般說林區多在山區,而這些地區也是經濟上最貧困的地區。因此,基于經濟的誘惑,各地破壞性掠奪式采伐利用仍時常發生。這一時期的林業的發展必須落實到林業的科學經營上,否則,再像過去幾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經營,最終將葬送林業的發展。這也就提出了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的林業經營模式。
2 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我覺得主要應作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2.1 依靠科技發展林業
(1)建立林業科技創新體制,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核心、以效益為目的的林業科技創新體系,以促進林業生產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數字林業”的概念,即利用現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動林業經營和管理的精確化、科學化,加快實現林業的現代化。
(2)深化林業科技體制改革,堅持科研成果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指導林業的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科研與生產建設脫節的問題。要鼓勵科技人員通過技術承包、技術轉讓、技術服務、聯合開發、創辦經濟實體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
(3)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一要,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的研究,開展森林生態系統的監測;二要,抓好良種壯苗和樹種結構調整,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提高良種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術,盡快提升木材工業總體技術水平,增加木材和林產品的經濟價值,增強市場競爭力。
2.2 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調整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物質保證。在第一產業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短周期工業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豐產林、竹林和名特優新經濟林建設;在第二產業方面,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促進以低層次原料加工向高層次綜合精深加工轉變的步伐;在第三產業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業、花卉業的發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帶三”的策略,調整生產力布局,淘汰落后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產業重組,解決林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調整林產工業產品結構,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發展優勢產品,努力開拓木材林產品的新用途,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解決林產品結構不合理和產品缺乏競爭力的問題。調整企業布局和資產結構,實施大集團、大公司發展戰略,共同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市場,提高企業專業化程度和產品技術含量,提高市場的競爭力。
3 和諧林業的對策
3.1 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的“人”,包括全體社會勞動者和社會建設者,包括一切熱愛祖國的人們。我國是法制社會,人的概念也就是公民的概念,集中體現為:在法律和政策面前人人平等,人人皆可成才。以人為本理念反映出社會具有包容性,以人為本,就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和諧林業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林業各階層和諧相處,林業成員平等公正,才有可能在此基礎上建設和諧林業。
3.2 林業體制改革
以林業體制改革為動力,通過深化改革,切實克服影響林業和諧的體制機制弊端,建立新的林業制度規范,為和諧林業提供新的體制保障。在經濟社會轉型的特定歷史時期,林業諸多不和諧的深層原因之一是體制性原因,有相當多的林業矛盾與體制不完善有關。構建和諧林業的過程,是以市場改革為取向的制度變遷或體制創新的過程。
3.3 注重社會公平
當前,我國社會是穩定的,但社會的公正程度與和諧程度還不夠理想,有些方面潛伏著不穩定的因素。因此,構建和諧林業,就林業關系本身來說,必須注重社會公平,搞好林業管理,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盡量把不穩定因素化解在初始狀態,以免釀成大的事端。機會平等是實現和諧林業重要條件。
3.4 林業文化建設
建設和諧文化體系,實現林業各階層在思想認識領域的和諧,使之“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創造力是千金難求的,而文化建設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奮斗目標,要靠長期的歷史文化積淀。由科學文化走向林業文化、生態文化,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文化,它的出現引發了一系列的變革。我們應該創造條件,使各種不同的文化從內容、形式、性質、功能以及價值取向、目標取向等在互相接觸中不斷修正,逐漸融合,形成新的林業文化體系。
3.5 道德建設和諧林業,林業成員之間必須互相認同與接納
建立在友善他人基礎上的合作精神、親和能力,是事業成功的保障,也是林業祥和、人際融洽的條件。團結與和睦,是任何組織團體事業發展、團體穩定的前提。團結和睦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主體之間的道德交往關系。從道德上培養人,見利思義、先人后己、謙恭禮讓、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避免沖突、化解矛盾,矛盾調節通過平等協商、互利互讓協調化解。
【參考文獻】
[1]李笑華,李海東.論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J].中國林業企業,2001(5):3-5.
[2]向艷輝.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及其構想[J].四川林勘設計,2003(1):34-38.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