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素智 柴全喜
由于我國蘋果產量在逐年增加,而鮮銷和加工的比例較小,因此,在蘋果果實采摘后大部分果實需要進行貯藏保存。在果實貯藏甚至生長期間,如果管理和預防措施不到位,就會導致一些病害的發生,造成果實腐爛和經濟損失。現將蘋果果實貯藏期間發生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1 蘋果虎皮病
1.1 癥狀
蘋果虎皮病又稱褐燙病、暈皮,是蘋果貯藏后期的一種生理病害,癥狀主要表現在果實上。主要特征是果皮現暈狀不規則褐變。發病初期,果面產生不規則淡黃褐色斑塊,表面平展或果點周圍略生起伏,此時褐變只局限在近表皮的亞表皮細胞中,后褐變危及果肉細胞,病部顏色變為褐色至暗褐色,病皮稍凹陷,嚴重的病皮可成片撕下,果肉松軟,略帶酒味,易遭真菌感染,出窖后病果易變質腐爛。有的發病初期即變褐色,稍凹陷,并具有微小突起,病果呈干縮狀,較堅實,果皮不易剝下。病部多先發生在果實陰面未著色部分,嚴重時波及著色部分連成大片似燙傷,影響外觀。
1.2 病因
對于該病發生的原因目前還沒有定論。有研究證明,果實中水溶性酚類物質和多酚氧化酶(PPO)是虎皮病發生的先決條件;也有認為虎皮病的發生是貯藏后期窖溫過高,通風不良,揮發性物質——酯積累過多,果實吸收了酯致使新陳代謝失調或產生“自毒”作用所致;還有認為偏施氮肥,特別是前中期氮肥過多致使果實采收早或成熟度不足導致虎皮病發生。近年又有人研究證明a-法呢烯氧化物即共軛三烯是虎皮病的致病物質。
1.3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虎皮病的發生與品種、栽培技術及貯藏環境有關。晚熟品種采收晚如紅玉、旭、元帥、紅星等基本不發病,青香蕉、印度、未成熟的富士、金冠發病較重;國光發病最重。同一品種在不同年份或氣候條件不同,發病率也不同。該病的發生與果皮中鈣的含量有關,果皮中鈣含量高的發病率高,這與苦痘病恰恰相反。偏施氮肥,多雨年份或澆水過多發病重。采收過早,果實成熟度低,表面蠟質和角質層未充分形成,水分蒸發快,易萎蔫,發病重。貯藏期若窖溫過高或通風不良,發病重,特別是開春后3—4月間,氣溫回升,易發病。
1.4 防治方法
(1)加強栽培管理,不偏施氮肥,增施有機肥;低洼積水地注意排水。適當疏花,保持適當的葉果比例。
(2)適時采收。對易感病的國光、印度、青香蕉等,待果實發育成熟后再采收,避免過早采摘;紅星蘋果以盛花后140天采收為宜。
(3)貯前預冷,控制貯藏條件。蘋果采收后預冷,使其盡快達到貯運低溫,果實入庫后應降至0℃。貯藏后期,要防止窖溫過高,保持良好通風,出窖時避免驟然升溫或在窖中使用活性炭等吸附劑可抑制病害發生。如采用氣調貯藏,適當增加二氧化碳濃度至20%可減輕發病。有條件的可采用“雙相變動氣調貯藏”技術。如在土窯洞中,用塑料薄膜帳貯藏蘋果,初期窯溫10~15℃,二氧化碳濃度12%,后窯溫降至0℃,二氧化碳和氧氣濃度均維持在3%左右。這樣貯藏的蘋果,比一般冷藏效果好,且可充分利用土窯洞、地窖,使簡易設施充分發揮作用。
(4)噴藥保護。在6月上中旬、7月上旬各噴1次500毫克/千克的比久。
(5)貯藏庫的處理。果品入庫前用抗氧劑,如二苯胺、虎皮靈等處理貯藏庫。
(6)藥劑浸果。防治虎皮病的有效臨界期是采收后6~8周,即貯藏前期。用0.25%~0.35%乙氧基喹藥液或1.5%~2.0%二苯胺溶液、1%~2%卵磷脂溶液或2 000~4 000毫克/千克的50%虎皮靈乳劑浸泡蘋果,在空氣中干燥后裝箱,藥劑在果實上的殘留量不應超過4~5毫克/千克。用以上藥劑涂紙后包裹,或浸泡果箱晾干后裝果,均有較好的防效。
2 蘋果斑點病
2.1 癥狀
蘋果斑點病又稱紅玉斑點病,是果實成熟期和貯藏期發生的一種病害。發病初期,以果實皮孔為中心,產生直徑為1~3毫米、淡褐色、邊緣清晰的圓形病斑,病斑以胴部到梗洼部位多,萼洼部較少;后病斑直徑可擴大為5~9毫米、凹陷、褐色至黑色,致使皮下幾層細胞變褐,但不深達果肉,影響商品價值。
2.2 病因
與果實近成熟期的生理代謝有關,有研究認為可能是呼吸時代謝產物在皮孔附近積集而引起的病癥。生產上采收過早或果樹早期落葉,缺肥,尤其是缺磷肥時此病發生多。此外,果園土壤黏重或缺少有機肥發病重。采收后預貯場所悶熱發病多,干旱后的翌年發病重。
2.3 防治方法
(1)適時采收。掌握在蘋果成熟時采收,采后經預貯散熱后再入窖。
