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芬
幾年前,關于借錢,我們仨有一場討論。朋友女,借錢給同學,對方到期不還,幾通電話幾番上門,紅了臉才拿回。另一筆,是她老公借給哥們的,8年未還,哥們躲著不見,她生氣,攆著對方要,終討回。“哎呀,一定要慎重,最好不借。”她感嘆。
“堅決不借!只給雙方家人,算是家規吧。”我表述觀點。朋友男,聽我的話刺耳:“別人困難需要幫助,或者生病要錢,你真忍心不借?”不借!生活困難自己努力,生病找自己家人和親戚。我立刻答。
他驚訝于我的直白:“我做不到。能幫朋友,我一定幫。我收入比你低,但依然肯給朋友借錢。”我嘆一口氣,朋友男是一個老實人,為人真誠善良。雖然,我也自認為是個善良的人,但我做不成他。借一次錢拆一對朋友的例子比比皆是,為了避免,不如提前預案。
他不甘心:“如果我問你借錢,你也不借嗎?”借不了,家規定了,夫妻都得遵守,這也是生活和諧的一種方式。說這話時,我有絲絲的猶豫。我和這位朋友男是多年朋友,我相信他的為人,也堅信我們之間不會發生不愉快,但我不借錢,是覺得生活要有所選擇,每個人都得在需要的時候學會冷靜與拒絕。雖然有些冷漠,但無關社會公德,在自己的生活圈里,我還是傾向于一種有規矩的選擇。
那頓聚餐,氣氛有些尷尬。朋友女,雖有兩次慘痛教訓,卻還是傾向于溫情處理;朋友男,礙于情面不再爭論,心里卻肯定不贊成。他是一個好人,我知道。但愿他的朋友都守規矩值得信任,讓他堅守的為人處世的原則和底線,始終是燦爛美好的模樣。
可惜。上周他買房要用錢,依次向他的三個“債主”討債。一個是文友,很痛快地還了。一個是舊同事,做生意借了他10萬,承諾給利息,但兩年前就到期,不僅沒付利息,還打了新的借條,再借兩年。“會有隱患。這次無論他說什么,你都不能心軟,堅持要錢。”我叮囑他。另一個是戰友,一年前已不接他電話,這次依然沒接。“寫借條了嗎?打款留憑證了嗎?”我問,他搖頭。“你真行,信任到家了。趕緊想辦法找他。”我倒吸一口冷氣。
果然,三天后他在QQ空間發感言:“今天終于失去了我自以為珍貴的21年的友誼。原來所謂友情真的很脆弱,現實與金錢,說不清什么滋味,無語。”我未加思索,評論留言:“那些看著現實但帶著勸誡的生活哲學雖顯冷漠,卻真的符合人生的邏輯。有的時候,就這么無奈,要學會選擇和拒絕。因為,壞人不會傷心,也不怕遭天譴。”
朋友男這個好人就這樣被生活痛擊了。我之所以未加同情,是我對他的生活態度有微辭。好人也應該計算成本,一味地心軟、不知拒絕、任由對方掌控的處世方法,原本就布滿漏洞。
怎么總結呢?好人的失落和痛苦,“壞人”根本體驗不到。最好的,只能是加強防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