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蓉
摘 要:《北京遇上西雅圖》和《蝸居》是兩部優秀的影視劇,成功塑造了文佳佳和郭海藻兩個典型的“小三”形象,演繹了她們的人生悲喜。本文對文佳佳和郭海藻的形象進行了對比分析,剖析了決定各自命運的性格因素,解讀了兩個人物形象共同的審美價值,即無論悲喜,作品都借之深刻批判了“小三”這一社會亂象,鞭撻了“職業小三”扭曲的價值觀,深切呼喚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與愛情婚姻主流價值觀的回歸。
關鍵詞:文佳佳 郭海藻 形象對比
當代中國,“小三”泛濫已成嚴峻的社會問題,藝術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小說、影視等文藝作品中越來越多地聚焦“小三”形象。由薛曉路編劇并執導的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和根據女作家六六同名小說《蝸居》改編的電視劇堪稱典范,前者的女主角文佳佳和后者的女主角郭海藻都是年輕靚麗、知性善良的“小三”,由于不同的性格使然,她們選擇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最終書寫了不同的悲喜命運。但無論結局如何,兩部影視劇都從女性的審美視角觀照“小三”的生存狀態,也批判了這一社會亂象和“小三“價值觀的扭曲,呼喚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與愛情婚姻主流價值觀的回歸。
一、相似的人生際遇抒寫不同的悲喜結局
《北京遇上西雅圖》是一部浪漫愛情輕喜劇。女主角文佳佳曾是美食雜志編輯,因為戀上已婚男人鐘先生又未婚先孕,選擇赴美生子,一心用重金為孩子砸出個“美利堅國民”的身份。在西雅圖的一家月子中心待產期間,鐘先生突遭變故,鋃鐺入獄,文佳佳的經濟來源被驟然切斷,原本揮金如土的她變得堅強樸實,失去了錢財支撐,卻收獲了精神支柱,與朝夕相處并對自己體貼入微的月子中心司機弗蘭克漸生情愫。就在兩顆心越貼越近之際,老鐘突然出現了,不僅了結了官司,而且結束了婚姻。于是,文佳佳攜子踏上歸國路,但她的心卻永遠留在了西雅圖。為了尋找“豆漿油條”的真愛,兩年后,文佳佳毅然拋棄奢華舒適卻空虛寂寥的生活,帶著兒子重返西雅圖,與弗蘭克欣然相逢在帝國大廈。
《蝸居》則是一幕愛情悲劇。悲劇的主人公郭海藻出生于小城市的教師家庭,名牌大學畢業后留在姐姐海萍扎根的繁華大都市打拼。時尚靚麗的海藻喜歡名牌服飾,但并不豐厚的薪水和高昂的生活成本使她只能飽飽眼福,也只能租住破舊的老居民樓。她雖物質生活并不優越,卻收獲了甜蜜的愛情,男友小貝對她呵護備至。同樣蝸居在十幾平方米狹小空間的姐姐姐夫為了能與女兒生活在一起,借高利貸購買住房。為了幫姐姐還清高利貸,海藻向傾心于己的市長秘書宋思明借了六萬元。懷揣著感激、欽佩之情并受金錢、物欲的誘惑,海藻最終投入了風度翩翩的宋思明的懷抱。由于宋的呼風喚雨,深受恩惠且嘆服不已的海藻死心塌地當上了“職業小三”,與豪宅名車、華服盛宴為伴,也懷上了情人的骨肉。然而,這不過是南柯一夢。宋思明貪腐事件東窗事發,他在追捕中葬身車禍;宋妻的暴力使海藻流產并切除子宮,心如死灰的海藻遠走異國他鄉。
二、不同的人物性格導致截然相反的命運
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說,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運。性格是指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方式中比較穩定且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征。性格決定命運,這在同樣生活于自由和平年代的文佳佳和郭海藻身上得到了極好的詮釋。
文佳佳性格潑辣。在機場,面對接機遲到的弗蘭克,她毫不留情地給予一頓劈頭蓋臉的訓斥;在月子中心,她與“白發女”因矛盾引發摩擦后相互辱罵甚至拳腳相向,這兩個典型場景中,其潑辣性格一覽無余。這種性格讓她遇事極有主見,敢愛敢恨,敢于擔當。當鐘先生鋃鐺入獄,經濟靠山轟然坍塌后,她沒有束手無策,自怨自艾,而是自謀生路,勤儉生活。郭海藻則溫順柔弱,恰似一頭羔羊。一次,勞累了一天的海藻疲憊地回到家,老板陳四福卻讓她到卡拉OK廳陪客人娛樂,盡管一萬個不情愿,她還是硬著頭皮赴會,雖對老板和客人的粗野極為不滿,卻只能躲閃忍讓,毫無反抗。這與她一直生活在溺愛中不無關系,從小到大享受著姐姐如母親般無微不至的關愛,同居男友小貝也對她百依百順,她就像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雨的洗禮,缺少姐姐身上的堅強與堅定,也就少了奮斗與拼搏的執著。
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萬萬不能。文佳佳和郭海藻都處如花的年齡,都貌美,也都愛美,她們需要錢,也喜歡優越的生活,這是人之本性,無可厚非。但當愛情與物欲鮮明對立時,文佳佳和郭海藻的選擇截然相反。
真愛是文佳佳的生命,她愛上了已婚男人鐘先生,為了愛情的結晶獲得合法身份,不惜冒著被遣返的風險獨自遠渡重洋異國生子;聽說情人圣誕節要來看望
