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航空業中,從來沒有哪個產業像中國的通航這樣,既讓人憧憬無限,又使人心灰意冷。媒體的躁動讓旁觀者以為通航產業即將井噴,大量進入通航的民間資本樂觀地希望3~5年就能變現退出,而在通航業內打拼多年的專業人士則保守地認為至少需要5~8年通航才能真正“騰飛”。
這是一個圍城,也是中國通航產業最讓人讀不懂的地方。在過去的2013年,或許只有身處通航第一線的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五味雜陳。去年,我國的通航飛機數量增加超過300架,同比增幅超過100%,而通航總飛行時間增長還不足10%。這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飛行需求,與飛不起來的空域和落不下來的機場之間的矛盾。
空域、機場、人才這三個制約我國通航發展的主要因素,沒有一個可以在一夜間消失,也沒有一個可以通過一個政策來解決,這需要政府監管部門的頂層設計,更需要基層通航企業的扎實努力。
發展通航人才先行,飛行員的培養對一個國家的航空事業發展和安全運營都至關重要,而我國航校的現狀某種程度上也是我國通航產業的一個縮影。本期本刊編輯部策劃推出了國內航校普查專題,力圖通過飛機數量、飛行小時等基礎性數據展現我國航校的勢力分布,供業內人士交流,也給有志于飛行事業的準學員們參考。當然,這個專題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我們還將繼續深入挖掘行業信息,推出更多有價值的行業報告。
今年,《環球飛行》雜志將進行全面改版,我們將打造更多以飛行為中心的專題報道,并通過大量實地采訪、飛行體驗和線下活動傳播最前沿的飛行文化,給飛行學員、飛行員和飛行行業從業者傳遞最新資訊。
未來“環球飛行”將不僅僅是一本雜志,它將成長為一個全媒體平臺,希望讀者們關注我們的微信、微博,以及即將推出的視頻節目和網站平臺。在新的一年,我們要死磕自己,才能愉悅大家,環球飛行不僅要接地氣,更要“飛”起來。因為我們相信突破了圍城的霧霾之后,迎接通航的必將是湛藍的天空。
出版人:肖治垣
2014年1月