(2)加強果園管理,增施有機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適當補充磷肥和鈣肥,及時防治早期落葉病,均可減輕果實發病。
(3)在落花后噴1∶1∶200倍式波爾多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 000~1 500倍液、47%春雷·王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20%噻菌銅懸浮劑500倍液。
3 蘋果青霉病
蘋果青霉病俗稱“水爛”、“霉爛”,是貯藏期常見的一種侵染性病害,可造成蘋果的大量損失。
3.1 癥狀
果實被害,病斑表面黃白色,凹陷,圓形,果實腐爛,極濕軟,成圓錐狀深入擴展。條件適宜時迅速發展,發病后10余天全果即腐爛。
3.2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經機械操作及昆蟲造成的傷口侵入,皮孔雖能侵入,但屬次要。病健果混在一起時可接觸傳播。空氣潮濕時生出小瘤狀霉塊,初為白色,后變為青綠色,上面覆被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青霉病菌耐低溫,在貯藏溫度接近0℃時,病部仍能緩慢擴展。貯藏初期和末期溫度較高時,該病發生蔓延迅速。
3.3 防治方法
青霉病的防治必須從果實采摘前開始,并配合運輸貯藏期管理等綜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1)采果前防治。在采收果實前噴200倍的石灰倍量(1∶2∶200)式波爾多液,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均勻噴布于果實上,還可兼治炭疽病,黑星病和白粉病等。
(2)避免機械損傷。這是預防該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采收,分級、包裝及搬運過程中防止刺傷、壓傷、碰傷。
(3)貯藏場所滅菌。貯藏之前對貯藏場所進行滅菌處理。可用乙醛處理,乙醛在空氣中達0.5%的濃度處理180分鐘,或1%的濃度處理120分鐘,或2%的濃度處理60分鐘,可防治青霉病。
(4)藥劑浸果。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在采收后浸果,即浸即出,不超過1分鐘,浸后貯藏。如果藥劑中加500倍2,4-D,不僅可提高浸果效果,而且還可保鮮。
4 蘋果輪斑病
4.1 癥狀
蘋果輪斑病又稱大斑病、大星病、褐星病。主要危害葉片,也可侵染果實。葉片染病,主要侵染嫩葉,病斑多集中在葉緣,病斑初期為褐色至黑褐色圓形小斑點,后擴大,葉緣的病斑呈半圓形,葉片中部的病斑呈圓形或近圓形,淡褐色且有明顯輪紋,病斑較大,直徑0.5~1.5厘米。老病斑中央部分呈灰褐至灰白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粒點,病斑常破裂或穿孔。高溫潮濕時,病斑背面長出黑色霉狀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果實染病,病斑黑色,病部軟化。輪斑病菌的寄生性很弱,常從傷害部位或灰斑病病斑上侵入危害。
4.2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落葉上越冬。翌春菌絲萌發產生分生孢子,經各種傷口侵入葉片進行初侵染。該病的發生與氣候、品種有密切關系。連續陰雨病害嚴重。蘋果各品種中,元帥系、印度、倭錦、紅玉、白龍等易染病;祝光、雞冠等較抗病。
4.3 防治方法
(1)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病力。土壤黏重或地下水位高的果園要注意排水,保持適宜的土壤含水量;合理修剪,使樹冠通風透光,以減輕病害發生。
(2)清除越冬菌源。秋末冬初清除落葉,集中燒毀。
(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開始噴灑1∶2~3∶240倍式波爾多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也可兩藥交替使用。
(4)加強貯藏期管理。入窖前嚴格剔除病果,控制好窖內溫度與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