自己,她立即歡欣雀躍,佳節當日從清早癡盼到深
夜,但等來的不過是鐘先生饋贈的奢華禮物,街頭清冷的風吹滅了她心中浪漫的幻想。即便如此,當鐘先生出事后生死未卜,她堅定地要將孩子生下來,想著老鐘要是沒法活著出來,自己好歹為他留了個后,他要是坐上十幾年牢,兒子也是他的一個念想。有評論者稱,文佳佳是一個拜金主義者,因為她酷愛名牌,揮金如土。其實這正是她渴望與所愛之人相伴相守卻遙不可及時內心孤寂痛苦的表現,她渴望與相愛之人走進婚姻的殿堂,但鐘先生從沒說過要娶她,她不過試圖用這些衣物填補內心的寂寞,與物質的享受相比,她更需要精神上的相知與相愛。這也合理闡釋了文佳佳為什么最終能夠舍棄奢華無憂的闊太生活,義無反顧地回到清貧的弗蘭克身邊。正如她在面對紐約警察盤問時坦言:“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他也許不會帶我去坐游艇、吃法餐,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為我跑幾條街,去買我最愛吃的豆漿、油條。”
郭海藻卻貪圖享受、貪慕虛榮。她原本擁有真摯的愛情,男友小貝將她視為手心里的寶,雖薪資微薄,卻舍得花費一周的菜錢為她買哈根達斯解饞。而當小貝不能借給她海萍購房所需的六萬元,宋思明卻答應解囊相助時,海藻半推半就地獻了身,背離了愛情,背叛了鐘愛她的小貝,她所謂的“人情債,我肉償了”不過是為自己可恥的行為尋找借口,求得心理平衡。六萬元不少卻也不多,她完全可以通過正當途徑償還這筆款項。床笫之歡后,宋給了她一張信用卡和上萬元現金,海藻用之狂購奢侈品,格外享受商場工作人員驚羨的眼神。這是她性格中愛慕虛榮、好逸惡勞劣根性的淋漓表現。而當宋呼風喚雨,一次次為她和姐姐排憂解難后,她更是自甘墮落,徹底遠離小貝,縱情享受著奢華的情人生活,豪華別墅、寶馬座駕、可以隨意刷的信用卡,讓她的虛榮心得到極大滿足。所以,郭海藻才是真正的拜金主義者,她并非真愛宋思明,愛的只是他的權和錢,金錢和權力讓他們之間的感情蒙上了一層光鮮魅惑的色彩。恰如六六所言:“我覺得宋思明和海藻之間是愛情掩飾下的物質交換。”①
三、兩種命運深刻批判了洶涌的“小三”亂象
當代中國,“小三”是一個無法回避的沉重話題,它對傳統婚戀價值觀造成了巨大沖擊。愛情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無論貧窮富貴都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愛情的最高境界,超越了物質的精神愛戀才被認為是真正的愛情。新中國結束了延續數千年的一夫多妻制,以法律形式規定一夫一妻,夫妻雙方彼此忠實不僅是婚姻法的明確規定,也是社會倫理道德所倡導的價值觀,插足他人婚姻的行徑為社會所不齒。但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之后,市場經濟和商品化的浪潮席卷了中華大地,經濟的日趨繁榮,物質的無比豐富,許多人的物欲也無限膨脹。不再安守平淡的婚姻生活,婚外獵艷的男人日益增多,這與追求物質與感官享受的“欲女們”一拍即合,他們打著愛情的幌子背叛家庭,滿足私欲。雖沒有人統計,也無法統計有多少女性淪為小三,但屢見不鮮的新聞報道、文藝作品越來越多地涉及,“小三論壇”問世后異常火爆,可知這已是十分常見的社會形象。“我是‘小三我怕誰?三兒姐妹們,團結起來!”“干一行、愛一行。不為情,不為錢,只為性,做個輕松快活的‘三兒。”“小三論壇”里這些雷人的話語,透視著部分女性價值觀混亂后的行為失范。②雖不乏“小
三”成功上位,取代原配登堂入室,但更多的卻是在淚光中黯然收場。心理咨詢專家朱美云分析,其實“延遲性傷害”最大的是“小三“自己,她稱之為“小三悲劇”③。
藝術源于生活。《當北京遇上西雅圖》和《蝸居》都聚焦于現代都市,采取了對現實社會和當下生活的微觀敘事手法,記錄了兩位城市白領淪為“小三”后的心路歷程和命運軌跡。所不同的是,一個自我覺醒,跳離了“小三”的生活模式,作出了獨立自主的人生選擇,回歸到婚戀價值觀的主流,也收獲了美滿的愛情和可以預期的幸福婚姻;另一個則自我迷失,醉心于履任“小三”后的奢靡生活,主演了欲哭無淚的“小三悲劇”。無論是喜劇結局,還是悲劇命運,兩部作品都借之深刻批評了“小三”這一社會亂象。正如六六所說“我批判所有婚姻的攫取者和覬覦者”④。
古希臘哲學家西塞羅說,晚年幸福生活的盔甲,是之前悉心奮斗的歲月。這一至理名言不僅適用于事業,而且適用于愛情婚姻。千千萬萬的女性唯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握準人生的方向盤,自尊自愛,獨立自強,方能駛向幸福的彼岸。
①④ 黃鶯:《編劇六六:能白頭到老的都是結發夫妻》,《都市快報》2010年3月24日,第32版。
② 李星婷:《“小三論壇”橫空出世挑戰傳統價值觀》,《重慶日報》2010年6月4日,第3版。
③ 《揭開“小三”現象實質:婚外性違背婚姻忠誠承諾》,《新華網》2010年6月11日。
作 者:葉 蓉,教育碩士,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學教育。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